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务公开>政府信息公开专栏>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规划信息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农业科技教育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语音播报
语音合成中,请耐心等待...
进入播报模式
语音播报
退出播报模式
字体:

渝农发〔2017〕50号

各区县(自治县)农委,万盛经开区农林局,委属有关单位,机关各处室:

《重庆市农业科技教育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已于2017年2月4日经市农委2017年第2次主任办公会议审定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组织实施。

重庆市农业委员会

2017年2月15日

重庆市农业科技教育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

为认真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农业科技教育在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依据《农业部“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重庆市农业农村发展“十三五”规划》《重庆市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和全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目标原则

第1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以来,我市认真实施“科技兴农、人才强农”战略,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6%,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农业机械综合水平达到42%。拥有农业科研单位8个,在职科研人员3700余人,公益性推广机构2066个,农技推广人员2.34万余人,农村实用人才31.9万人,形成以科技研发、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和技术运用“四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教育体系。开展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作物品种改良、农业生物技术研发和农业新技术开发1238项,申请专利1654项,审(鉴)定农作物品种121个。甘蓝型黄籽油菜遗传机理与新品种选育,荣昌猪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5个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家蚕基因组功能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优质多抗Q优系列超级稻品种,在南方稻区广泛种植,出口越南、孟加拉国和缅甸等东南亚国家。新育成的“渝黄1号”油菜,累计推广1亿多亩。柑橘良种无病毒三级繁育技术,国内推广运用覆盖率达85%,新增产值100亿元。转化畜禽育种选育、动物疫病防控、清洁健康饲养等成套技术35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20多亿元。粮油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攻关,示范片良种推广率100%、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5%,小麦“一喷三防”、蔬菜“水肥一体化”、水产“一改五化”,畜禽减量化处置、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先进实用技术大面积推广运用。建立榨菜、山羊、生态渔、晚熟柑橘和荞麦5个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搭建科技研发、技术推广和生产运用,“产学研推”合作创新平台。开展“院—地”、“院—企”科技合作,推广新品种101个、先进技术67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9.21万人(认定1万人),其中现代青年农场主500名。有2.96万人发展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种养大户、1746人创办家庭农场、3675人创办农民合作社、2.37万人创办农业微型企业、730人创办龙头企业,实现了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融合。培养现代农艺、现代园艺、畜牧兽医、农业机械、农村电气和农产品加工与储运等中职专业技术人才3万余人。“十二五”农业科技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奠定了“十三五”农业科技教育发展的坚实基础。

第2节  形势与机遇

“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是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型期,必须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工作,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和人才保障能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推动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物质要素投入,转变到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补足农业发展短板,减少高耗低效农产品生产,发展高效生态优势产业,需要增强农业科技服务支撑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生产技能素质,需要加强贫困农民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训,提升贫困农民生产综合素质能力。

新形势下,我市农业科技教育发展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农作物种质资源抗性基因发掘利用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一些耕作栽培和动物养殖技术,停留在常规技术推广经验之上,一批新技术、新品种和新工艺难以推广应用。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脱节问题依然存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率有待提高。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人员老化,知识结构还不适应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发展的技术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有待加强,培训方式需要进一步改进。

“十三五”,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机遇期,农业科技教育发展,面临难得发展机遇。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等政策意见,这些政策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出资创办企业,鼓励科技人员离岗创业,成绩突出的破格评定相应的技术职称等一些含金量高的扶持政策,为科技人员营造了宽松的政策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指出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指明了方向。全市建成了一批国家级和市级农业科研和中试研发平台,为支撑动植物生物技术育种、环境农业研究、农产品加工和农业机械装备等领域研究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第3节  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科教兴农、人才强农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生态发展为导向,提升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围绕三大基础产业和七大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技术需求,加强十大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推进八大先进技术示范工程,深化农技推广体系创新发展,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发展机制,抓好农业人才队伍培育,进一步完善科技研发、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和技术运用“四位一体”的农业科技教育体系,为推进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第4节  基本原则

——坚持需求导向。把满足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发展重大需求,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作为农业科技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破解科技人员创新机制障碍,让创新真正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

——遵循科技规律。把握农业科技长期性、系统性和区域性特征,为农业科研潜心研究、发明创造和技术突破创造宽松环境。强化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与产业对接、创新项目与现实生产力对接、创新劳动与利益收入对接,增强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优化资源布局。按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提升价值链”的思路,优化整合涉农高等院校、农业科研单位、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科技人才资源,建立粮油、蔬菜、生猪三大基础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健全柑橘、榨菜、草食牲畜、生态渔业、中药材、茶叶和调味品七大特色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科学合理布局产前、产中和产后科技研发支撑力量。

——拓展创新领域。在遗传育种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农业机械装备,鲜活农产品储存保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和精准农业与智慧农业等领域的研究开发,培育新业态、新产品和新产业。挖掘休闲观光、文化传承、宜居生态等方面的潜力,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关键技术研发,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注重人才培养。把人才资源作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发展后备人才的培养,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加强领军人才培养和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各类农业农村人才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

第5节  发展目标

到“十三五”末,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50%,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率达到80%,培养一大批农业科技支撑人才,农业科技对产业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农民持续增收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具体目标为:

——现代种业。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96%以上,良种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在畜禽水产养殖中的贡献率达到30%以上。

——农业机械装备。粮油、畜牧、渔业和柑橘等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0%,畜禽养殖环境控制与机械化率提升20%,水产养殖机械化率提升25%以上。

——农业信息化。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整体水平分别达到30%、50%、75%和70%以上,建立农业信息化数据标准和技术标准体系。

——动植物灾害防控。生猪、家禽、牛、羊、兔发病率分别下降到5%、6%、4%、3%和2%以下,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率达到3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

——农产品储藏加工。鲜活农产品储藏保鲜,安全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7%以上,主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5%,副产物综合利用率50%。

——农业人才队伍。培养博士180人,拥有高级技术职称360人,农业科技人才骨干3000人。培养基层农技推广骨干4000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青年农场主2000人、农村实用人才50万人。

——科技平台建设。加强家蚕基因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柑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稻工程技术中心、西南设施养殖工程科学观测实验站等农业科研平台建设,新增国家、部和市级农业科研平台15—20个,提升农业科技基础应用研究的支撑能力。

第二章   加强十大农业科技创新研究

加强现代种业,七大特色产业链,农业机械装备,农业信息化,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先进实用种养殖技术,农作物灾害防控,农产品储藏加工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十大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和新产业。

第1节  现代种业研究

围绕种子市场需求,以粮油、蔬菜等农作物品种为重点,构建分子遗传图谱,加强植物细胞工程和逆境生理生态研究,构建农作物生物工程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一批有育种利用价值的抗虫、抗除草剂新材料。加快适宜农业机械耕作的新品种选育,培育优质、高产、高效和多抗等新品种。在农作物新品种培育扩繁、规模化制种、种子精准加工、规模化测试体系和高产高效基地建设五个方面,形成良种良法配套,提升种子企业“育、繁、推”一体化能力。审(鉴)定或登记农作物新品种150—200个,其中通过国家审(鉴)定10—20个,获国家新品种保护权8—10个。围绕畜牧业发展,从畜禽品种性能测定、育种技术、种质创新等环节开展研究,培育优质黑猪、渝州白鹅、城口山地鸡、大宁河鸡、南川鸡等性能优异的畜禽新品种(或新品系)5—8个,提高我市畜禽品种供给能力。创新牛羊早期选种选育技术,开展专业化品系筛选。应用定向选育技术,选育高产和抗病中华蜜蜂新品系。

第2节  七大特色产业链研究

优化整合农业科技资源,构建七大特色产业链科技创新、集成示范和推广运用技术创新支撑链。采用分子标记进行杂交育种和田间选种,培育柑橘新品种(或新品系)5个以上,创新柑橘采后无损伤分级处理加工利用关键技术,攻克化肥农药双减关键技术,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培育早熟、晚熟、抗抽苔,鲜食或加工青菜头专用新品种,提前或延后播种期30天以上,增加种植农户经济收入10%—15%。开展山羊、肉兔、肉牛品种杂交组合试验,攻克遗传资源种质创新技术,形成良种选育技术规程3套以上,培育适合我市高温高湿气候养殖的新品种。实施长丰鲢、异育银鲫、中华三号鲫鱼等大宗名优新品种良种选育和驯化养殖,集成适合重庆地域特点养殖的生态鱼品种。创新黄连、川党参和玄参等渝产地道药材品种,育苗、移栽、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初加工技术生态种植新技术,药材质量符合国家药典标准。发掘茶树特异种质资源,创新茶树育种材料,选育适宜机械采摘的绿茶品种。研发茶园土壤肥力高效利用技术,机械采摘技术,自动精制加工技术,形成茶园养分高效利用技术规范。研制辣椒、花椒、生姜、山苍子种植栽培、保鲜贮藏和产地加工技术,解决调味品产品雷同,市场竞争力不强的技术瓶颈。

第3节  农业机械装备研究

针对耕整地、种植、田间管理、收获等生产过程中的薄弱环节,研发中小型耕整机、联合收割机、果园(茶园)管理机械和农产品加工机械等新机型5—10台(套)。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生态条件,农作物适宜机械作业的种植模式,构建农机农艺相融合的机械化生产模式3—5套。开展农产品干燥模型辨识,干燥工艺和干燥技术研究,干燥过程智能控制和能源供应与高效利用等生产应用研究。根据夏季高温高湿,冬季低温寡照气候条件,满足粮油、蔬菜和生猪3大基础产业,柑橘、榨菜、草食牲畜、生态渔业、中药材、茶叶和调味品7大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开发的技术需求,开展工厂化农业智能技术装备研发,集成研发新技术5项以上,开发农业机械新装备8—10台(套)。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提升农业生产现代化装备水平。

第4节  农业信息化研究

围绕“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重点攻克农业信息智能感知与识别关键技术,农业物联网信息融合与云计算共性核心技术。加强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交易平台建设。研发精准农业农田信息快速获取技术系统,精准作业数字化管理智能决策,水肥药精准实施装备关键技术,构建温室、畜禽、水产等领域全产业链智慧农业系统。研究动植物生长发育、病虫害发生、土壤养分、墒情变化和气候变化等信息快速获取与智能处理技术。开发农业信息化关键技术4—6项,农业信息化软件产品8—10套,登记软件著作权5个以上,信息化硬件产品6—8套,申请国家专利6-8个。建立以节水、节肥和节能为目标的精确农业技术体系,农业规模化种养殖基地生产智能化达到30%,龙头企业达到60%,设施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覆盖面达到50%。

第5节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研究农业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推进农业资源、生产要素、技术需求等方面的优化重组,形成一批新技术、新业态和新商业发展模式。围绕不同类型、不同年龄人群的消费方式,研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市场定位,拓展提升农业发展多种功能。研究农业环境、农业科技和文化价值,提高农业生态休闲、文化传承、教育培训发展潜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打造富有历史文化、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的农业产业。开展农村建筑、自然景观、地域特色协调发展研究,集成开发设计图案2—3套、提炼总结发展模式3—4套。

第6节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研究

重点研发农作物节水生理调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测墒灌溉技术、抗旱抗逆技术和节水绿色环保技术,集成耕地保育养分资源高效管理技术10套。研究开发水溶肥、液体肥、生物肥、高效缓(控)释肥、同步营养肥等新型肥料,创新地力提升、耕层增厚、养分平衡、水肥协同、合理轮作、有机培肥和残茬管理调控关键技术,开发生态循环农业技术装备5—6台(套),形成生产技术规范1—2项,申请专利3—5个,构建生产技术模式3—4套。开展深耕深松、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轮作休耕等方面技术研究,形成土地治理评价标准2—3套,构建机械耕作治理模式1—2套。针对水土流失、耕地污染等问题,开展中低产田障碍因子消减与地力提升,重金属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等方面的研究,形成节水灌溉模式1—2套。研发新型高效土壤改良技术、污染土壤安全利用技术,集成耕地保育及养分资源高效管理技术10套,形成土壤净化技术10套,开发新肥料产品5个。

第7节  先进实用种养技术研究

研究光、热、水和养分等资源,优化配置绿色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创新粮油、蔬菜和经果等主要农作物高效栽培技术,生长精确栽培技术,土壤培肥耕作技术,构建适应机械化和信息化生产管理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集成熟化持续高效种植技术规程10套,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规程10套,农业机械生产技术规程10套,开发工厂化农业智能生产配套装备6—8台(套),申请技术专利5—8项。研发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开发环境精准调控、畜禽粪便污染物减排,兽药质量安全监管,动物水产疫病防控等关键技术。

第8节  农作物灾害防控研究

重点研究农作物重大生物灾害监测预警,攻克主要农作物流行性、暴发性和危险性重大病虫草鼠害成灾规律、监测预警和控害减灾技术,突破化学农药残留污染和有效利用率低的技术瓶颈。围绕4—5个农作物品种,分别在几大功能区建立5—6个监测点,掌握主要病害虫发生趋势,确定暴发成因,分别形成1套防控技术体系。研究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化学农药减量精准使用新技术,掌握20种以上重大病虫害发生与流行危害规律,研发生物控制有害生物技术20套,研发农药减量化应用与安全性评价技术20套,开发低毒农药10种。针对外来入侵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入侵危害特点、发生危害规律和抗药性产生机理,建立疫情预警,监测技术体系。

第9节  农产品储藏加工研究

开展鲜活农产品储藏物流过程营养成分变化,大宗农产品加工过程营养品质损伤研究。加大新型非热加工、绿色多能干燥、高效分离提取、长效减菌包装和清洁生产技术等技术升级与集成应用力度。开展特色粮油、果蔬加工、调味食品和风味食品的关键技术研究。利用生物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酶工程技术和分离技术,开发新型发酵食品、调味品、保健功能食品和生物保鲜剂。形成调味品原料干制工艺2—3套、标准化物流技术规程2—3套、仓储技术规程1套、开发新产品3—5个、申报专利1—2项、建立示范点3—5个。开发功能性特殊人群膳食营养产品,注重储藏加工过程农产品色、香、味、形等品质保留,研发个性化营养食品。

第10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研究

研究农产品全产业链生产过程重金属,农药兽药,病原微生物,生物毒素,环境污染物,生长调节剂,防腐保鲜剂,食品添加剂和农产品储运加工等危害因子形成规律和控制技术。集成以“低积累水稻品种筛选—化学改良剂钝化—农艺综合调控—稻米加工工艺优选”为核心的重金属污染阻隔消减技术体系。创新开发绿色、高效、低毒的生长调节剂和防腐保鲜剂等农业投入品。制订完善农药兽药残留,生物毒素,环境污染物,鲜活农产品保鲜储运和农产品加工技术限量规范,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和安全预测预警技术体系。

第三章   推进八大先进技术示范工程

大力推进种植业稳产增产关键技术、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农业机械化耕作技术、农作物同步营养技术、农业信息化服务技术、农产品储藏加工技术、农产品安全控制技术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等八大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加快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运用。

第1节  种植业稳产增产关键技术示范工程

围绕粮油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攻关,大力实施水稻“一增五改”,玉米、马铃薯、甘薯“一推三改”,油菜、小麦“一换三推”,高粱“一推四改”,“稻—油”和“稻—薯”连作高效综合技术,荞麦抗倒伏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柑橘返青防控技术,饲草饲料综合配套技术。集成创新节水灌溉、覆盖保墒、化学调控、抗旱增产、测土配方、土壤有机质提升等先进技术。积极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确保重大病虫害不暴发,植物恶性疫情不蔓延。粮油、蔬菜等主要农作物总体损失控制在5%以内,实现病虫综合治理,农药减量控害,增强农业防灾抗灾减灾能力。

第2节  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示范工程

在23个生猪优势基地区县、14个肉牛养殖区县、 12个肉羊养殖区县、18个家兔养殖区县、6个水禽养殖区县、25个蜜蜂养殖区县,推广创新清洁养殖关键技术、生物安全控制技术、废弃物资源利用技术、健康高效饲养技术、快速育肥技术,畜禽养殖“五化技术”(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和粪污处理无害化),健全畜禽生产和养殖场所生物安全标准体系。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13种防治病种达到市级考核标准,生猪、家禽、肉牛、肉羊、肉兔发病率,分别下降到5%、6%、4%、3%和2%以下。推广生态渔业节能减排,稻田综合生态种养,“一改五化”增产技术,观赏鱼产业链开发工程,基本控制水生动物重大疫病。

第3节  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工程

在10个国家级产粮大县,520个重点产粮乡镇,大力推广耕整地标准化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重点环节机械化技术,提升水稻、油菜、榨菜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耕作水平,突破果园、菜园和茶园生产机械化技术“瓶颈”。推广柑橘果园深松浇灌有机肥作业,蔬菜浅根系作物深松喷施有机肥提升地力作业,机械深松整地土壤培肥熟化作业,构建农机农艺相融合的机械化生产模式3—5套。推进水肥渣机械化抽排循环利用技术,柑橘、榨菜、玉米、薯类等品种机械化耕作取得新进展。推动农机化技术集成配套,优选适宜生猪、家禽的技术路线装备,形成生产技术规范1—2项,构建生产技术模式3—4套。

第4节  农作物同步营养技术示范工程

在潼南、璧山、铜梁等蔬菜主产区县,万州、开州、忠县等柑橘主产区县,永川、南川、秀山等茶叶主产区县,集成推广应用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作物营养诊断技术。研究优化营养诊断技术规范10套,建立生产标准化技术体系10套。推广一批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施用的同步营养肥料,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科技合作,建立各具特色的同步营养化肥料产业技术模式,为推进同步营养化肥料应用提供科技支撑。

第5节  农业信息化服务技术示范工程

建成智慧农民云平台,整合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基础数据与国家农业科技大数据交互对接,构建农业科研单位和农技推广机构之间,相互对接的科技资源数据库。开发农业科技成果征集、评估、托管、交易和孵化数据库,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培训需求、培训师资和培训教材资源库。开展在线教育培训、认定管理、电子商务和科技服务。搭建国家与地方、专家与农技人员、农技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桥梁。 

第6节  农产品储藏加工技术示范工程

创新蔬菜、柑橘、茶叶、甘薯、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烘干、净化、分级、保鲜、储藏等初加工技术,畜产品、榨菜、杂粮和中药材等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推进企业精深加工与农户初加工分工合作,建设农产品初加工仓储保鲜集配中心,扶持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装备,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5%以上,产值达到4600亿元。集成开发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完善加工装备和设施建设,进一步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提高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第7节  农产品安全控制技术示范工程

加快农业生产标准制订修订,农业地方标准达到500项,基本建立地方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标准转化应用示范推广,实施“三园两场”标准化示范项目500个,引导规模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加强信息网络、企业检测监控、二维码查询等技术研究开发,建立“一库三平台”(大数据资源库、政府监管平台、企业管理平台和追溯查询平台)。逐步将“三品一标”获证单位和各种标准化示范区(县、场)纳入质量追溯范围,销售农产品基本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

第8节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示范工程

按照“一控二减三基本”的总体要求,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确保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肥料、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示范,新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示范区20个。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确保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75%以上,粪污处理率达到8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80%以上,水产重点养殖区域养殖用水达标排放率达到100%,节能节水率50%以上。

第四章  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发展

深入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建立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构建“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新机制和培育先进技术推广新载体等四个环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第1节  推进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深化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管理体制改革与建设,健全农技推广责任制度、考评制度、奖惩制度和人员培训制度,实行三方考评机制,将服务对象对农技推广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将考核结果直接与绩效奖励挂钩,调动农技人员工作积极性。开展“最美农技员”、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星级服务创建评选活动,对“扎根基层、求真务实、成效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增强农技人员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推行农技推广“特岗计划”,充实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优化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结构。推进农技推广方式方法创新,大力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建设。

第2节  建立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

构建“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农户”的服务指导新模式,建立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机具科技成果转化应用链。常年稳定技术专家300人、技术指导员3000人和科技示范户3万户。每年开展技术指导员知识更新培训5000人,着力提升农技指导员服务效能。稳定发展科技示范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各650个,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万人,带动40万农户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和新装备,主推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分别达到100%。

第3节  构建“一主多元”农技推广新机制

在发挥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作用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具备技术推广条件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技术人员,参与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开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农技推广服务。推动农业科研单位或农业高等院校开展“院—地”、“校—地”、“院—企”和“校—企”科技合作,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区县和农业科技企业,推进“科研单位+区域示范基地+基层推广机构+新型经营主体”服务推广新模式,形成“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新机制。通过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方式,支持农业科研院校和农民合作社、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和具有资质的经营性服务组织等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探索农技推广服务的多种实现形式。

第4节  培育先进技术推广新载体

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或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基地为重点,建成科技创新、集成示范、推广运用、教育培训和辐射带动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基地。推进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单位,与农业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和新产品,提升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村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建设农业科技众创空间。通过“互联网+农业科技”服务,提升农民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和新装备的能力。

第五章   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发展机制

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两新”深度融合发展和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制建设,促进农业科技教育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第1节  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精神,将财政资金支持形成不涉及国防、国家安全、国家利益、重大社会公共利益的科技成果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下放给项目承担单位,对科技成果在境内的使用和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机制,委托专业评价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评价工作,建立科技成果资源库,提供信息发布、公开挂牌、竞价拍卖、咨询辅导等专业化服务。培育发展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基地,建成科技创新、集成示范、推广运用、教育培训和辐射带动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基地。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农村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和退伍军人,建设农业科技众创空间,开展新技术、新品种和新装备的成果转化运用。

第2节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奖励报酬制度,采取入股奖励、收益分成、股权奖励、股权出售、期权奖励、分红奖励等激励方式,调动农业科研人员工作积极性。科研单位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对科技人员的奖励不低于净收入的50%,做出主要贡献人员所获得的份额应不低于奖励总额的50%。探索实施事业单位高层次科技人才年薪制、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按规定使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横向课题收入发放的奖励收入,不计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额管理。加大发明专利转化应用与技术转让成交额,在科技人员职称评审中的权重。赋予公益类科研院所编制管理、人员聘用、职称评定、绩效评价、工资分配等方面更大自主权。建立科研院所创新绩效管理制度,定期组织第三方机构对科研院所进行绩效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财政项目支持的重要依据。

第3节  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机制

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民职业化发展的后顾之忧。优化整合农业生产性补助资金,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资金,重点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支持。通过保费补贴、贴息支持、农业设施担保、生物资产抵押等方式,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信贷融资。优先把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种养品种,纳入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建立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价格风险防范机制。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小型水利、基地道路、技术推广和名优农产品认定和农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的扶持政策,重点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支持。

第4节  构建“两新”融合发展经营机制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等“两新”融合发展经营机制,明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新型职业农民之间的权利与责任,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新型职业农民形成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农资和购销等多种服务,建立稳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引导新型职业农民以资金、土地、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第5节  制定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机制

制定完善农村实用人才认定管理制度、职称评定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建立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和贡献为主要指标的认定标准,将农村实用人才认定范围,从种植、养殖、加工等行业,拓展到科技服务、农机作业、产品营销和乡村旅游等领域,进一步优化队伍结构。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把哪些学科技和用科技的实用人才,选拔评定高级农民技师、农民技师、农民助理技师和农民技术员。把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纳入全市农业贡献奖评定范围,营造“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和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对有发展潜力,专业技术强,带领农民增收业绩明显,群众公认的农村实用人才,纳入村级后备干部队伍管理,充实村社“两委”班子,带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第6节  创新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机制

创新优化农业职业教育结构,农业高职院校培养农业技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农业中职学校和区县职教中心培养农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建立完善农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推动农业职业院校与区县政府,共同建立农业科技教育实训基地,创新深化 “农—科—教”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支持农业职业院校与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组建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积极推进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实现农业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升涉农专业毕业生社会服务能力。

第六章  抓好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重点抓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发展后备人才等五支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

第1节  农业科技创新人才

加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突出贡献青年专家、百名工程技术高端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和322重点人才的培养。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年轻科技人才培养。构建农业科技人才双向流动机制,支持农业科研人员带科技成果到农业企业开展创新工作,吸引有实践经验的企业科技人员到农业科研单位学习培训,促进农业科技人才双向自由流动。以龙头企业科技人才为重点,支持开展农业商业化育种、农药、兽药、肥料、农机装备和农产品加工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大力培育农业企业拔尖人才队伍。推荐申报中华农业英才奖、中华农业科技奖等评选工作,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2节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

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行动,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和现场实训等方式,对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进行分层分类培训,提升农技推广人员服务效能。实施基层农技人员学历提升计划,选送基层农技骨干到涉农高校进行研修,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综合能力强的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实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特设岗位计划,引导涉农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工作,优化农技推广队伍结构。严格农技人员上岗条件和聘用程序,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实行表彰奖励,优先评定相应的技术职称,对推广业绩突出的,破格评定相应技术职称,营造农技人员良好工作环境。

第3节  新型职业农民

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行动,培养现代青年农场主2000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行动,利用5年时间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轮训一遍。新型职业农民孵化基地创建行动,创建200个专业优势明显,培训功能完善,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创业孵化基地。推行“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培训,利用“农民田间学校”推进分段式、重实训和参与式培训,采取贴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贴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需求、贴近农民生产需要、贴近农时季节生产的“四贴近”方式开展培训,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实现新型职业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深度融合。培养一批有生产经验的“老农”、 想干事创业的“新农”、 能发展创新的“智农”和有专业技能的“知农”。 到2020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万人,其中生产经营型12万人、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各4万人。

第4节  农村实用人才

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将培训对象瞄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返乡创业带头人、农民企业家、优秀大学生村官等农村人才。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学历提升计划”,推进“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推行“送教下乡”、“定向培养”、“半农半读”等培养模式。加强贫困地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采取“调出来提升、派进去指导、本地化培养”等方式,加大贫困区县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力度。到2020年,培养农村实用人才50万人,其中生产型14.27万人、经营型6.74万人、技能服务型5.52万人、技能带动型15.96万人、社会服务型7.51万人。

第5节  农业发展后备人才

深化市农业学校和市农业机械学校职业教育改革,促进办学定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采取定点招生、定向培养、协议就业等方式,招录农村学生就读涉农专业,培养“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发展后继人才。根据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的技术需要,不断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更新专业教学内容,设置相应专业课程。加强农作物种植、动物水产养殖和农业机械耕作等一产业的后备人才培养,重视农产品储存加工、观光休闲农业、农村电子销售等二三产业后备人才培养,围绕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发展不同环节,培养不同专业技术后备人才3万人,短期培训2万人次,为加快现代特色效益农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才储备。

第七章  强化保障措施

推进实施“重庆市农业科技教育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要加强组织领导,稳定财政投入,强化监督管理和营造创新文化等四个方面的工作,促进规划内容的全面落实。

第1节  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科技兴农、人才强农和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农业科技教育摆在农业农村工作重要位置,加强对农业科技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构建农业科技教育发展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市、区县和乡镇信息沟通平台,形成高效协同机制,统筹配置农业科技教育资源。明确农业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的责任,强化联合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第2节  稳定财政投入

积极支持农业科研单位、农技推广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对农业科技和教育培训的投入。加强公益性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的条件能力建设。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引导农业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力度。加强财政经费监管,规范经费使用,提高农业科技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

第3节  强化监督管理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法”,严格执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法律法规,健全植物新品种保护及农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科技执法工作。

第4节  营造创新文化

加强农业科技教育创新文化建设,弘扬甘于寂寞、勇攀高峰、艰苦奋斗、献身农业科教的奉献精神。加强宣传引导,表彰奖励农业科技优秀人才、农业技术推广优秀人才和农村优秀实用人才,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科技教育发展工作的良好氛围。

附件:重庆市农业科技教育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投资概算表

重庆市农业科技教育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研究项目投资概算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重点研发内容

概算投资

(万元)

备注

重点研究项目投资总概算

88700


现代种业研究


8920


1

优质水稻良种创新

开展水稻优势遗传资源基因挖掘,高效育种技术研究,育种材料创制,国颁一级、二级优质米及适宜全程机械化生产、超高产、生育期短的新品种培育。

1800


2

高效玉米良种创新

开展玉米种质资源鉴评与自交系创制,玉米分子育种技术研究,高产稳产机收玉米新品种培育,玉米净作种植制度创新与配套技术集成示范。

1200


3

优质蔬菜良种创新

开展蔬菜高效育种技术研究与抗病材料创制,高辣椒素干制辣椒新品种、抗晚疫病番茄新品种、长采收期茄子新品种、和无苦味绿白黄瓜新品种选育,常规品种提纯复壮。

1000


4

油菜良种创新

开展油菜优质广适基因资源发掘与育种新材料创制,育种理论与方法研究,高产优质高含油量新品种培育,山地机械化生产专用品种选育与应用,观赏油菜品种培育。

800


5

营养杂粮良种创新

开展食用豆良种创新,小麦、荞麦、薯类特色种质资源创新与良种选育,专用型高粱种质资源收集鉴定与利用。

800


6

特色水果新品种培育

开展柑橘、李子、猕猴桃、葡萄、冬枣种质资源系统评价,建立种质资源数据库和特异基因资源库,选育适合重庆及西南地区种植的的特色水果新品种。

800


7

茶树新品种选育

发掘茶树特异种质资源,创新茶树育种材料,选育适宜机采的绿茶品种、适合低碳栽培模式的高光效茶树品种和深加工专用新品种。

600


8

生猪猪遗传资源发掘及利用

建立生猪遗传资源保存库,挖掘特色猪优势性状,研究形成机制和遗传机理,开展生猪遗传资源综合开发与产业化示范。

300


9

外种猪联合育种关键技术研究

摸索一套适合重庆地区外种猪联合育种组织模式,建立传统育种与现代分子育种相结合的育种技术路线,制定一套适合重庆地区外种猪联合育种的遗传评估体系。

300


10

家禽资源的发掘与保护利用

构建四川白鹅、麻旺鸭、城口山地鸡、大宁河鸡等品种资源遗传资源数据库,建立活体、胚胎、配子等多层次保护体系。

300


11

牛羊遗传资源发掘及保护利用

建立完善牛羊性能测定体系,对牛羊资源进行综合评价,探索牛羊资源最佳利用模式与发展方向。

350


12

研究蜜蜂种质资源保护与新品种培育关键技术

研究中华蜜蜂功能基因定位,应用人工授精技术、定向育种技术、分子标记育种技术,选育出高产、低耗抗病的中华蜜蜂新品系。

300


13

优良牧草种质资源创新及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

开展牧草种质资源创新与高效利用技术研发,草地高效利用配套技术、优质草产品生产加工、岩溶地区草地石漠化治理新技术研发。制定实用技术规程,在主要草业示范区进行田间验证应用。

320


14

特色土著渔类良种选育研究

开展长丰鲢、异育银鲫、抗病草鱼等大宗名优新品种良种选育和驯化养殖,集成适合重庆地域特点养殖的大宗水产品品种。

350


七大特色产业链研发


9000


1

柑橘产业链

采用分子标记进行杂交育种和田间选种,培育柑橘新品种,创新柑橘采后无损伤分级处理加工利用关键技术,攻克化肥农药双减关键技术,化肥和农药使用实现零增长。

1200


2

榨菜产业链

培育早熟、晚熟、抗抽苔,鲜食或加工青菜头新品种,研制创新机械配套关键技术、青菜头根肿病等病虫无公害防控技术,青菜头采后贮藏保鲜,副产物高效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榨菜副产物综合利用效率不高的技术难题。

1200


3

草食性牲畜产业链

开展山羊、肉兔品种杂交组合试验,培育适合我市高温高湿气候养殖的新品种。制定完善草食牲畜标准化健康养殖技术规范,创新青贮玉米、甜高粱、黑麦草等饲草料高效栽培技术,山羊、肉兔高效饲养技术和快速育肥技术,研究开发配种繁殖、免疫诊断和饲料兽药等环节信息管理智能软件。

1800


4

生态渔业产业链

开展大宗名优新品种良种选育和驯化养殖,集成适合重庆地域特点的生态养殖技术,突破中华沙鳅、中华鳖等特色水产品养殖关键技术,提高特色水产品苗种供应能力,创新水产动物细菌性疾病快速诊断技术,集成生态种养关键技术,攻克种养结合不紧密的技术难题。实施池塘节能减排示范工程。

1200


5

中药材产业链

选育玄参、川党参和川牛膝等渝产药材新品种,开展贝母、银杏和槐米等地道药材品种,育苗、移栽、施肥、除草、病虫害防治、初加工技术和药材质量标准研究,培育发展GAP技术标准示范基地。创新黄连、川党参和玄参等地道药材品种生态种植新技术,制定完善黄连、玄参、前胡等道地药材品种鲜切饮片加工技术规范。

1200


6

茶叶产业链

研究茶园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集成化肥农药双减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研发茶园土壤肥力高效利用技术,机械采摘技术,自动精制加工技术,形成茶园养分高效利用技术规范。优化名优绿茶加工技术工艺流程,集成不同规模优质绿茶标准化加工技术设备。开展绿茶加工关键工序自动化装备研究,研发茶叶自动化加工装备。

1200


7

调味品产业链

选育加工型辣椒优良品种,攻克连作障碍技术难题。研制青花椒采摘,病虫害防治和优质高产技术。引进筛选生姜优良品种,创新病虫害绿色防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规范,研制辣椒、花椒、生姜保鲜贮藏物流和产地粗加工技术。

1200


农业机械装备研发


4200


1

小型履带拖拉机研究与配套机具开发

开展小型履带拖拉机动力传动系统、行走机构、操纵系统、悬挂机构、安全防护机构等方面的研究,丘陵山地农机农艺融合配套农机具开发,小型履带拖拉机及配套农机具成果转化与示范推广。

500


2

4LZ-1.0联合收割机产品开发与推广示范

开展4LZ-1.0联合收割机小型化、轻量化以及免维护技术研究,联合收割机乘坐式履带底盘结构、纵轴流脱粒方式、采用HST液压机械无极变速以及一杆操纵技术研究。

500


3

农产品智能化清洁化加工设备研究

开展农产品加工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研究。

300


4

田园管理机械研发

开展果园、茶园等自动修剪机,深松、施肥(施药)、桠枝粉碎、果品转运等作业机械研究与产品开发。

300


5

山地农机智能化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开展耕整机、收割机智能化升级改造,绿色智能耕整机产品开发。

300


6

高效种养循环农业工程技术体系构建与示范

研发集成农业有机废弃物收集处理、多原料混合高效发酵、沼渣养殖蚯蚓、沼液农作物消纳等安全高效耦合利用,构建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体系。

600


7

山地节水建设技术及模式研究

开展丘陵地区土地治理标准及模式研究,重庆地区节水灌溉技术装备研究。

200


农业信息化研发


1500


1

农业现代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

通过传感、通讯、3S、物联网、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研究和应用,构建山地农业数据采集规范和标准,开发适合农作物的生产辅助决策系统,提升农业生产精准决策水平。

500


2

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研究开发农业物联网感知技术、处理集成技术、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和网络管理技术等现代信息化技术。

500


3

农业科技信息新媒体传播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微信、微博、APP、网站等新媒体,集成农业科技信息多媒体创制、多介质传播、产业化运营等技术,建成农业科技信息新媒体传播平台。

500


先进种养技术研发


5350


1

丘陵山地持续高效生产技术研究

研究水稻、玉米、蔬菜、杂粮等净作高效可持续种植模式、病虫害防控系统,农田废弃物应用与处置方式,构建适合重庆稻田、旱粮地、菜田持续高效生产技术基础。

1500


2

节本增效轻简栽培技术研究

开展粮油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特色经济作物机械化管理技术,肥水药一体化栽培技术,旱作农业自然降水高效利用技术,抗旱保墒保护性耕作技术,节水农业关键技术与设备研究。

1500


3

优质安全蔬果生产关键技术研发

开展蔬菜高效肥水施用技术,食(药)用菌安全生产技术,智慧化果园高效管护技术的集成与研发。

1500


4

畜禽养殖舒适环境营造与调控技术研究

针对不同畜种特点研究开发改善动物福利和生产环境的饲养工艺、关键饲养设备。研究饲养不同规模畜禽在配套面积土地区域内达到粪污完全利用或净化的可移动圈舍及配套设施。  

350


5

数字猪场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

借助数字化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开发猪场数字化管理系统,对养殖场内饲养、管理、防疫、育种等进行统筹规划和智能化管理。

300


6

家禽新型饲养模式及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

开展水禽旱养、笼养、夏季高温条件下的高效饲养管理及营养调控研究,不同生态条件的优质肉鸡饲养方式及其关键技术开发。

200


农作物灾害防控技术研发


1900


1

主要农作物天敌昆虫工厂化繁育技术研究

开展昆虫资源及群落多样性时空分布研究,昆虫工厂化繁育技术研发,高抗逆性天敌昆虫驯化与工厂化繁育,揭示农业主产区天敌昆虫资源及种群动态规律。

200


2

非生物逆境灾害预警系统应急技术与产品研发

研究低温寡日照、高温伏旱等逆境,冰雹、雪灾、洪涝等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预警关键因子参数,应急恢复与救灾技术与产品研发。

500


3

农作物病虫草害无害化防控技术研究

研究流行性、暴发性和危险性重大病虫草鼠害的成灾规律、监测预警和控害减灾技术;突破化学农药残留污染和有效利用率低的技术难点。

600


4

新因素对农田与农产品风险影响监测

构建农田土壤质量、肥效、生产力、农产品安全风险长期监测规范化大数据库,揭示不同耕作方式和施药模式下的演变规律,提出不同耕作方式和施药模式下土壤质量提升和农产品安全的定向管理技术模式。

600


农产品储存与加工研发


1860


1

糯玉米淀粉改性应用研究及副产物高值化利用

开展玉米支链淀粉工业化干法制粉及湿法制粉关键技术研究,改性技术研究,淀粉深加工产品研发及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研究应用。

400


2

健康杂粮主食化加工技术与产品开发

对地方特色产品进行品质改良及工业化生产技术提升,杂粮营养强化米、杂粮面制品、杂粮功能性饮料开发,建立全程质量控制技术规程。

350


3

新鲜果蔬商品化处理及物流配送关键技术研究

开展适宜社区及电商物流配送的生鲜果蔬小包装商品化处理及物流配送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互联网+生鲜果蔬商品化处理模式。

400


4

特色茶类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开展名优茶标准化、自动化加工工艺设备技术研究,红茶工艺装备技术研究,沱茶(紧压茶)机械化加工技术及装备研究。

650


5

现代畜牧业产业化与畜产品加工政策研究

研究畜产品加工企业的运行机制和模式,探索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机制创新,建立基地,树立品牌,向规模化、产业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的政策措施。

60


农产品质量安全研发


2620


1

地产稻米重金属污染阻控消减技术研发与示范

集成构建以“低积累水稻品种筛选—化学改良剂钝化—农艺综合调控—稻米加工工艺优选”为核心的稻米重金属污染阻隔消减技术体系。

400


2

农田与设施障碍土壤的形成机理及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

开展土壤调理剂,物理化学改良剂,生物试剂等多种土壤改良剂的复配组合试验,秸秆腐熟还田、有机肥施用、耕作方式改善和水分调控等农艺研究。

300


3

农业固体废弃物的高效利用与专用有机肥的生产成套技术研究

开展秸秆还田技术、蔬菜废弃物还田技术、畜禽养殖种养结合技术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300


4

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与地力修复关键技术研发

开展化肥农药替代技术,种养加生态循环关键技术和面源污染综合防控与修复技术研发,主要农作物化肥和农药使用总量零增长。

500


5

农业质量标准制定与评价

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体系建设,国家标准、农业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修)订和标准验证。

500


6

抗病毒新中兽药的开发研究与应用

以道地中药材黄连、金银花等为主药,利用现代制药技术研究开发预防和治疗细菌性、病毒性疫病和寄生虫病的新中药,减少抗生素等有害物质残留。

300


7

新型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的研制

研制用于防治畜禽的消化道和泌尿道疾病的微生态制剂和畜禽的抗病促生长制剂。

320


八大先进技术示范工程


18500


1

种植业稳产增产关键技术示范工程

集成节水灌溉、覆盖保墒、化学调控、抗旱增产、测土配方、土壤有机质提升等先进技术,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

2756


2

畜禽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工程

创新清洁养殖关键技术、生物安全控制技术、废弃物资源利用技术、高效饲养技术、快速育肥技术,实施水产养殖“一改五化”增产技术,池塘鱼菜共生综合种养技术,稻田生态种养技术。

2812


3

农业机械化生产推进示范工程

推广耕整地、标准化种植、植保、收获、烘干、秸秆处理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技术,推动农机化技术集成配套,优选适宜的技术路线装备,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

2565


4

同步营养化技术示范工程

加强蔬菜、柑橘、茶叶等不同种类农作物,在不同区域和不同土壤养分吸收利用的创新应用,集成创新推广应用土壤有机质提升、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营养诊断技术。

1369


5

农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工程

建立农业科研单位和农技推广机构之间,相互对接的科技资源数据库,开展在线教育培训、认定管理、电子商务和科技服务。

1560


6

农产品储运加工技术示范工程

创新蔬菜、柑橘、茶叶、甘薯、水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烘

干、净化、分级、保鲜、储藏等初加工技术,畜产品、榨菜、杂粮和中药材等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

2963


7

农产品安全控制技术示范工程

加快农业标准制订修订,农业地方标准达到500项,基本建立地方标准体系。加强农业标准转化应用和示范推广,实施“三园两场”标准化示范项目500个,引导规模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1967


8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示范工程

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推进农业废弃物回收利用,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控技术示范。

2508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34500


1

生产经营型培训

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培养行动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行动,推行“一点两线、全程分段”培训,采取贴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贴近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需求、贴近农民生产需要、贴近农时季节生产的“四贴近”方式开展培训。

24150


2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兴业孵化基地建设

建立230个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兴业孵化基地,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集成示范,教育培训和示范带动功能。

3450


3

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育

支持现代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认定管理、跟踪服务、政策扶持(购置农作物种子,畜禽水产种苗,农(兽)药、化肥、饲料等物化补助。)

6900


版权所有: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主办: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ICP备案:渝ICP备10005495号-7 政府网站标识码:5000000061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0651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