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乡村振兴专报〔2021〕23期 重庆酉阳:念好“三字诀”奋力打造乡村振兴“新旗帜”

今年以来,重庆市酉阳县坚决把市委调研指示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聚焦成为“一面旗帜”,用好“两个宝贝”,把握“三大要领”,抓好“四件大事”的乡村振兴“1234”战略目标,在“谋、干、效”上着力,将酉阳乡村振兴打造成为全市的新旗帜。
一、“谋”字当先,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立足整体布局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深入挖掘“两优先”“两后发”优势,谋划乡村振兴酉阳方案。一是结合实际“定盘指路”。明确“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工作原则,综合运用改革、科技、组织、市场、群众“五大力量”,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配套出台《用好生态、人文两个宝贝赋能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坚持党建引领推动酉阳成为乡村振兴新旗帜工作方案》等,细化分解61项具体工作任务,明确责任部门,序时推进工作落地落实。二是以线带面“示范导航”。结合“十四五”规划,以花田乡为示范,板溪镇、黑水镇、涂市镇、楠木乡、麻旺镇等为支撑,先行推进39个村开展全域乡村振兴示范建设。已启动花田乡集镇更新、数字花田建设、农村养老设施改善、文创产品挖掘等项目9类,精心编制乡村振兴乡镇(街道)规划39个、村(社区)规划278个。三是协同驱动“全域融合”。一体化推动老城、桃花源新城融合发展,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优化完善桃花源新城规划,推动实现城景通、景景通、城景一体化、全域“桃花源”。
二、“干”字当头,描绘美丽乡村新画卷。坚持把农业农村发展摆在优先位置,深度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一是塑美丽乡村之“形”。大力开展乡村建设行动,持续推进农村水、电、路、讯、物流等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提升,着力农村环境整治提升,累计清理垃圾5481吨,整治残垣断壁610处,完成农村旧房整治提升2000户,不断提升乡村“颜值”。二是强乡村产业之“本”。依托县域资源禀赋,持续做强油茶、茶叶、中药材等优势产业,做精绿色生态加工业,做好生态民俗旅游业。发展油茶30万亩、中药材30万亩、青花椒20万亩、茶叶10万亩,建成农业示范园区5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培育农产品企业87家,上市农特产品356个。建成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示范点1个,“桃源人家”民宿503家。三是铸乡村文明之“魂”。创建党员“三亮一争”基层党建品牌,开展农村基层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行动,支持首批8个乡镇、57个村开展示范建设。常态化开展“三下乡”活动,完善村规民约及各类群众自治组织,让农民从“台下看戏”转为“台上唱戏”,切实促进“三治”有机融合。已开展“梦想课堂”“法律进乡村”等活动120余场次,新评选乡贤232名。
三、“效”字为要,释放乡村发展新动能。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首要位置,着力在人才、土地、资金等资源上要效益,进一步推动乡村发展。一是强化投入支撑“定力”。统筹各级衔接资金5.5亿元,整合涉农资金6.97亿元,安排涉农资金3亿元用于农业产业发展,落实项目924个。持续发挥“扶贫资产”作用,清理扶贫资产项目5401个,资产原值37.95亿。开展招商项目集中签约,已签约项目44个,协议引资23.2亿元。二是发挥人才资源“合力”。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帮扶工作,致公党中央、山东省东营市分别选派2名、3名优秀青年干部到酉阳挂职,41名专家人才赴酉开展支援。市委办公厅帮扶集团选派36人,分别派驻17个乡镇32个村。调整选派137个驻村工作队和410名驻村干部,回引本科以上人才159人,其中博士9人。开展县级党员干部教育培训18期、1210人。开展“三百”行动,组织103家企业、137个业主、106名技术员进百村,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三是激发土地要素“活力”。推进撂荒地利用,按照“宜粮则粮,宜特则特”原则,开发复耕撂荒地发展粮油作物6890亩,蔬菜2140亩,水果4140亩,利用率达63.68%。深入推进“三变改革”,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17.3万户,清查核实农村集体资产25亿元,资源变资产27.6万亩,资金变股金4475.2万元,农民变股东8.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