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乡村振兴专报〔2023〕50期 重庆系统学习借鉴浙江“千万工程”经验 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重庆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地域特征与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的浙江省具有颇高的相似度。重庆市在精心组织全面学、深入实地考察学、融入课程研讨学等全面系统深入学习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千万工程”重庆实践,谋划推动实施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加快探索具有重庆特色的城乡融合推动山区库区现代化和“三农”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努力在建设农业强国中展示重庆担当、作出重庆贡献。
一、纳入主题教育,认真组织学习“千万工程”经验。一是将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案例纳入主题教育理论学习重要内容。推动各级党组织在主题教育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案例,将其纳入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读书班、专题研讨等学习安排,运用到主题教育调查研究、推动发展、检视整改等各个环节。将“千万工程”经验案例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案例教学,分期分批组织党员干部特别是“三农”领域党员干部赴浙江现场考察学习。二是组织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专题调研。聚焦分类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农村基础设施路网、水网、电网、通讯网、物流网“五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9个主题,采取分级调研、蹲点调研、问卷调查、外出考察等方式开展专题调研,研究制定学习推广“千万工程”经验、大力推进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的实施方案。三是组织召开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全国学习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现场会议召开后,选择一个典型示范区县召开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及有关领导出席,市委书记讲话,市长安排布置工作,有关市级部门、区县作交流发言。
二、推动转化运用,扎实推进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建设行动。一是充分组织发动群众。聚焦“把农民组织起来”这个关键,融合推进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以治理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形成美丽乡村与善治乡村的有机统一。支持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优化实用性村庄规划,合理确定村庄布局和建设边界,完善村镇规划管理“一张图”。二是持续改善人居环境。统筹实施农村基础设施“五网”建设、县乡村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三个革命”深化提升、“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乡村人才支撑“五大工程”,加快补齐公共基础设施短板,持续抓好农村厕所、垃圾、污水“三个革命”,有序推进“五清理一活动”,深入抓好农村移风易俗,增加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三是扎实抓好试验示范。研究印发《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实施方案》,出台《重庆市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成效评价办法》《重庆市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标准》,开展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建设中期评估,在6个区县、35个乡镇开展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融合试点,加快形成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态势。明确2023年示范创建独具巴渝特色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07个,到2027年建成1000个。其余村同步开展建设,力争到2035年全部建成。
三、构建“五项机制”,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打造现代版“桃花源”。一是建立“一把手”责任落实机制。构建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分级负责责任制,形成“市级主导、区县主责、乡镇主事、村社主体、农民主角”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格局。二是建立协调小组统筹指导机制。成立由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市级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加强对建设工作的统筹指导,定期协调调度重大事项和问题。三是建立现场推进会议机制。每年组织召开一次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现场推进会,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参加,听取工作汇报、晾晒工作成效、安排部署工作,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浓厚氛围。四是建立定期表彰激励机制。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工作纳入市级部门和区县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定期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激励带动和美乡村建设。五是建立典型案例宣传推广机制。注重培育典型、发现典型、宣传典型,及时总结一批最佳实践案例,推广一批有效经验做法,示范引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