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乡村振兴专报〔2023〕48期 重庆綦江:“小板凳”搭起政策宣讲“连心桥”

綦江区坚持做到党管政策宣传,整合党组织书记、普通干部、农技专家、致富带头人、社会乡贤、先进典型等骨干人员,端起“小板凳”深入村民院落、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开展“六堂联讲”,让党的好声音、好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营造浓厚氛围。
一、书记端板凳赶集市,延伸“微阵地”。一是立“要求”。以“南州茶谈”系列宣讲品牌为载体,21个街镇党(工)委书记全面开展“端板凳赶集市”活动。二是设“摊位”。每个集市设立宣传点,以“流动+固定”摊位,通过设摊咨询与上街派发宣传资料相结合,开展惠民政策宣传,同步接受群众现场咨询,把政策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为群众答疑解惑,将政策讲到群众心坎上。三是树“品牌”。重点围绕巩固成果、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各项政策宣讲,打造“枫香树下学党史”“茶园夜话”“瀛山之声”“李贤讲台”等21个政策宣传子品牌,截至目前,已开展“书记赶集”宣讲活动130余场次,覆盖65万余人次。
二、干部端板凳进农门,实施“微服务”。一是发放“口袋书”。从群众的兴趣点入手,用“短语言、大白话”编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政策汇编“口袋书”,向镇村干部、脱贫对象、监测对象、重点对象等发放。二是开设“夜课堂”。以“夜间微讲堂”为载体,镇村干部“端板凳进农门”,改变以往座谈会单一宣讲的形式,采取聊天、一问一答、一问多答等互动模式,让群众更容易接受理解。三是直播“同步讲”。在开展“板凳赶场”“板凳入户”等政策宣讲活动时,通过微信、抖音等媒体“线上”直播形式“云分享”宣讲内容,做到群众足不出户知晓巩固成果各项政策,形成“坝坝直播”等7个村级直播品牌。
三、专家端板凳到田间,递送“微技能”。一是“精字当头”。坚持受众第一的观念,依托传播学、心理学等专业指导,精心谋划准备技能传递服务,将每场“技能递送”活动时长控制在50分钟以内,确保技术讲到位、不耽搁农户过多生产时间。二是“活字为要”。注重灵活选择活动场所,按群众坝坝茶的场景设置,消除僵化感;以田间地头为载体推进,少讲“为什么”,只讲“是什么”,提升实用性。三是“礼字提神”。固定设置有奖问答、击鼓传花等互动环节,建立低门槛题库,发放小奖品,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推动活动达到效果,让群众愿意来、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
四、能人端板凳整资源,搭建“微平台”。一是“名嘴”讲惠民政策。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大力培育基层骨干,在老战士、老党员、老教师中,培训“百姓名嘴”1100名,鼓励引导群众走上前台,由“干部主讲”变为“干部主导”,变宣讲对象为宣讲力量,建起一支真正扎根农村的政策宣讲队。二是“农户”讲获得政策。村(涉农社区)在“两不愁三保障”、饮水、金融、就业、产业等方面,培育1-2个民间主讲人,讲群众获得、讲乡村变化、讲感恩体会,形成一批“坝子板凳”“院落板凳”“楼道板凳”等“农户”宣讲队。三是“代表”讲助力政策。请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回家乡,参与家乡发展的座谈会、茶话会、院坝会等,面对面听取代表委员们对家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其联系面广的优势,广泛内引外联,积极为家乡发展招商引资牵线搭桥。
五、乡贤端板凳讲政策,开展“微议事”。一是“聊家常”把牢“真味”。乡贤“板凳会”不受地域限制、不受条件约束,在田头、在土里、在树下、在坡上、在院坝等随时随地、随事随讲,让农户“看得见、喊得应,随时搭个话、捎个信”。二是“提意见”贯穿“本味”。围绕群众最关心的切身利益事项,收集问题与建议,积极反馈到有关业务部门,及时得到反馈解决,累计收集3000多农户160条问题建议,为群众解决涉及医疗、就业、低保、助残等问题200余件。三是“解困惑”突出“鲜味”。围绕群众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饮水、低保、就业、土地流转等各方面话题,以真实案例针对性进行政策宣传,解答困惑、给予回应,让群众做“政策明白人”、清楚干“明白事”。
六、榜样端板凳树正气,释放“微能量”。一是培育“身边人”。在典型模范、身边好人中选树96名政策宣传骨干,用自己的故事向广大群众讲清政策,解决“是什么”怎么办”“找谁办”等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二是建强“导演组”。以贴近群众为导向,组建政策宣讲统筹团队,对政策宣讲内容进行总体把控和具体设计;组建政策宣讲文稿撰写组,围绕“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就业、低保、助残等惠民政策,转化为群众语言、乡谚土语的政策宣讲题本。三是壮大“教导队”。组建相关行业部门专业志愿服务队伍,邀请专业人士进行专题培训,提升宣讲团队水平,推动政策宣讲活动成为精神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