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扶贫:冷静“战疫”、暖心“战贫”——疫情下重庆扶贫一线见闻

雨水至,春播忙。翻地、挖沟、撒种……在重庆潼南区小渡镇高坝村,戴着口罩、扛着锄头,脱贫户李晓强在自家蔬菜地里忙得起劲。
瓢儿白种子272袋、四季豆255袋、糯玉米221袋……在小渡镇农业服务中心,一项项种子等农资发放情况登记造册、清清楚楚。工作人员在全镇防疫期间,专门针对出行不便、获得农资不便的农户,特别是贫困户提供配送上门服务。
2月18日,在重庆潼南桂林蔬菜基地,农户在栽种种苗基地供应的辣椒苗。新华社发(黄伟摄)
不误农时,不影响贫困户搞产业增收入,作为重庆蔬菜最大产区的潼南,一手“战疫”,一手“战贫”,一项项暖心、细致的政策措施正在落地中。
“‘战疫’需要细致冷静,我们每天入棚的工人都佩戴口罩,分散就餐,上下班各测一次体温,现阶段也主要招聘镇内的农民,保证生产正常进行。”企业负责人刘斌介绍,目前,公司大棚育苗量达到200万株,将全部直接配送给区内有需求的种植散户、贫困户使用。
2月18日,在重庆潼南科光潼农种苗基地,工作人员在管理苗圃。新华社发(黄伟摄)
刘斌说,公司集中规模化育苗,帮农民省去了播种育苗的时间。预计3月份这批种苗就可以出棚,农民直接移栽下地,蔬菜五六月份就能正常上市,农时一点不耽搁。
适度开发疫情防控临时性公益岗位,优先安排因疫情暂时不能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摸底收集贫困劳动力就业意向、培训需求和企业复工、用工需求信息,加强劳务服务,协调解决交通出行等问题,帮助有序返岗就业……2月中旬,重庆出台23条政策,助力基层“战疫”“战贫”。
2月18日,在重庆潼南科光潼农种苗基地,工作人员在搬运需要嫁接的种苗。新华社发(黄伟摄)
在重庆武隆区武陵山深处,有一个复兴村。这几年,靠着绿色、洁净的土地资源,当地老乡一亩地种出3000多元的水稻产值,群众稳定脱贫有了主导产业。
张向东说,驻村工作队也成了疫情防控队,配合村里进行防疫管控,同时细致落实春耕春管防护的要求。
2月18日,在重庆潼南科光潼农种苗基地,工作人员将育好的茄子种苗装箱。新华社发(黄伟摄)
下地之前要戴口罩、测体温,做好信息登记;5个技术小组每组3人,各自包干50亩果树的修枝整形,分散开作业。复兴村新发展的桃树产业,今年要开始挂果,春管任务重,但防疫措施一项也没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