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互动交流>媒体关注

新华社:2+86,一个不简单的生态养猪“共同体”

日期:2020-11-20

↑在重庆市万州区高梁镇天鹅村生猪生态养殖基地,工作人员在查看生猪生长情况(6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2+86,看似简单的数学题,背后却是一个复杂的工业化生态养猪“共同体”。


  在重庆万州,2家业内知名的农业生物企业和当地86个养猪合作社,在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技术支持、统一饲料供应、统一市场开拓下,结成了一个让多方获利的“共同体”。记者近日深入万州多个村镇采访发现,这正是当地一直在探索的如何用工业化发展模式,让农业产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性产业。


这个养猪“共同体”有多大


↑在重庆市万州区高梁镇天鹅村生猪生态养殖基地,生猪通过自动喂食管道进食(6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2018年,万州区先后引进四川德康农牧科技有限公司和广西奇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两大生猪养殖和技术服务公司,投资25亿元,采用标准化生产方式,在农村建设86个标准化生态养猪场,形成年出栏100万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产业。


  “目前,生态养猪项目已覆盖万州38个乡镇街道,带动2000多人直接就业,140个村集体合作社获得收益,近万名农民受益。”万州区农业农村委调研员陈蓉说,通过大企业引领,为乡村产业发展聚集了庞大的利益“共同体”。


↑在重庆市万州区高梁镇天鹅村生猪生态养殖基地,工作人员通过视频监控系统查看养殖基地情况(6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养了20多年猪,从没见过不用冲洗的猪场。”面对今年初完成标准化改造后投产的新猪场,万州优农益家家庭农场总经理向成兵高兴地说,现在他这里的猪过上了“吃益生菌、睡弹簧床、喝中药保健”的“幸福生活”,技术创新拉长了生态养猪产业链。


  向成兵说,造成养猪面源污染大的主要原因是需要用大量水冲洗猪圈,废水夹杂粪便难以处理,猪生活在潮湿环境中也容易生病。万州区引进广西奇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低架网床、益生菌、异位发酵”养殖技术,将圈舍地板改为有弹性的碳钢“网床”,排到楼下的粪便不用水冲,而是通过自动刮粪器统一收纳到圈舍外,与秸秆、益生菌等深度混合发酵,制成有机肥。与此同时,猪饲料中添加了益生菌和“治未病”的中药材,不但有利于充分消化、少排便多吸收,而且替代了抗生素,实现了绿色无公害。


↑在重庆市万州区高梁镇天鹅村生猪生态养殖基地,工作人员在给猪仔补充铁元素(6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不久前,在万州区长岭镇安溪村,生态猪养殖产业进行了首次分红。“入股5万元,这次分红拿了4000元。”贫困户杨祖财领到了分红股金。


  安溪村党总支书记张健介绍,当地牧润养殖场与6个村居、24户贫困户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一个村居投资40万元入股,每年能固定分红5万元,以此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贫困户每户入股5万元,每年可增收4000元;另外,猪场还常年就近解决农民工务工10人,人均年务工收入2.5万元以上。


↑在重庆市万州区高梁镇天鹅村生猪生态养殖基地,工作人员在处理粪肥(6月5日摄)。新华社记者王全超摄 


  10月26日,德康公司与德国综合肉类食品屠宰加工企业通内斯集团签约,全面打造欧盟标准食品、加快生猪养殖屠宰和深加工的全球布局。


  “将来万州养殖的生猪经过深加工后,会销售到欧洲市场。”彭鹏说,依靠龙头企业的市场开发能力,乡村产业获得了稳定可靠的市场,生态养猪产业链的潜力还在持续释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