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重庆乡村振兴

重庆市五条举措推进扶贫开发

日期:2013-04-12

        4月12日,中共重庆市委召开四届第32次常委会,在听取全市扶贫开发工作情况汇报后,研究了五条举措推动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

        一、以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为重点,着力推进武陵山和秦巴山片区发展。集中力量抓好“一总体两片区”规划的745个重点项目,加快武陵山、秦巴山区县脱贫步伐。一是加快完善重大基础设施。推进渝利铁路、渝怀铁路二线,黔江—湖北恩施、万州—利川高速公路和巫山机场、黔江机场扩建,2015年前高速公路基本实现全境贯通,打通连接毗邻区县的“断头路”;建成南川金佛山、万州大滩口、丰都梨子坪等20余座大中型水库,解决贫困地区缺水问题。二是培育壮大特色骨干产业。重点发展高山蔬菜、中药材、草食牲畜、柑橘等特色产业,建设一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以特色工业园区为载体,培育壮大农副产品加工、生物医药、能源、矿产资源加工等特色工业。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渝东南生态旅游区和武隆、酉阳、巫山、奉节等旅游基地县,建成一批休闲旅游基地和乡村旅游示范带。三是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和社保等公共服务向武陵山和秦巴山片区倾斜,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每个区县建成1所二甲医院。四是探索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深化与毗邻省的经贸合作,落实渝黔、渝鄂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二、以整村推进为抓手,着力改善贫困农村基础设施。在18个重点区县贫困人口集中的地方,各规划建设1-2个片区,每个片区投入市级财政专项资金1200万元,撬动整合其它资金3亿元以上,以小片区开发带动大片区攻坚。每个贫困村投入市级财政专项资金200万元,整合资金1000万元左右,到2015年基本实现2000个贫困村水、电、路、气、房、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因地制宜、分类解决好15个非重点县262个贫困村、36.2万贫困人口的“插花”贫困问题。

        三、以高山生态扶贫搬迁为突破,着力改善边远地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安排财政专项资金40亿元,整合“地票”等政策补助资金100亿元,强化住房、土地、就业、产业、创业、社保等政策支持,5年内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50万人。对自愿搬迁的贫困户、低保户落实差异化补助政策,确保搬得出、有产业、能致富。

        四、以到户到人为关键,着力实现逐户脱贫销号。产业发展到户到人。坚持扶贫产业资金的70%到户到人。每年支持1万农户发展扶贫产业,分别给予1000元的产业资金或2000元的乡村旅游资金,确保3.5万扶贫对象脱贫。每年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园20个、专业合作组织100个,带动2万贫困家庭发展产业、实现增收。扶贫搬迁到户到人。按每人8000元标准,补助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户房屋及配套设施建设;对特殊贫困户通过村级互助资金、小额信贷、商业贷款贴息、整合其它专项扶贫资金等方式,给予差异化补贴和扶持。教育培训到户到人。每年对10万扶贫对象免费开展“雨露”培训;对5万名就读中高职的贫困家庭子女每人补助1500元;对2800名参加5年中高职连读班的贫困家庭子女每人补助15000元;对1万名上大学的贫困家庭子女每人补助2000元。社保救助到户到人。对参加城乡医疗保险的扶贫对象每人每年补助2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每年对2万名农村留守儿童赠送价值150元的爱心包裹;对1万名农村贫困老人发放2000元扶贫敬老金;对62万个贫困家庭6个传统节日慰问实现全覆盖。对口帮扶到户到人。组织党员干部对口帮扶贫困家庭,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贫困村驻村到户扶贫,搭建平台引导爱心人士结对帮扶贫困农户。建立帮扶村、帮扶对象不脱贫不脱钩责任制。

        五、以制度创新为动力,着力探索扶贫开发长效机制。完善扶贫工作考核机制。将扶贫开发作为重点区县党政一把手工程和行业部门的重要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和督查内容。建立资金投入增长机制。市财政每年按中央财政扶贫资金的30%比例配套,并逐年增加专项投入。扩大和规范贫困村互助资金、小额信贷和村镇银行试点,探索风险防控、信用担保等多种金融扶贫方式。引导城市资本、社会资本和个人资本到贫困农村投资创业。深化集团扶贫、“圈翼”帮扶、定点扶贫和东西协作对口帮扶机制。坚持扶贫开发动态管理机制。坚持将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作为相对扶贫标准,完善贫困人口、贫困家庭、贫困村动态管理办法。落实资金项目监管机制。深化贫困村义务监督员制度,完善扶贫资金绩效考评办法,严肃查处挤占挪用扶贫资金等行为。

 

 

        综合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