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乡村休闲旅游业“十四五”规划》解读
2021年 12月,市农业农村委印发《重庆市乡村休闲旅游业“十四五”规划》(渝农发〔2021〕129号,以下简称《规划》)。为方便社会公众全面了解规划内容,现作如下政策解读。
一、规划编制背景
“十三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关于“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的决策部署,以打造精品线路、建设各具特色地标项目、培育多元素地域产品为抓手,推动全市乡村休闲旅游业全域全季发展。2020年,全市培育休闲农业主体22407个,休闲农业从业人数64.01万人,实现乡村休闲旅游业经营收入658亿元、接待游客2.11亿人次、游客人均消费水平312元,较2016年分别增长88.5 %、38.8%、35.8%。示范精品工程持续推进,累计打造乡村休闲旅游精品线路132条,建成地标项目268个,培育地域产品441个,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2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23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美丽田园48个,认定市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乡镇139个、示范村(社区)338个、示范点506个。乡村休闲旅游业“十三五”发展目标基本完成,整体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全市乡村休闲旅游业提档升级的关键期。未来全市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面临多种机遇和挑战,为助推乡村产业振兴、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科学编制《重庆市乡村休闲旅游业“十四五”规划》,系统推进全市乡村休闲旅游业提档升级,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
二、编制过程
按照重庆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安排,成立《规划》编制小组,统筹推进规划编制工作,历时近一年半,完成本规划。编制过程中,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及对重庆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按照《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渝府发〔2019〕38号)提出的“大力培育乡村旅游品牌,建设地标项目,培育地域产品,做靓精品线路,推动全市乡村休闲旅游提档升级”工作思路,密切衔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等基础上,广泛调研,多次论证,同步征求农业农村部乡村产业司,各区县、相关部门和单位,经营业主代表以及专家意见,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在《规划》中落地见效。同时,《规划》与部分区县“十四五”规划有机衔接、与区县产业发展情况和发展意愿相一致。
《规划》围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凸显全市“沿江、依山、近城、远乡”地域特色,打造“四季”精品线路、建设各具特色“地标”项目、培育多元素“地域”产品,大力培育乡村休闲旅游业经济新增长点,打造“春夏秋冬、东西南北”时空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规划》立足重庆农业农村新发展阶段,依托重庆丰富地域自然资源,坚持“以农为本”“民生为重”“市场导向”“生态优先”四项基本原则,提出到2025年,全市乡村休闲旅游业成为乡村产业的生力军、产业融合的重要展现平台、农村创业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农业现代化经营的突破口,建成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效;到2035年,全市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农民生活更加美好,城乡融合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乡村休闲旅游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四、“十四五”乡村休闲旅游业空间布局
提出从时间、空间、自然资源三个维度进行乡村休闲旅游布局,即:重庆主城“都市精致”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区、渝东北“诗画三峡”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区、渝东南“民族风情”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区。
(一)重庆主城“都市精致”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区。发挥重庆主城都市区大都市圈层扩散效应和城郊边缘效应,大力发展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创意休闲、体育赛事、乡村商务、会展旅游等业态,打造都市慢生活乡村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渝东北“诗画三峡”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区。围绕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三峡腹地深度游、滨水生态游、山地峡谷游、三峡橘海游、江岸田园游、库区城镇游,打造原生态三峡风貌和滨水田园观光旅游目的地。
(三)渝东南“民族风情”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区。围绕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山、水”特色和“土、苗”文化,大力发展民族民俗体验游、避暑纳凉养生游、花果飘香采摘游、林海度假生态游、古村归隐田园游,打造生态康养和民俗旅游目的地。
(一)注重品质提升,优化产品体系。坚持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依托重庆特色地域资源,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态和产品。着力从业态拓展、文化体验、乡间美食、乡土礼品、四季赞歌、乡村赛事6方面寻求突破。
(二)完善设施配套,提升硬件水平。充分利用政府、社会和金融机构等不同渠道资金,融入文化、教育、康养、云体验等新要素,完善乡村休闲旅游业基础设施、配套设施以及公共服务设施。
(三)规范管理服务,提升服务水平。推进乡村休闲旅游业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提升乡村休闲旅游行业服务水平,让管理者高效管理,让运营者有序运营,让游客住得安心、吃得放心、买得称心、游得舒心。
(四)健全信息体系,发展智慧旅游。推动建立乡村休闲旅游大数据系统、智慧乡村休闲旅游政务管理系统、乡村休闲旅游运行监测系统、智慧乡村休闲旅游营销系统,构建智慧乡村休闲旅游体系,推进智慧景区、智慧旅游度假区建设。
(五)健全安全体系,促进安全生产。建立安全监管机制、建设安全救援体系、提高游客安全意识,加强政府部门按照职能职责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公共安全监管工作,守住安全生产底线。
(六)培育多元主体,激活主体活力。激活乡村休闲旅游业多元主体活力,明确政府主体、市场主体、农民主体、游客主体的职能职责或权力义务,释放乡村休闲旅游多元主体综合效应。
(七)强化组合营销,做强旅游品牌。继续抓好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全国推介活动,常态化推动市级乡村休闲旅游推介活动,健全“线上+线下”组合推介营销体系,扩大乡村休闲旅游品牌全国影响力。
(八)加强区域协同,推动一体发展。重点建设巴蜀美丽乡村旅游产业带、加强与周边省市的跨区域合作,加快建立区域乡村休闲旅游交流合作机制,畅通乡村休闲旅游合作通道。
《规划》归纳提出7个新增长点推动乡村休闲旅游业提档升级,即:民宿经济、生态康养经济、后备箱经济、线上经济、小农户创意经济、都市微农业经济、乡村夜经济,助推乡村休闲旅游业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发展。
《规划》就“十四五”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的精品工程和重点项目进行了规划。以创建示范单位、打造精品线路、建设地标项目、培育地域产品为路径打造全市“十四五”乡村休闲业精品工程。《规划》提出“十四五”全市乡村休闲旅游业62个重点项目,其中主城都市区33个、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18个、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11个。
加强组织保障,形成“政府主导、名企主力、市场主体”的乡村休闲旅游分工协作机制。提升融资能力,建立专项切块资金、专项债券、金融资本、社会工商资本等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加大用地保障,强化乡村休闲旅游用地空间保障,支持有条件的区域多种形式盘活农村闲置资产资源。保障强化人才支撑,实施“内培外引”人才战略,集聚专家学者组建发展智库。加强政策支持,强化落实财税支持政策,完善产业扶持政策、消费激励政策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