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重庆乡村振兴

重庆乡村振兴专报〔2021〕22期 重庆璧山:创新农村供水管理体制机制 切实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

日期:2021-10-20

    重庆市璧山区聚焦农村饮水安全有保障,坚持问题导向,创新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扎实推进“同网、同价、同质、同服务”城乡供水一体化改革,彻底解决农村供水难、水质差、水价高等问题央视新闻联播》及水利部官网进行了专题宣传报道。

一、坚持破立并举,打通体制机制“堵点”。针对改革前多主体营运、多部门管理导致标准和监管不统一的问题,璧山区改革体制机制,解决供水难题。改革供水体制机制坚持从破解多部门管理体制入手进行改革,明确由区水利局负责城乡供水管理,将原区属国有12个镇街水厂并购给市水投集团,组建村镇供水公司统一改造供水设施,统一进行水质监测,统一公示水费水价,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价、同质、同服务”。理顺水费收缴机制。建立农村水费缴纳兜底机制,由镇街、村社、村镇供水公司分别承担历史欠费的1/3镇街未按时缴纳的,年终由区财政局直接上解镇街财政资金补足差额;村社未按时缴纳的,镇街在其服务群众专项考核经费中扣取,切实杜绝欠缴水费情况。健全水质监管机制。将全区饮用水源水库纳入大数据智能化监控系统“智慧河长”系统监管,建立全区506个饮用水源地污染源台账,每月开展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定期14个万人水厂、16个独立水站和分散供水工程开展水质监测。2020年,璧山区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二、坚持建管并重,突出供水保障“重点”。针对改革前农村供水“一村一表”总表制导致管网漏损率高、一处维修全村断水等问题,璧山区多管齐下,扎实做好管网建设、维护,提升供水保障能力。严格供水管网工程质量监管强化农村供水管网工程建设质量监督,通过视频监控管沟开挖现场,深挖管沟混凝土包封结合保护供水管道等手段,确保严格按合同规定和设计标准施工。加强供水管网改造和运行管理。由村镇供水公司统一实施供水管网改造,全面将农村PVC供水管升级为PE管,整改管网2000公里,新设置表阀闸3万余个。建农村供水管网电子地图,农村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到14%18%,每年节水约100万吨。切实抓好供水设施确权。对农村饮水工程开展确权颁证,明确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增强村集体和村民管水用水主体责任意识。如大兴镇符家村组织全村43名党员联系602户用水户,通过党员引领用水户参与形成管水合力。

三、坚持多方发力,化解水价偏高“痛点”。针对改革前农村供水管护不到位、计费标准不一等导致水价偏高的问题,璧山区创新运营模式,农村水价由以前平均4.5/吨降到3.2/吨,降幅达29%压紧供水企业责任。引导村镇供水公司主动出让20%漏损量,按实际售水量80%收取水费村镇供水公司负责实施全区农村饮水维护,并对16个村级独立水站制水工作进行技术指导。统一核定农村水价。实行基本水价+计量水价“两部制”水价,其中“基本水价”2//季度,用于农村供水设施维护“计量水价”阶梯式水价,每人每月用水2吨内按3.2/吨“同网同价”标准收取,超额按完全成本收费(4/吨)。多方支持饮水管护。区政府每年预算800万元专项补贴水价,区水利部门每年为农村供水管网购买财产保险,镇街财政每年预算不低于1万元/补充维修养护基金村镇供水公司投入近1亿元,持续改善水厂设备工艺及输水管道设施。

四、坚持全民共治,解决长效治水“难点”。针对改革前管理主体缺位责任不明导致“治水”工作难以开展等问题,璧山区强化正向激励和群众自治,充分调动各方参与治理的积极性。用好考核“指挥棒”。将农村饮水工作纳入镇街党政主要负责人述职范畴和镇街工作考核内容,直接与镇街奖补资金申报挂钩,并影响镇街申报其他水利项目资金。制定水管员专项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与其劳务补贴金额挂钩。用准奖励“助推器”。建立维修养护资金“以奖代补”机制,资金分配使用与运行管护绩效挂钩。建立水费计收奖励机制,水费收缴率100%可留存结余水费30%作为奖励基金,用于水管员劳务补贴和用水户奖励。发挥协会“凝聚力”。全覆盖成立150个用水户协会,由村社负责人担任理事长,每个用水户协会落实专职水管员1+片区水管员N党员代表、人大代表、群众代表各方踊跃参与“治水”,基层管水能力明显提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