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市政协五届五次会议第0313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陈圣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健全乡村振兴体制机制的建议》(第0313号)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供销合作社、市经济信息委、市乡村振兴局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全力推动巩固脱贫成果的长效机制落实落地”
一是有效监管扶贫项目资产。加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项目库建设,出台了《重庆市加强扶贫项目资产后续管理实施意见》,摸底清理各类扶贫项目资产,分类建立管理台账。开展资产核查和管理营运试点,明确管护主体责任,确保持续发挥效益。二是持续增加财政资金投入。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确保投入稳中有升,出台《重庆市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实施办法》《重庆市继续支持脱贫区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实施细则》,优先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衔接资金绩效管理。三是持续抓产业帮扶,完善落实后续产业扶持政策,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覆盖90%以上脱贫户。加强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建设,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打造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为全市脱贫群众购买“巩固脱贫保”,在22个区县开展“综合防贫保”试点工作,全市特色产业保险品种达52个。同时,加大对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帮扶力度,强化产业、就业、配套设施建设等帮扶支持。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项目资产管理,建立完善资产管理台账,完善扶贫项目资产管护运营机制,落实管护责任,探索多形式、多层次、多样化的管护模式,持续发挥项目资产效益和作用,推动脱贫地区帮扶政策落地见效,持续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二、关于“建立健全乡村振兴相关法律制度体系”
自《重庆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草案)》起草工作启动以来,市农业农村委积极配合市人大相关专委会制定《重庆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一是深入基层调研。先后赴南川、渝北、梁平、巫山等区县调研乡村产业培育、基层治理、人才培育、农村用地等情况,听取对乡村振兴立法的建议意见。二是会同部门研究。研究制定《加快完善促进条例(草案)工作方案》,以“点对点”责任到人的方式,明确时间节点,打表推进条例立法。三是邀请专家会商。汇聚各方智慧力量,邀请市人大相关专委会和市司法局领导,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市委党校、市社会科学院等立法专家介入指导,开展咨询论证,力促重大政策创设和重要制度设计。《重庆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形成后,先后3次向各区县、市级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征求意见,累计收到反馈意见171条;先后5次组织召开研究讨论会、专家咨询会,共研判采纳建议意见145条;修改立法草案9版,最大限度吸纳建议诉求,凝聚各方共识。2022年2月28日,市第五届人民政府第176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重庆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草案)》。2022年3月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三次会议对《重庆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拟于本月进行二次审议。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配合市人大法制工委如期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尽快出台《重庆市乡村振兴促进条例》。
三、关于“发挥乡村产业功能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是纵深推进“三社融合”发展。2021年,全市基层供销社与30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股份合作、生产合作、产销合作、服务合作,供销合作社全系统销售总额达2132.5亿元,同比增长22.6%。二是科技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近年来,根据农业农村部要求,市农业农村委建立了14个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培育新品种,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并大力推广应用,取得了实效。支持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国家农高区创建区县等基础条件好的地方,优先申报创建科技特派员创新示范园,积极探索构建“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主导产业引领+产业集群发展”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促进农业高新产业发展。三是加速推进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扎实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运营工作,截至2021年,累计建成益农信息社9332个,平台用户达407万户。全市2021年农村网络销售额317.72亿元、同比增长30.58%,农产品网络零售额153.6亿元、增长17.5%,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总体达到43.3%,居全国第七。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动“三社融合”发展,支持供销合作社加强农村流通网点及流通设施建设;强化产业科技支撑,创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和重点产业科技攻关县,探索县域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大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强农村宽带、光纤、5G、广电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数字乡村标准化建设。
四、关于“建立健全引才育才长效机制”
一是聚力培育高素质农民。坚持公益性和市场化“两条腿”走路,构建了区县党委、政府主导,农业农村部门牵头,公益性培训机构为主体,市场力量和多方资源参与的教育培训体系。以各级农广校为高素质农民培育的主体力量,协调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多元主体力量以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农民培训。截至2021年底,全市共培育23.6万高素质农民。二是强化技术指导。2021年,全市组织和选派275名“三区”科技人才、1350名市级科技特派员、2.87万名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因地因时做好土、肥、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提升科学种养水平;组建特色农业产业科技特派团52个,建设科技特派员创新示范园52个,转化特色优势产业的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三是强化支农人才保障。对原18个深度贫困乡镇产业指导组常驻乡镇人员,比照原扶贫干部予以生活补贴、公务通讯补贴等支持。针对科技特派员设置专项经费,主要用于科技特派员开展科技创新创业与服务的工作补助、交通差旅费用、保险和培训费用,以及专家咨询费、资料费、科技示范、宣传报道等相关费用。
下一步,我们将坚持改革创新,深入推进人才引进培育、考核激励、农技推广体系等各项改革,着力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持续实施农民教育“322”工程(2021—2025年,每年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300人、认定农村致富带头人2000人、培育高素质农民20000人)和万名农技人员素质提升计划,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办好创业富民、乡村发展与治理、到村任职选调生能力建设等主题培训班,为全市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此答复函已经市农业农村委路伟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市政协提案委。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2年6月21日
联系人:杨海林
联系电话:89133285
邮政编码:401121
抄送:市政府办公厅建议提案室、市政协提案委。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