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乡村振兴专报〔2022〕55期 重庆:五措并举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重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巩固住再往前走”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真抓实干、埋头苦干,高质量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一、“三专机制”守底线。一是强化专班统筹。市、区县、乡镇三级组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工作专班或工作组,逐级压实责任、分解任务,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体系,统筹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各项工作,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二是开展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改”专项行动,对全市38个涉农区县682.4万户全覆盖走访排查,排查整改各类问题点5587个,新识别监测对象1720户5468人,全部落实帮扶责任人和“一户一策”精准帮扶措施。三是坚持专题调度。面对持续高温干旱和疫情多点散发,迅速印发《加强疫情灾情防范应对的紧急通知》,持续开展旱情灾情疫情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影响专题调度,动态摸排、精准施策,确保不发生因灾因疫返贫致贫。
二、“三业并举”促增收。一是持续兴产业。出台《关于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十条措施》。中央衔接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达55%以上,特色产业覆盖90%以上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新增发放小额信贷4.1亿元9305户(次),对发展“五小经济”的低收入脱贫人口,持续给予到户奖补。通过各种渠道实现消费帮扶44.01亿元。二是持续稳就业。出台《关于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十三条政策措施》和《促进低收入脱贫人口稳定增收具体措施》,开展“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通过帮扶和鼓励外出务工、就近就业、以工代赈、帮扶车间、公益性岗位等综合措施实现脱贫劳动力务工总数79.4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5.7%。三是持续促创业。鼓励脱贫人口自主创业和返乡兴业,开发打造一批创业指导培训课程,加大创业担保贷款力度,落实创业补贴和税费减免。延续脱贫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拓展深化带动引领作用。
三、“三级联动”抓发展。一是“一县一策”创新开展重点帮扶。对城口、巫溪、酉阳、彭水4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行“一县一策”精准帮扶,今年已向4个县倾斜安排衔接补助资金20.9亿元、占到县资金量39.1%。二是“一乡镇一规划”倾情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健全落实“市领导+市级帮扶集团+协同区县+驻乡工作队+产业指导组”帮扶体系,指导17个市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精心编制乡村振兴规划,规划项目1097个、总投资138.22亿元。把原18个深度贫困乡镇培育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示范。三是“一点一策”加力扶持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村)。累计实现搬迁群众就业14.6万人,建成集中安置点产业基地151个,产业覆盖搬迁群众5.41万户21.18万人,为1.05万户搬迁户解决“菜园地”3440余亩。
四、“三力共发”强帮扶。一是鲁渝协作倾情用力。打造鲁渝协作产业、劳务、消费“升级版”,落实山东重庆两级财政援助资金7.28亿元,通过劳务协作帮助3.74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实现消费协作帮扶9.96亿元。二是中央单位定点帮扶持续给力。强化全方位协作、市场化运作和机制化操作,积极主动对接,截至目前,9家中央单位直接投入和协调引进帮扶资金5.53亿元,开工实施各类项目150个。三是“万企兴万村”推动有力。吸引5836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2319个村、落实投资44.03亿元,消费帮扶4.9亿元,公益捐赠1.35亿元,推动形成全社会参与乡村振兴合力。
五、“三位一体”促振兴。一是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山地农业、特色旅游等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今年上半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627.92亿元、同比增长5.8%。二是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编制《重庆市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治理率、生活污水治理率分别为84.3%、99%、28.6%,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9、9、3.1个百分点。创建美丽宜居乡村1239个、最美庭院7.8万户。三是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推广运用“清单制”“积分制”“院长制”,创新“三事分流”“五员共治”“新风小院”“民情茶室”“和顺茶馆”等村民协商议事平台。深入推进农村地区移风易俗“十抵制十提倡”,推动渝北、铜梁、江津3个区加快全国乡村治理体系试点示范建设,创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4个、示范村4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