中国政府网|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农业机械化信息 > 媒体报道

武隆:科技破局传统农耕!武隆羊角街道百余名农民解锁无人机“新农技”

--

日期: 2025-11-04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提到农业,不少人脑海里最先浮现的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图景——农户背着沉重的药桶在田间往返喷洒,扛着工具逐垄查看作物长势,凭经验估算施肥量与灌溉时间。这种模式下,人力付出多、效率却有限:一亩地的农药喷洒可能耗上大半天,人工操作还常出现漏喷、重喷问题;作物病虫害往往要到肉眼清晰可见时才被发现,极易错过最佳防治时机;遇上山地、坡地等复杂地块,单靠人力更是“顾此失彼”,辛苦不说,收成还多受限于“看天吃饭”的被动局面。

而如今,在武隆区羊角街道万家宝社区,无人机农业正悄然改写这一现状。10月8日至17日,由武隆区农业农村委牵头的乡村振兴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联合武隆区职业教育中心与重庆翼启未来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举办的2025年高素质农民植保无人机专项培训在此开班,100余名来自羊角街道及周边乡镇的农户、合作社骨干、返乡青年齐聚一堂,用10天时间完成了从“传统农人”到“科技新农人”的蜕变,最终72人成功考取大疆UTC植保无人机操作证书,让“靠技术种地”的梦想照进田间地头。

“无人机不是‘取代人’,而是帮咱们‘省力气、提效率、降成本’!”培训课堂上,教员的一句话让学员们频频点头。相较于传统农耕,无人机的优势在万家宝社区及周边的柑橘园、玉米地间尤为凸显:同样5亩柑橘园,人工喷洒农药需1天时间,无人机仅用10分钟就能完成,药量精准到每平方米,既减少农药浪费、保护土壤,又避免农户吸入残留药剂;通过无人机搭载的航拍设备,还能实时传回作物叶片长势、土壤湿度数据,让病虫害“早发现、早防治”;即便面对羊角街道常见的山地、坡地,无人机也能灵活覆盖,解决了人工难作业的痛点。

为了让学员真正“学懂、会用、敢飞”,教员团队结合万家宝社区及周边的农业生产实际,量身定制了“理论+模拟+实操”的三维教学方案,从四个核心维度拆解技能难点:

理论基础:摒弃复杂术语,用“接地气”的语言讲解“无人机为何能精准施肥”“柑橘与玉米的作业模式差异”等实用知识,帮学员建立清晰认知;

飞机操作:从拆解无人机部件、开机校准,到田间航线规划、高度控制,讲师手把手教学,再通过社区实训场的真机演练,确保每个人都能独立操作;

问题解决:针对“信号弱、喷洒不均、小故障排查”等常见问题,结合本地地块案例教方法,让学员遇问题不慌、能自主应对;

安全规范:将飞行前设备检查、禁飞区识别、人员安全距离、电池维护等内容作为重点,逐条讲透,为安全作业筑牢防线。

以前觉得科技离农民很远,没想到今天自己也能操控无人机!”来自万家宝社区的学员李大姐拿着UTC证书,站在自家柑橘园旁难掩激动。她坦言,过去给10亩柑橘打药要雇3个人干2天,如今自己操控无人机,1小时就能完成,还能通过设备观察果树长势,“既省了工钱,又能精准管园,这技术太实用了!”

据重庆翼启未来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此次培训特意将实训场地设在万家宝社区,就是为了让教学更贴近学员的日常耕作场景,确保大家“拿证就能上岗,上岗就能服务本地农业”。武隆区职业教育中心也同步建立了学员跟踪服务机制,后续将通过技术回访、资源对接,持续为学员提供支持。

武隆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无人机植保效率是人工的300倍以上,还能降低15%-35%的农药用量。此次在羊角街道万家宝社区培育的72名专业飞手,不仅能帮周边农户降本增效,更能带动“植保服务+设备租赁”新业态发展,为武隆粮油生产、特色种植产业插上“科技翅膀”,推动乡村人才振兴与农业智能化转型深度融合。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