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624号建议办理情况的的答复函
冉从彬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深入贯彻〈乡村振兴促进法〉运用到践行中的建议》(第0624号建议)收悉。经与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住房城乡建委、市交通局、市文化旅游委、市乡村振兴局、重庆银保监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相关要求全面纳入市“十四五”规划体系,确保乡村振兴各项举措全面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一、落实乡村振兴工作机制
(一)全面压实责任。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实市领导联系乡村振兴工作机制,建立各负其责、合力推进的乡村振兴责任体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亲自研究部署、亲自调研落实,以上率下压紧压实责任。市级行业部门积极主动作为,每季度至少1次专题研究部署行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政策落实、推进项目实施。充分发挥区县党委书记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作用,区县党委常委会会议、政府常务会议每季度研究1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14个原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区县委书记每月5个工作日研究调研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二)组建工作专班。组建由市委副书记担任组长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专班、5位市领导任组长的五大振兴工作专班,常态化调度推动重点工作。市、区县两级分别成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专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的乡镇(街道)成立专项工作组。
(三)打造帮扶矩阵。建立“市领导+市级帮扶集团+协同区县+驻乡工作队+产业指导组”帮扶体系,聚焦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及原18个市级深度贫困乡镇开展重点帮扶,聚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四)出台“硬措施”。统筹开展分层分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研究,编制了《重庆市乡村振兴项目政策汇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出台了《重庆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推动全市乡村振兴迈入法治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聚焦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制定出台《重庆市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具体措施》,提出“23条硬措施”,保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力度、政策硬度和投入强度。
二、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一)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是持续抓好稳岗就业。制定出台《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十三条政策措施》,加强稳岗就业动态监测,通过招聘对接、定向输送、援企稳岗、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多种方式,实现脱贫人口就业规模稳中有增,全市脱贫人口务工79.93万人,脱贫人口就业率48.2%、高于全国16个百分点,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率106.42%;全市共创建帮扶车间达到516个,吸纳脱贫人口就业4521人。二是持续抓好产业帮扶。制定出台《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十条措施》,安排20.5亿元中央衔接资金用于发展产业、占年度中央资金总量的60.3%。大力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打造产业帮扶基地5.6万个,发展种植1624.33万亩,脱贫产业覆盖90%以上脱贫户和监测户。三是持续抓好消费帮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脱贫村、脱贫户、监测户签订长期农产品购销合同,落实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经费购买市内脱贫地区农副产品政策,及时采取措施解决因疫情导致部分区县农产品销售难题。全年实现消费帮扶82.39亿元。
(二)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一是做强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重点打造火锅食材、重庆小面、柑橘、榨菜、荣昌猪、预制菜等有重庆辨识度的优势特色产业,把乡村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产业优势。柑橘、榨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到3200万亩,综合产值达到4800亿元,成功创建了柠檬、荣昌猪、三峡柑橘、脆李等优势特色产业集群7个。二是做大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升加工水平布局建设加工园区,鼓励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主产区布局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健全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30个。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超过3800亿元。三是做好一二三产业融合。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和建设为抓手,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和平台载体,推动乡村产业迭代升级、特色发展,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效益。新获批12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北碚区静观镇素心村纳入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巡礼专题宣传,合川区、潼南区、南岸区广阳岛等纳入全国乡村休闲精品线路。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分别达到903亿元、186亿元。四是强化科技创新与应用。围绕良种培育、农机具研发、绿色高效种养技术及农业投入品研发等领域,实施20个农业科技创新项目;14个市级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取得审定品种5个、研制新设备15套、研发新产品42个。新建西南山地特色作物种质资源评价与利用、长江上游种质创制、畜禽资源(猪)评价利用等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7个。组织22个项目参加全国农村创新创业项目创意大赛。
(三)稳步推进各项农村改革。一是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深入推进,全面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市现有家庭承包经营农户633.5万户,承包经营耕地3681万亩,累计流转承包地经营权1520万亩,流转率41.3%。二是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把“三变”改革作为农村改革总抓手,发挥系统集成作用。全市“三变”改革村稳步扩大到3797个,占比超过40%。“三变”改革村累计入股耕地、林地、四荒地等集体土地600多万亩,盘活集体经营性资产18.8亿元,盘活闲置农房7864套,撬动社会资本18.3亿元。三是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积极探索新型集体经济“六型”发展路径及多种形式“抱团”发展路径。村均经营性收入达到26.8万元、比上年增长36.7%,超过10万元的村占比达40%以上。
(四)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一是推动农村公路进村入户。全市累计新改建农村公路3900公里,完成农村公路安防工程4071公里。全市建制村通畅率、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通达率均达到100%,原18个深度贫困乡镇、100个定攻坚行政村具备条件的村民小组公路通达、通畅率达到100%。二是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稳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建立全市农村改厕工作数字化台账系统,新建(改造)农村户厕4.3万户。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行政村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率分别达到85.27%、100%(自然村95%以上)、35.2%。累计创建美丽宜居乡村1482个,开工建设10个“巴蜀美丽庭院示范片”,县级以上文明村和乡镇占比分别达66.2%、73.8%。三是探索金融支持农村金融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引导银行机构探索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中长期信贷模式,围绕农业农村生活、生产、生态三个建设,提供金融支持,助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乡村覆盖,向农户延伸。截至2022年末,全市农业基础设施贷款余额2907.56亿元,较年初增长8.58%,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88个百分点。国开行重庆市分行围绕重庆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规划,聚焦主责主业,持续加大中长期信贷投入,乡村振兴贷款发放较去年同期增加27%。农行重庆市分行推动其系统内首笔“乡村人居环境贷”落地彭水县。
三、完善乡村文化建设设施体系
(一)健全完善乡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服务运行机制。一是提档升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为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下达区县中央补助地方公服专项资金8599万元,提档升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群众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二是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文化驿站、文化礼堂、乡村戏台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278个,覆盖区县30个,覆盖率76.9%;建设460余家乡情馆。三是推进应急广播体系建设。下达中央专项资金2406万元,启动实施武隆、秀山、石柱、丰都、奉节5个区县老少边及欠发达地区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全市先后有37个区县实施应急广播系统建设,累计投入约2.6亿元,应急广播终端达5.9万组,覆盖9079个行政村(社区)。四是参与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典型案例遴选。铜梁、綦江、梁平等3个区经验做法入选文化旅游部“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典型案例。
(二)丰富乡村文化服务供给。一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群众性文化、节日民俗活动。以群众为主角,深度打造“乡村村晚”、乡村艺术节等以乡村为主题的市级品牌文化活动。利用传统节假日,组织开展春节戏曲进乡村、流动文化进村、摄影展、年画展、农民画展等活动,在巫山、石柱、开州等17个区县安置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活动3406场次。二是挖掘和开发地域文化,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作推出一批展现乡村振兴生动实践、塑造新型农民形象的优秀电视剧等文艺作品。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广泛开展文化惠民和“我们的节日”系列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历史文化名城评估,推荐万州区恒合土家族五星村等80个村落申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三是保护、挖掘、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石窟寺、三峡考古大遗址、重庆院子古建保护等重点乡土文物保护利用项目,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实施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学术从书编播和国家级非遗代寿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创建武陵山区(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黔江濯水古镇、武隆后坪、石柱西沱古镇、秀山西街、酉阳龚滩古镇、彭水蚩尤九黎城6个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
(三)加强农村思想道德教育。开展“乡村德法相伴”活动,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建设。依托乡镇调解工作室,建设“小马工作室”推广“老马工作法”。开展“我们的乡贤我们评、评出的乡贤我们学”“家风润万家”等活动2800余场次、梦想课堂线上线下活动4300余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10万余场。开展“点亮道德之光 照耀幸福之路”主题志愿服务。聚焦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深入推进“六讲”志愿服务工作,举办“榜祥面对面”宣讲,发动志愿者2万余名,开展活动1.8万场。推选农村地区干部群众“重庆好人”55名,其中9名获评“中国好人”。建成文明实践所1031个、站11193个、点7230个,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41个。
四、强化乡村人才保障机制
(一)拓宽聚才渠道。一是大力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招募。2022年全市36个区县(自治县)招募656人,完成计划招募数的100.8%、较去年增长54人,全市12个重点帮扶县累计招募343人,占总计划招募数的50%。二是大力开展乡村振兴人才招聘。支持采取考核招聘方式引进乡村振兴急需紧缺人才,为12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区县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2891人,为全市乡镇(街道)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3187人。三是滚动回引本土人才到村挂职任职、创新创业,全市动态储备在村挂职本土人才1万名左右、村级后备力量2万余名。
(二)提升人才技能水平。一是常态长效开展村干部教育培训,共开展市级培训22期、调训2460人。出台加强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管理监督的21条重点措施,进一步扎紧制度笼子,推动履职尽责、廉洁奉公。二是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巴渝工匠”乡村驿站108个,在17个有乡村振兴任务的区县建成49个技能大师工作室。推广使用52个新职业重庆培训标准、考核标准,发挥2000余名新职业培训讲师作用。三是全市农村劳动力(含脱贫人口)开展农业经理人、无人机驾驶员、互联网营销师等新职业培训1.9万人次,其中,脱贫人口0.5万人次。四是加快劳务经纪人培育培训。目前劳务经纪人管理平台共有在册劳务经纪人2.29万名,其中2022年新增入库0.9万人,2022年全市培训1.3万人。
(三)开展智力帮扶。一是开展好示范活动。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专家团”走进重庆涪陵、武隆、奉节、巫溪、彭水、城口、巫山及四川雅安8场活动,公开选拔82名优秀人才开展综合智力示范活动210场,为基层解决“难点”“堵点”问题117个,普惠基层单位10000余人次。二是实施好常态化帮扶。按照市场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以项目化的方式择优选派98个专家团队847名专家常态化下沉全市38个区县。累计服务次数1737次,引进、推广新技术、新产品729个;举办讲座、培训班435次,培训27361人次;培育“三品一标”68个,发展产业13万亩,创造经济价值13.3亿元,新增就业3190人。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持续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重庆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落地落实。一是聚焦“两个关键”持续推动稳定增收。抓住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实施脱贫群众稳岗就业计划、帮扶车间提质增效计划、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劳务品牌培育计划等。把政府支持和市场力量结合起来,推动形成农民稳定长效增收机制,创造条件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二是聚焦“特色产业”加快乡村发展。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把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作为发展乡村产业的重要抓手,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用市场化办法盘活农村资源,多渠道增加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三是聚焦“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目标加快乡村建设。实施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推进“厕所革命”“垃圾革命”“污水革命”,“一村一策”整体改善乡村生活条件。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实施农村基础设施“五网”建设工程、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工程等,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四是聚焦“三乡人才”做好乡村人才培育。实施乡村人才支撑工程,针对在乡人、原乡人、归乡人“三乡人才”,持续推进“五万计划”,鼓励和引导各类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深化“三师一家”下乡服务,引导和支持具有乡村情怀的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和艺术家等专业人才和社会组织下沉乡村,不断提升乡村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培育乡贤新村民,鼓励引导新乡贤返乡定居、创业学生、务工能人、转业军人等返乡创业,城市居民、社会企业等下乡兴业。
此答复函已经市农业农村委贵刘忠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市人大常委会人代工委。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3年5月26日
联 系 人:杨海林
联系电话:89133285
联系地址:两江新区黄山大道186号
邮政编码:401121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