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重庆乡村振兴

重庆乡村振兴专报〔2023〕80期 重庆•山东携手打造鲁渝协作标志性成果 开创高质量协作新局面

日期:2023-11-17

重庆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把新时代新征程鲁渝协作放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推进,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聚焦打造产业发展、劳务协作、消费帮扶、人才交流等重点领域,持续推动鲁渝协作向双向协作、全域协作、战略协作转型升级,合力开创高质量协作发展新局面。

一、实施“东产西移”,加快产业协作提档升级。山东省发挥在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的突出优势,积极实施“东产西移”,助力产业协作全面升级。该做法入选全国社会力量参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典型案例。一是优质品种“西移”。山东省积极向重庆市引入本土特色种养业,推动新一轮全产业链或重点产业链工程多点开花。目前,山东省已成功向重庆14个协作区县输入农林、畜禽、水产24大类120多个品种。济宁市为万州区引入汶上芦花鸡,散养规模达120万只、年产值1.2亿元。威海市在云阳县引入威海脱毒甘薯苗,建成2050亩核心示范区。二是优势企业“西移”。发挥园区集聚效应,引入山东省314家企业落户协作区县,贯通产加销各环节,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共建烟台(巫山)产业园、开州鲁渝先进制造业产业园、黔江—日照飞地经济产业园等产业合作园区102个,共同培育丰都—滕州马铃薯、酉阳—东营大闸蟹等一大批鲁渝产业协作项目。三是领先科技“西移”。坚持科技支撑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投入专项资金8000万元,实施100个科技协作项目、转化225项科技成果,成功打造万州区“鲁栗2号”优质板栗示范园、城口县段木黑木耳和灰树花示范基地等125个新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基地。

二、突出“双向互动”,推动消费协作提质增效。大力开展“渝货进山东”“鲁货进重庆”行动,推动“消费帮扶”向“消费协作”转变,2021年以来,鲁渝消费双向协作规模达到35.6亿元,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增添新动力。一是开设专区“特销”。着眼“一站式游购东西部”商业定位,创新打造东西部(重庆)消费协作中心,开设鲁渝消费协作山东馆、重庆市33个区县馆、川藏蒙青甘桂6个省级馆、共青团重庆市“农青馆”,及正在筹建的全国对口支援三峡库区产品展销中心和重庆地理标志品牌馆等43个特色馆区,常年展销山东、重庆特色农产品近万种。创设鲁渝消费协作专区、专柜、专馆,推动双方农产品进市场、超市、机关、学校、高速公路服务区,山东省德州扒鸡、鲁花花生油等500余种商品及30万吨农产品在渝畅销,重庆市奉节脐橙、城口老腊肉等特色农产品在山东成为“香饽饽”。二是创办节会“展销”。持续举办鲁渝消费帮扶产销对接大会、中华老字号(山东)博览会,场均展示双方农特产品1000余款,推动重庆优质农特产品从“巴渝大地”走进“齐鲁大地”;开展“消费帮扶新春行”“强协作促振兴—社会帮扶在行动”“橙香连鲁渝消费助振兴”等活动,支持山东产品通过“西洽会”等平台扩大在西南地区影响力。 “重庆市培育柑橘致富果 推动消费帮扶提质增效”做法,被列入2022年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评估典型经验做法。三是另辟蹊径“促销”。创新启动“十万山东人游重庆”“十万重庆人游山东”等“双十万”系列活动,开通济宁—万州、日照—黔江、青岛—黔江、济南—武隆、烟台—巫山5条旅游航线,开设“从沂蒙精神到红岩精神”鲁渝协作红色专列,游客数量突破2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50亿元。借助山东建设自贸试验区、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和出海口优势,助力重庆产品打通东亚、东北亚销售渠道;发挥重庆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和西部陆海新通道优势,携手山东各类优势产品扩大对东盟、欧盟等国出口。

三、携手“数字发展”,推动产业体系智能转型。携手拓展数字经济蓝海,强化“数字山东”与“数字重庆”战略对接,加强中新数据通道、工业互联网、云计算等领域合作,运用大数据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一是促进数产融合。打造“鲁渝协作工业互联网矩阵”,吸引500余家企业上云共享产业资源,为80家区县企业提供200余个服务解决方案,援助建成秀山、黔江等12个智慧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助力成功申请知识产权专利41项。二是建设数字乡村。投入“数商兴农”项目资金1900万元,打造“数商兴农工程”首批试点示范村38个,创新山地农业、数字水产等5种产业类型标准化服务模式,赋能农业数字园区、智慧旅游等5种发展路径,实现“产业强、乡村美、农民享”多赢局面。如“数字发展”带动巫峡粉丝生产企业通过忽米设备管理云、5G边缘计算信息化服务,提高生产管理效率35%,降低设备维修成本1825%;武隆羊角豆制品生产企业构建生产精益管理(MES)系统实现数字化转型,提高生产效率20%,降低运营成本10%

四、探索“实践创新”,培育区域协作新型品牌。牢固树立“以协作促发展”的鲜明导向,充分借鉴山东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经验,创新协作方式,开拓协作路径,持续培育地域特色亮点。一是创设发展基金。设立东西部协作产业发展基金和人才发展基金,聚焦协作区县优势产业发展和服务农业农村生产生活的专业技术人才、乡村“巴渝工匠”,募集产业资金7210万元、人才资金1215万元,资助项目43个,以产业带动乡村发展,以人才激发乡村活力。二是创新人才交流。以“小切口”入手探索人才交流新模式,山东省累计选派挂职干部114名,精准选派教育、医疗、农技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8000余名,“组团式”帮扶重庆市14个协作区县。如烟台市首创博士工作站,为巫山县引进食用菌、农林作物遗传改良中心等6个专业服务团队。重庆市先后选派挂职干部280人次到山东学习交流、2085名专业技术人才到山东进修。“重庆市选派村党组织书记赴鲁挂职强本领”做法,被列入2021年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评估典型经验做法。三是创新区域协同。复制“寿光模式”,在开州、永川、秀山等多地规划打造10万亩蔬菜现代产业园;借鉴山东“诸城模式”,万州区吸引3家东部企业入驻投资500余万元,打造安澜谷景区,发展滑翔伞基地、越野摩托车基地、水上世界等乡村旅游项目;借鉴“郝峪模式”,引领石柱中益乡、丰都莲花洞村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拓宽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