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重庆乡村振兴

重庆乡村振兴专报〔2023〕69期 重庆垫江:靶向发力培育劳务品牌 促进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日期:2023-10-18

垫江县把稳岗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立足区域优势,突出群众意愿,多措并举培育“丹乡”劳务品牌,不断赋予鲜明地域标记、过硬技能特征、良好用户口碑,促进农村群众多渠道、高质量稳定就业创业,推动农民群众的钱包鼓起来、日子火起来。

一、构建四梁八柱,精准画像品牌。一是专班化推进。明确把“丹乡建工”“石磨豆匠”“大石竹编”“垫商播客”纳入丹乡劳务品牌,组建促进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专班,成立4个工作小组,由农业农村、人社、住建、文旅、商务等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统筹负责推进4个品牌培育打造。二是灵活化引导。紧抓春节、国庆、元旦等重要节庆关键时节,走村入户开展需求调查,引导缺技术、缺信息、缺岗位的农民1.5万人向品牌行业靠拢,外派工作小组赴云南昆明、湖北十堰等垫江籍农民工聚集地调查,推动供需有效对接。三是专业化培训。实施“巴渝工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围绕4个劳务品牌,牵线做好企业与培训机构对接合作,将市场需要的建筑工人、餐饮服务人员、手工艺人、电商主播等纳入培训内容,开展“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设立职业培训77个班期,培训人数3201人,其中脱贫人口374人。

二、分类挖潜提能,务实打造品牌。一是打造“丹乡建工”品牌。开展装配式建筑施工员、砌筑工、架子工等技能培训,建立“共享工人”项目平台,招引入驻建筑劳务企业498家,集约调度“丹乡建工”30余万人次,带动150余万建筑工人就业,创造产值400亿元。二是打造“垫江豆匠”品牌。将垫江石磨豆花宴纳入垫江“丹乡之星杯”职业技能大赛,加速石磨豆花产业提档升级,壮大“垫江豆匠”人才队伍。培育全国90%以上的石磨豆花市场主体,带动就业近4万人。“垫江豆匠”项目荣获重庆市第六届“渝创渝新”创业创新大赛劳务品牌优胜奖。三是打造“大石竹编工”品牌。采用本地慈竹,严格刮皮、起篾、水煮、染色、清漂、阴干、蒸软等工序要求,发挥全国能工巧匠和非遗传承人的引领作用,开发实用新型专利技术33项、发明专利2项,推动“大石竹编”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工匠杯”银奖。依托市级非遗文化传承基地,针对脱贫户、残疾人等群体开展竹编技能培训1200余人次,带动创业280余户。四是打造“垫商播客”品牌。扶持电商直播定点培训机构,健全培训运作机制,建立明月山电商直播基地1个、镇村电商孵化服务中心8个,大力孵化乡村振兴直播带货主播,带动本土特色产品销售额超5000万元。

三、优化服务环境,精心呵护品牌。一是创建返乡创业平台。依托人力资源企业建立“零工市场”,新建职业指导师工作室,开展创业导师进社区(村)等服务活动,搭建创业孵化基地市级1个、县级2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市级3个、县级1个,县级返乡创业示范基地19个,创业示范村1个,对返乡农民工首次创业给予补贴,调动创业积极性。二是开展常态招聘服务。举办“春风行动”、垫江特色“丹乡人才周周会”和“重庆英才·职等你来”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入场企业1200余家,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达成就业意向6000余人。三是搭建转移就业桥梁。按照“一村一人”的标准,培育农村劳务经纪人301名,帮助新生代农民工、超龄农民工、返垫农民工等及时就业,推动工作环境差、收入低、不稳定的农民工向4个品牌行业转移就业创业2.1万人。四是创新就业帮扶措施。充分发挥就业帮扶作用,在引导外出就业、过渡性公益岗位安置、就业帮扶车间吸纳等基础上,创新开发临时公益岗位700余个、储备就业帮扶车间15个,发放跨区域交通市外补贴71.8万元5861人,雨露计划补助54.951万元371人,促进低收入人口通过就业帮扶实现稳步增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