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重庆乡村振兴

重庆乡村振兴专报〔2023〕28 期 重庆永川:探索改厕长效机制 扮靓乡村“颜值”活水

日期:2023-06-19

永川区坚持“农民主体作用,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引导,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的总要求,聚焦区情民意探索改厕模式,集中资源全力推进,转换思想观念长效管护,稳健扎实走好改厕步伐,农户满意度日益提升。

一、“监工”变“教练”,传道授业解难题。一是苦练内功。改厕服务站强化业务技能学习,把“学得精、讲得清”作为基本要求,认真学习改厕国家标准、市级标准,积极组织人员参加培训,主动对接各级专家开展现场教学研究,汲取其他地方经验做法,融汇贯通提升改厕技术,改变“只谈标准不讲原理、只提要求不教方法”的情况。二是寓教于形。采取寓教于形、以工代训等方式提升改厕技术推广成效,依据地理环境和经济水平,分片区举办现场培训,以相对集中的方式开展现场教学与讨论。结合“首厕过关”制,在村社现场开展分散式培训,指导相关人员使用“水印相机”进行过程管理,针对性地总结解决常见问题。三是有教无类。牢固确立“农村厕改为农民,农村厕改靠农民”的建设导向,注重动员周边群众、本土工匠、村社干部、乡贤、党员等共同参与到厕所改造工作中,现场讲改厕标准、答疑解惑,让群众听得懂原理、看得到问题,把每个参与者都培养成具有一双“慧眼”的监督力量,促进改厕质量再提升,提高群众对于厕所革命的参与度和认可度。

二、“工匠”变“专家”,知识技能双提升。一是评比选“优”。尊重工匠精神,开展镇、村改厕“大练兵”,实行“先建再评”确定改厕施工队伍,每支施工队伍建设首厕后,由改厕技术服务站、镇村干部、群众共同评选确定,用事实发言、用手艺说话,公平公正公开为农户选择最优秀的改厕施工队伍。二是“匠”尽其长。秉承技术先行,按照尊重群众的居住现状和习惯、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等原则,充分发挥本土工匠的技艺所长,在建设材质、防水处理、清掏口处理等改厕施工工艺上“百花齐放”,为单调的农村户厕增添别样的巴渝特色。三是激励求变。夯实质量管理,坚持“求好不求快”原则,据实灵活调整施工交付日期,确保时间充裕。注重过程管理,开展“保姆”式随访指导,随机查验改厕质量和进度,现场反馈问题,做到“随改随查”。做好完工验收、资金拨付等结果管理,采取阶梯比例方式,结合随访结果,对一次性通过验收的厕所,及时足额拨付资金;验收未通过的,按通过率扩大抽检比例,扣减相关资金,激励工匠尽心尽力做好改厕修建工作。

三、“看客”变“主人”,深度参与更满意。一是讲给群众听。编印《图说离不开的小空间—农村厕所故事》画册、改厕宣传单等,发放到村到户,发动镇村干部结合走访、院坝会、村民大会等时机面对面宣讲,不断营造“我要改”的主动改厕浓厚氛围,让群众参与进来、动起手来,促使农民由“要我改”转变为“我要改”。二是做给群众看。以示范引领为抓手,积极探索改厕“农民想为”的路径,采取典型示范、多点辐射的办法,选择改厕热情高的农户,设立2个以上改厕示范点,推行“先参观体验、现场观摩,后试建设,再全面铺开”的方式,坚定农民群众改厕的决心和信心。三是鼓励群众选。因地制宜建立改厕“全家桶”套餐长效机制,在符合技术标准的前提下,从选址、规格、材质、外观等方面,由农户自行选择“定制”,满足不同需求。出台厕所升级改造补贴政策,分主体结构、装饰、设施三部分按需补贴,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把群众改厕热情转变为实践途径。

四、义务变服务,长效管护有保障。一是转变用厕观念。在户厕后续管护上持续发力,通过走村入户做实宣传,破除部分农户“等靠要”思想,纠正“谁建的厕所谁来修”“谁整的厕所领班来掏”的错误认识,引导农户正确使用户厕,落实黑灰水分离等要求,带领农户树立“厕所是私产,自己的事情首先要自己想办法解决”的观念,形成管好用好户厕的行动自觉。二是健全保障机制。在管护制度、队伍、标准和经费保障方面开展全面探索,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试点“志愿者服务+公益性岗位+社会化服务”的办法,由村社统筹,以农户出资购买社会化服务为主,针对无劳力农户等特殊情况,辅以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岗位管护的方式,促使农户变“客户”、村社变“物业”,实现农村户厕常态化维护管理。三是畅通服务渠道。发放改厕“明白卡”,标注村、镇、区、市各级问题厕所反馈电话,张贴户厕“一码通”,多渠道确保问题厕所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响应、第一时间处置,把影响农村群众生活的问题放在第一位,持续不断提升群众对改厕工作的满意度和认可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