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乡村振兴专报〔2022〕42 期 重庆涪陵罗云镇:以红色产业为牵引 迈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步伐

今年以来,涪陵区罗云镇深入贯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指示精神,以红色历史文化为依托,走出一条推动乡风文明、群众增收、集体经济发展、乡村治理有效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路子。
一、深挖红色资源,激发群众动力。一是挖掘红色资源。围绕罗云红色文化资源,厘清形成涪陵区第一位共产党员、第一位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钟善辅、涪陵地区第一个中共组织—罗云党支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中共四川省委在川东地区包括重庆市范围内建立的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四个第一”红色历史。二是打造罗云“微长征”。依托农文旅融合,通过文字、声音等形式对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部分重大事件、会议、战役等进行实景布展15处,打造25000米“微长征”,形成独特红色旅游新产品。三是加强党史党性教育。将红色资源打造成党性教育活动、革命传统教育实践体验示范基地,成为不断增强干部群众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原动力。通过徒步“微长征”,感受长征之路艰难,切身体会革命历史,截至目前,共吸引8000余人接受红色教育。
二、创新红色产业,打造美好“钱景”。一是盘活土地资源。罗云镇通过探索实施产业帮扶、公司运作、村民入股、年终分红的模式,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成功引进企业4家,流转成片土地4000亩,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二是激活农业动能。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联合龙头企业,通过发放种子、签订种植发展协议等方式,为农户提供“一条龙”服务,解决销售难题,提高群众收入。截至目前,签订6个种植养殖合作社,带动311户长效脱贫,解决当地近600余人就业。三是紧抓文旅契机。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建设露营基地、田间超市等基础文旅设施,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为农户搭建创业就业平台,鼓励农户自主售卖或寄卖高山生态农户产品、从事餐馆、民宿、农耕体验等经营活动。通过文旅建设,开发就业岗位100余人,农户户均增收1200元。
三、弘扬红色文化,提升组织致富力。一是凝聚组织振兴强大合力。充分发挥党组织带动和驻村帮扶作用,指导规划党性教育基地、高山康养、茶旅体验基地、特色农产品交易展示区等项目,打造“党建+红色乡村游”品牌,通过品牌创建引领基层党建提质增效,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二是发展村集体经济企业。成立村集体劳务公司,通过本土劳务公司,积极参与红军长征文化步道沿线人居环境管理、矛盾纠纷调解、场地安全维护、部分基础设施建设等事宜,协助村集体经济两个月内增收15万元。三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微长征”运营公司按照团队收入的15%-20%返回给村级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按“3331”模式,将资金分别用于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管理人员薪资和集体企业壮大,吸引了部分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调动了村民主动参与各项工作的积极性,极大地助力家乡振兴。
四、探索红色治理,助推乡村换新颜。一是以“小群体”破题“大治理”。创新建立党员联系群众“五到户”机制,做到党员联系到户、民情走访到户、政策落实到户、产业对接到户、精准服务到户,建立半小时快速反应机制,以“1+9+42+238”网格化管理模式,实现辖区农户全覆盖。全年办好实事500余件,矛盾纠纷呈逐年下降、群众满意度呈逐年上升的良好趋势。二是以“小背景”厚植“大文化”。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党建小广场、文化墙等宣传阵地,设立宣传墙报、标语栏等200余处,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移风易俗等内容,定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弘扬时代文明新风。三是以“小整治”美化“大环境”。坚持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口,统筹水电路讯房建设、山水林田村整治,投入资金上亿元,完成河道综合整治工程1个,亮化绿化沿线道路115公里,美化农客站亭23处,改造卫生厕所693户,设置垃圾处理站5个,致力打造美丽宜居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