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重庆乡村振兴

重庆乡村振兴专报〔2022〕39 期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坚持田间育人 助力乡村振兴

日期:2022-09-26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冲破校园“围墙”办学,校地联建“田间学院”、联育“三乡人才”、联创“四一工程”,探索出一条校乡共生、田间育人、产教融合服务三峡库区乡村振兴新路径。

一、校乡联建“田间学院”。一是创新育人模式。创造性实现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三农情怀与职业素养、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学历教育与农民培训、创业孵化与产教基地“五融合”,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方式、教学评价“五重构”,学校、政府、企业、乡村、农民“五联动”的“三五育人”模式。二是联建田间学院。与万州、忠县等9个区县、12个乡镇(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建村民“家门口大学”,星火式设置集“人才培养、技能培训、创业孵化”为一体的“田间学院”15所。三是校乡协同育人。分析校乡“空间、结构、要素、功能”共融共生规律,推进校乡“产—教—产”深度融合,形成“学院乡村双主体、教师技师双导师、学生农民双身份、教室田间双情景、理论实践双类型”的校乡协同育人“五双机制”。

二、校地联育“三乡人才”。一是“农学结合”育训“在乡人才”。570余名教师组成乡村特工队,坚持“上山下乡”,开创“流动课堂”,编著“田间教材”21本,创建“田间微课”68门,每年巡回式开展“田间农技”培训7000二是“三产融合”培育“返乡人才”。指导返乡人员研修“科学养殖、深度加工、精细服务”技术流程2239,带领“农民工”刨根“稻鱼共生”1186,参与服务师生6300人次,打造“三峡稻鱼米”“三峡职院稻田鱼”“微腊肉”等多样化生态产品。三是“校乡共生”培养“入乡人才”。校园与田园庭园园”融合办学,“孵化基地+上云下地”结合培养“入乡人员”。每年开设“三农讲堂”“生态种养”等特色讲座170余次,培育高素质农民、农业经理人等9800余人,大专毕业生入乡打拼3200余名。

三、产教联创“四一工程”。一是“稻田行间一条鱼”工程。创办“稻渔学院”,以万州区白土镇大林村260亩稻田为核心示范区,开展稻渔综合种养试验,“‘稻渔共生’促攻坚”项目被评为教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二是“帮扶车间一头猪”工程。建设巫溪县天元乡田间学院,创办“扶车间—万春村腊肉加工厂”,促进天元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教融合打造‘腊肉新乡村’”项目被评为教育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典型项目。三是“游在乡间一堂课”工程。通过“田间课堂”行走式教学、“田间120”游击式送教、“田间保姆”家访式传技、“田间农博”问需式答疑等形式,实现教师、学生、村民零距离互动,手把手、面对面、全覆盖育人。学生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奖项86项。四是“产学研间一次改”工程。坚持在田野实证中发现问题,从田间实践中探寻解决办法,深入开展乡村振兴“科教产”理论实践研究。2021“‘田间学院’助力乡村振兴”重庆市教学成果“特等奖”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