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建议提案办理 > 市人大代表建议办理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876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日期: 2020-04-16
字体:

贺霞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农业产业发展的建议》(第0876号建议)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市文化旅游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大数据发展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大农机社会化服务力度,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近年来,我们着力推进了以下工作:一是改善农机作业基础条件。2014—2019年,市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13亿元,撬动社会资本2亿多元,在全市实施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500余个,改造面积30余万亩。2020年市级财政再投入1亿元,持续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同时,将“宜机化”纳入我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七化”建设内容,切实加大“改地适机”力度,有效助推农业产业发展。二是加快推进农机化。自2004年《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实施和2005年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我市农机化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全市农机保有量已达500余万台(套、件),农机总动力达1465万千瓦,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50.3%,近10年年均增长2.4%。三是加快提升农机化服务主体能力。通过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农机作业补贴、财政担保贴息、农机合作社能力提升等政策及项目,重点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装备大中型农机具和配套建设机棚库、维修车间等基础设施,不断增强农机合作社综合服务能力,一批具有“耕种收、种养加”全程社会化服务能力的农机化服务主体加快成长。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已达680余个,总资产超5亿余元,从业人员达7万人左右,拥有各类农机具10万余台(套),2019年共计完成机耕、机插、机收作业面积700余万亩,实现营业收入5.6亿元。2019年12月,市农业农村委、市财政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善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工作的通知》(渝农发〔2019〕163号),进一步加大对农机化服务主体的支持力度,切实发挥其在破解我市当前农村劳动力不足、土地撂荒等难题上的重要作用。四是强化农机技能人才培训。市级财政投入500万元实施智汇农机手“金蓝领”成长计划,已培训农机操作、修理技能人才1000余人次。通过举办全市农机操作技能大赛和推选参加全国技能比赛等活动,激发了广大农机手提升操作技能的动力,也为一批骨干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了人才支撑。五是推进农机服务信息化建设。近年来,建设并发挥了《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水稻跨区机收作业信息》《农机直通车——全国农机化信息服务》《农机+渝益农APP》等信息化技术平台作用,及时发布和互通共享农业生产、农机服务、农机维修等信息,做到便民利民。

下一步,我们将把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作为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充分发挥农机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加强农机法规政策宣传。做好《重庆市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等有关法规、政策的宣传贯彻工作,积极营造推动农机化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认真落实国家扶持政策。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抓好农田宜机化改造项目市级财政资金“先建后补”工作。三是拓展农机技能人才培养渠道。指导区县将农机技能人才培养纳入“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创新农机驾驶操作、修理技能人才培育机制,不断提升全市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二、关于健全完善农业政策配套,彻底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近年来,我们把健全完善农业配套政策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主要做了以下4个方面工作:一是抓紧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为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扩大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有关精神,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市规划自然资源局出台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国土空间规划确定为工业、商业等经营性用途,并经依法登记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可依法入市交易,从而保障了农村产业用地需求。市规划自然资源局还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实用性村规划编制管理的通知》(渝规资〔2019〕831号),在补足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缺乏规划短板的同时,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作了进一步创新规划和细化用途分类,充分保障了农村各类用地需求。二是有序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按照中央统一部署,2019年12月我委转发《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渝委农发〔2019〕63号),对鼓励村集体和农民盘活利用宅基地和闲置住宅,依法依规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不断加大农村宅基地盘活利用力度。三是不断升级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近年来,我市依托特色农业、自然生态、民族村居等乡村资源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2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美丽田园36个。创建了105个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82个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社区)、301个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村点。重点打造了132条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在全国现场推介了“橘香江岸”“武陵风情”“乡悦金秋”“冬趣年节”春、夏、秋、冬四季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精品路线。2019年,全市乡村休闲旅游业经营收入突破800亿元,同比增长20%,旅游人数突破2亿人次。四是加强农村基层医养康养建设。全市已打造和提升中医药博物馆5个、基层精品中医馆30个。乡村卫生事业以建设标准化村卫生室为抓手,完成90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字化设备、162个数字化接种门诊和60个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已争取中央财政资金1200万元,支持城口、巫溪、酉阳、彭水等4县各6个乡镇卫生院数字化诊疗设备建设。在“美丽医院”专项建设中,已推选20个“重庆市最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20名“重庆市最美基层医生”,联合重庆日报完成了“基层双美”授牌仪式并开展系列宣传报道。

下一步,将在健全完善农业配套政策、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上继续使劲发力。一是不断完善农村土地入市配套政策。与相关部门配合,指导区县按照“应编尽编、分类推进、类型多样、突出重点”的原则,推进实用性村规划编制实施,保障乡村建设和项目落地。推行乡村产业用地点状规划、点状报批、点状供地,开展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加乡村产业用地供给。同时,密切跟踪国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指导意见》制定情况,同步修改完善我市《入市管理办法》,以便更好指导我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工作。二是稳慎推进宅基地管理改革。抓好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通知》(中农发〔2019〕11号)的贯彻落实,继续开展好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试点。建立部市指导、区县主导、乡镇主责、村级主体的宅基地管理机制。督促指导乡镇政府明晰宅基地管理机构及人员,规范工作流程。配合规划自然资源部门开展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宅基地管理基本数据收集,摸清宅基地管理现状。继续深化大足区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试点。三是不断拓展医养康养服务模式。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等“三下乡”服务活动。以农村基层老年协会为抓手,促进家庭医生签约与老年协会建设相结合,提升家庭医生签约率,推进农村医养服务工作。利用现有的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等场地设施,精心打造社区医养结合示范点,为老年群体提供医养服务。创新发展养生文化、康复理疗、医疗护理、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健康服务模式,继续推动智慧康养、森林康养创建和申报工作,支持发展乡村旅游康养、休闲康养等新模式。四是着力打造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继续抓好“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全国推介”“市内四季全域乡村休闲旅游推介”等活动,推介一批特色农产品、农文旅结合项目、传统农耕文化和技艺,形成一批各具特色地标项目、一批多元素地域产品。围绕“春季踏青赏花”“夏季避暑纳凉”“秋季采摘体验”“冬季民俗年节”主题,宣传报道四季分明、特色突出的精品线路。

三、关于加大创新驱动发展力度,加快推进智慧农业项目建设

近年来,我们将发展智慧农业作为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推动大数据智能化为现代农业赋能,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一是加快“三农”大数据平台建设。依托全市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构建了全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2019年,已完成非涉密农业农村信息系统迁移上云41个、信息系统整合21个、216项数据资源接入政务数据资源共享平台。编制11类数据资源、243个信息项、4897个指标项,建成资源库10个、整合数据8200万条,建成了全市“三农”大数据平台。搭建的生猪大数据管理平台、生猪数据资源展示平台、生猪大数据应用平台,为生猪养殖稳市场、保增收、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二是有效转化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综合利用卫星遥感、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及成果,构建种植、畜牧和特色农产品各产业数字地图,逐步形成全市农业数字一张图,通过对农业资源全要素、全过程、全方位进行感知、诊断、决策,实现全市农业生产、管理、加工、销售、产品溯源等环节精准指导。目前已完成水稻、玉米、油菜、茶叶等产业数字地图构建。三是加大智慧农业建设投入。以市级财政资金为引领,有效带动区县财政投入,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智慧农业建设,大数据智能化赋能现代农业生产取得良好成效。2019年投入市级财政资金1000万元,带动社会资金近1亿元,开展了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提升工程。全市共建有大数据智能化智慧农业示范应用场景370余个,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与阿里、京东、抖音等国内知名电商平台和新媒体加强合作,利用“6.18”“11.11”等重要电商节日,推动农产品上行,10个品牌在京东销售额达3.6亿多元。推动全市34个区县1564家企业的3125款特色农产品入驻“巴味渝珍”电商平台,2019年农产品电商网络零售额达108亿元,同比增长35%。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智慧农业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切实驱动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农业领域信息数据整合。按照全市政务数据资源管理相关规定和实施“云长制”要求,2020年全市涉农系统和资源基本实现100%“迁移上云”目标。不断壮大“三农”大数据平台模块,进一步整合各类农业资源、生产、市场、加工、科教、监管执法和政务服务等领域数据,到2022年实现农业数据资源的建设规划、数据标准、基础平台、门户入口、地图遥感资源、安全管理的“六统一”。壮大全市产业数字地图品类,为建成全市农业产业一张图奠定良好基础。到2022年,基本建成智慧农业天空地一体化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形成全市农业产业数字地图,推动实现主要农作物智能监测与预警全覆盖。二是加强产业发展大数据运用。推进单品种大数据平台建设,分析全市重点农产品物联网运用情况,对运用情况较好产业的种植、加工、流通、销售和消费环节数据进行采集、挖掘分析,搭建可宏观展现产业链全景的单品种大数据平台,不断强化重点农产品关键环节决策能力,逐渐形成一批功能作用明显的单品大数据平台,为全市农村经济发展、产业扶贫、新型生产经营体系构建提供数据支撑。三是多措并举助推智慧农业发展。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适度整合农业产业发展建设资金,设立数字乡村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基础系统建设、示范推广、关键技术研发。

此答复函已经市农业农村委路伟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0年4月13日

联 系 人:杨绍刚

联系电话:89133331

联系地址:两江新区黄山大道186号

邮政编码:401121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