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关于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0541号提案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屈磊旻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乡村振兴“硬”投入的建议》(第0541号提案)收悉。经与市财政局、市文化旅游委、市乡村振兴局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针对未来5年、2035年、本世纪中叶的目标,分别制定路线图和施工图,强化规划的法规效力”。对标中央部署要求,市委、市政府立足当前,谋划长远,对2023年及未来5年乡村振兴工作作出系统部署。一是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部署明确重点任务。出台《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对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作出安排,要求守紧守牢“三条底线”,大力实施“四千行动”,稳步提升“三化”水平,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双轮驱动”,“一县一策”推动山区库区强县富民,着力实现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4%、7%。二是紧盯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明确有形抓手。细化制定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四千行动”实施方案,明确到2027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65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3:1。三是按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规划编制完善我市相关规划。对标中央即将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规划,结合市情农情,加强调查研究,强化与现有规划有效衔接,系统谋划编制我市规划。
下一步,我们将紧扣今年及未来五年乡村振兴重点任务、重点工程项目等,以更加务实的举措抓好落实。一是健全闭环落实工作机制,实行目标制定、任务分解、工作评估、盘点销号等全链条管理,形成工作闭环。二是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开展赛马比拼,动态晾晒工作成效,组织开展乡村振兴贡献奖评选表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三是健全“工作报表+工作清单”机制,定期开展重点任务进展情况“回头看”,组织开展典型案例复盘分析,总结提炼推广最佳实践。四是健全督查考核工作机制,综合运用实地督查、随机抽查暗访、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及时跟踪督导问效。
二、关于“布局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把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在全国率先开展丘陵山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第一批57.8万亩示范项目顺利完工,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753万亩,亩均粮食增产10%—20%、节本增效200元以上。二是切实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配套。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资金4.37亿元,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建成预冷库3个、贮藏库693个,全市蔬菜、水果流通腐损率分别减少20%、11%,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最初一公里”。三是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完善蔬菜等重要农产品生产大棚、温室、智能控制、物联网等设施设备,配备生产、加工、运销等适用机具,全市已发展设施蔬菜36.8万亩、设施水果8.7万亩,单产比露地种植提高1倍以上,亩均利润是露地栽培的3—6倍。四是持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2年,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6.7万公里,乡镇通三级及以上公路比例达到83.4%;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率分别达到85.5%、99.9%、35.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建成乡镇养老服务中心743个、农村医疗卫生机构10439个。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提质增效。一是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大力实施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2023年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面积200万亩。二是配套完善冷链设施,在鲜活农产品主产区集中区域新(改)建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项目400个。三是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聚焦蔬菜、畜禽、鱼虾等重点品种,因地制宜建设一批智能温室、标准化养殖场,分层分类打造一批示范基地。四是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统筹推进路、水、电、通讯、物流“五网”建设,加快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三、关于“谋划产业融合”
市委、市政府坚持把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做优做强种养业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深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一是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截至2022年底,全市柑橘、榨菜等特色产业面积3209万亩,其中,柑橘387万亩、榨菜183万亩、生态渔业120万亩、茶叶108万亩、中药材293万亩、调味品185万亩、特色水果333万亩、特色粮油800万亩、特色经济林800万亩,综合产值达4800亿元,建成市级及以上“一村一品”1226个。二是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平台。累计创建荣昌、梁平、南川、秀山、垫江等7个全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涪陵、潼南、江津、奉节等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潼南柠檬、荣昌猪、长江上游榨菜、三峡柑橘、重庆脆李等5个全国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南川区大观镇、奉节县草堂镇等30个农业产业强镇。三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累计培育年产值50亿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园区15个,全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3819.1亿元、同比增长1.9%。累计创建6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4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903亿元。创新发展“品牌引领+标准支撑+直播带货+数据赋能”农产品电商模式,全市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185.9亿元、增长21%。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3+6+X”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力实施千亿级优势特色产业培育行动,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不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一是育龙头。整合落实用地、金融、税收等扶持政策,持续开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三级联创”,支持农业企业上规上市,推动小微主体做大做强。二是强链条。统筹推进初加工、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通过加工“带一促三”,拉动全产业链增值增效。三是兴业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休闲观光、民俗产业、农产品电商等,开发具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乡土特征的产品产业。四是树品牌。持续用力打造“巴味渝珍”“三峡柑橘”等区域公用品牌。
四、关于“多方资金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乡村振兴资金投入,坚持以财政资金为基点、金融手段为杠杆,撬动社会资本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出台《关于调整完善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的具体举措》(渝委办发〔2022〕9号)等,确保财政投入力度不减少、总量持续有增加。2022年全市农林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94亿元、占比8.1%;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115.28亿元,占全市当年土地出让收入的7.02%。二是引导金融资本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常态化推进“信贷直通车”,累计放款项目1992个,放款金额12.02亿元。金融机构累计向170家涉农企业发放贷款12.68亿元。持续创新农业保险。2022年为178.9万户(次)种养殖业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81亿元。充分发挥政策性农担作用,农担集团融资及履约担保在保项目1.6万个,在保余额67.7亿元。三是扩大农业农村有效投资。2022年全市发行用于农业农村的地方政府债券61.7亿元。乡村振兴招商引资签约项目890个,签约金额1812.5亿元,同比增长35.8%。“重庆乡村振兴板”在重庆股份转让中心顺利开板,19家涉农企业挂牌上市融资。
下一步,我们将健全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助推乡村全面振兴。一是完善财政支农稳定增长机制。市级预算内投资继续向农业农村倾斜,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提高到7%以上。二是推动金融机构增加乡村振兴领域贷款。进一步创新丰富支农金融产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增品扩面,引导信贷担保业务向农业农村领域拓展延伸。三是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资乡村振兴。编制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持续加强招商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融资,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农作用。
此答复函已经市农业农村委刘贵忠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通过填写回执及时反馈市政协提案委。
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3年5月9日
联 系 人:马天太
联系电话:89133347
联系地址:两江新区黄山大道186号
邮政编码:401121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