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重庆乡村振兴

重庆乡村振兴专报〔2023〕93 期 重庆农商行:“渝快助农贷”兴乡支农 “贷”动乡村振兴添新活力

日期:2023-12-13
重庆市扶贫办传达学习市委135次常委会(扩大)会议精神

重庆农商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银政联合推出惠民助农贷款“渝快助农贷”,有效填补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空缺,破解农户贷款难题,为全市广大农民群众生产经营发展提供充足信贷资金,撬动乡村产业发展动力,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力。

一、突出银政联动,推动全面展开。一是组建工作专班。联合印发《开展“渝快助农贷”产品试点的通知》,明确在全市38个涉农区县开展“渝快助农贷”试点工作。各试点区县组建工作专班,遵循资源共享、思路共谋、责任共担、任务共推的原则,完善区县、乡镇、村三级金融服务体系,健全高效沟通联络机制,强化工作专班的统筹协调作用,共同推进做好试点工作。二是强化工作调度。建立试点工作“月报告、季调度、季通报”的机制,每月掌握工作进度,每季度调度和通报表扬,促进工作落实有速度、有质量、有成效。多次联合召开工作动员会、专题推进会、任务部署会,全面形成乡村振兴部门齐心协力、农商行系统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三是力推协议签订。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各地政府风险补偿金管理单位与重庆农商行辖属分支行签订“渝快助农贷”合作协议,约定各方权利义务。明确区县分支行党委负责人为“渝快助农贷”推进第一责任人,确保责任落实到人、工作推进到底。截至202310月底,已与全市36个涉农区县签订合作协议,签约率达94.74%

二、突出多维发力,促进增量扩面。一是强化考核激励。采取“年度方案+专项方案”形式,单列信贷规模,切块专项资金,推出专属政策,倾斜“渝快助农贷”的考核资源,实行正向驱动;构建兴农有责、兴农尽责、兴农免责的激励约束体制,适度提高涉农贷款风险容忍度,充分调动基层一线服务乡村振兴主动性。二是创新办贷模式。创新信贷服务新模式,致力提升无纸化、全线上的信贷服务能力,精准简化流程,充分运用“信贷表单”线上优化,做到线上申请、签约、支用;运用数字乡村服务管理平台,进行线上贷款联动审核、审批,促进快速完成贷款全流程,实现流程“减”到位、服务“加”满格,为“渝快助农贷”扩面上量奠定基础。截至目前,已发放贷款近9亿元,支持5000户生产经营。三是深入宣传推广。制作动漫宣传短视频,采取自媒体推送、巡回宣传等方式,详细讲解贷款对象、贷款用途、贷款利率等重点事项;制作宣传牌,摆放在便民服务中心、人员聚集中心、旅游休闲中心等显要位置,让村民百姓看得到、体验到、常用到。亮出“渝快助农贷”服务客户经理牌,公开联系电话、办贷二维码等内容,方便农户咨询、办理业务。构建普惠金融联动服务监督体系,实施“政银民”普惠金融工程,让田野“沃土”成为金融服务的“热土”。

三、突出产业发展,实现助农增收。一是紧跟产业发展规划。按照“产业引领、精准培育”原则,紧紧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特色,着力找准客户产业发展路线图,将信贷资源向特色种植、乡村旅游、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产业发展重点领域支持,建立地方特色产业助农“白名单”,用足政策资源,力争做到“支持一项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二是精准对接金融需求。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助农”金融队伍,精准对接农户需求,全力保障有需求、有产业、有能力的农户应贷尽贷。依托定制智能工作手机,分片区开展进村入户走访、产业发展调研、信息收集等工作,建立“一户一档案”,为农户精准画像,全面掌握农户产业发展情况。采取先进加密技术对设备数据严格管控,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截至202310月,在全市近4000个村开展“金融服务到家”,为97万户农户建立档案,预授信近135亿元,持续拓宽金融服务到家覆盖面。三是倾力助推农产品销售。创新“引导消费+提供补贴”电商帮扶模式,借助“乡村有好物·渝快助振兴”直播带货活动,开设“农民丰收节”“渝快消费节”“三·八妇女节”等专场活动,助力农特产品销售。创建积分商城,开设乡村振兴积分兑换专区,构建新型地方优质特色农产品营销体系,加大农特产品营销力度。截至目前,累计开展43场直播带货活动,覆盖消费者超314万人,带动特色农副产品销售额约1290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