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重庆乡村振兴

重庆乡村振兴专报〔2023〕38期 重庆积极创建乡村振兴国际合作示范点 着力讲好乡村振兴中国故事

日期:2023-07-10

重庆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借力中央外办定点帮扶优势,积极创建乡村振兴国际合作示范点,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外交外事与区县发展有机融合,着力向国际国内社会讲好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故事,服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一、立足“高站位”,高位推进扛牢责任。一是锚定重点。聚焦重庆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中的“一县一策”自力更生、“全国一盘棋”多方支援、坚持“人民至上”保障民生、践行“两山论”绿色发展等经验做法,立足区县特色,以点连线带面,统筹布局宣介窗口,以展现“人类文明新形态”乡村范本为重点,打造全市乡村振兴和相关涉外活动新的平台抓手。二是专班推进。示范点创建列入市委外事工作委员会年度工作任务清单,市政府外办、市乡村振兴局和彭水自治县人民政府成立共建重庆市乡村振兴国际合作示范点工作组,凝聚工作合力,有序推进创建工作。三是政企合作。引入重庆根创乡美集团、国药太极集团、四川省中药饮片公司等共同打造体现“五大振兴”理念、具有中国乡村特色的示范项目,高质量共建乡村振兴国际合作示范点。

二、突出“国际范”,多元打造合作共赢。一是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聚焦低碳化、数字化、民生化、国际化,秉持前沿、开放、合作理念,在全球范围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选择自然条件、发展水平相近的市县,加强针对性、实操性调研,立足互促互鉴合作共赢,着力推动一批小而美的示范性合作项目落地。二是坚持“地基”与“天线”相连。立足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背景,围绕重庆共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规则规范的“软联通”、民间交往的“心相通”,将国际合作示范点建设“地基”与“一带一路”的“天线”相连,融合推动工作落地落实。三是坚持“外交外事”与“区县发展”有机融合。抓住“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契机,推动彭水自治县与泰国暹罗智库、老挝国立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柬埔寨柬中关系发学会、哈萨克斯坦中国研究中心、坦桑尼亚维加纳智库5个国家智库代表共同签署《关于开展乡村振兴建设交流互鉴的友好合作框架协议》,开展人文交流,有机融合区县发展内在需求,深入相关领域务实合作、资源共用共享、文明交流互鉴等,为推动国际合作示范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三、打好“民族牌”,深挖特色做亮招牌。一是以“苗”为媒塑亮点。结合彭水大力推进苗食、苗绣、苗歌、苗舞等“九苗”发展思路,挖掘和传播乡村振兴助力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奔小康路上五十六个民族一个都不落下等生动实践与感人故事,着力把渝东南地区共有的民族风情、自然生态、文化历史优势贯通起来,充分展现渝东南地区民族特色,讲好乡村振兴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塑造工作亮点。二是典型打造做样本。着力融入中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实践中政策统筹、组织保障、自然保护、科技赋能等做法,提炼设计出国际社会听得懂、听得进、想模仿、可复制的中华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样板间”,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三是合作共推医疗进步。通过引入协调美国通用电气(GE)捐助医疗设备、瑞士ABB集团进行科技人员培训、意法半导体(ST)开展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合作等方式,助力国际合作示范点建设,打造国际中(苗)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共同推进民族地区医疗进步。

四、走稳“创新路”,科技赋能提升内涵。一是强化机制创新。着眼联农带富、共同富裕,注重引入利益联结完善的产业链项目,规模化经营、规范化合作,结合“三变”、股权改革等大胆探索,切实形成企业、集体、个人三方共赢的局面,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合作经验和有效公共产品。二是深化技术创新。以打造涉外研学基地、引入中外专家团队为抓手,着眼新技术运用和新品种培育,强化种子、耕地、农机等关键环节成果创新,展现农业科技的全链条支撑作用,提升示范点本身科技含量和经济附加值。三是做实产业创新。立足武陵山区生态和旅游资源优势,聚焦“土特产”价值挖潜,做精做细传统建筑、道地药食、风情习俗等文章,植入国际交往元素,打造涉外展示场景,着力把“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美丽乡愁”的原乡风貌展现出来,高标准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历史与现实兼容并蓄的乡村振兴专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