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重庆乡村振兴

重庆乡村振兴专报〔2023〕97期 秀山县龙池镇洞坪村:激发内驱动因 建设“生态五村”

日期:2023-12-13 来源:宣传处

秀山县龙池镇洞坪村聚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特色、聚合资源,着眼生态“五美”,探索建设宜居、宜业、美丽、活力、和美“生态五村”,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生态振兴之路。

一、亮出生活之美,建设生态宜居之村。一是保持居住生活“绿色”,增强适居度。倡导绿色生活,净化生活环境,实行垃圾分类由娃娃抓起、青壮年做起、党员村组干部带起,建立垃圾分类示范点7个,生活垃圾治理率100%,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评选“最美庭院”50户、“十星级文明户”60户。二是提升人居环境“颜值”,增强悦居度。保持农户建筑古韵,因地制宜改善村容村貌,实施道路绿化质量和林相提升工程,种植百日草、万寿菊等花卉达1万平方米,紫薇、桂花、香樟、茶梅等3000余株,绿化道路3000多米,清除林下地被植物5万平方米。三是打破农民增收“瓶颈”,增强安居度。立足资源优势,打好组合拳,促进就业、创业、创收。集中连片发展优质粮油、林果等基地2800亩,吸引3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务工,群众务工收入和土地租金达510万元。洞坪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21年的11861元增长为2023年的16815元,增长率达41.76%

二、彰显生产之美,建设生态宜业之村。一是在打造特色产品中挖掘生态文化底蕴。以生态绿色文化、生命健康文化为引领,提炼农耕生态文化,培育“婆婆酒”“婆婆山香菌”等生态农业产品6个,打造“洞坪香米”“菜小伴菜籽油”区域品牌2个。二是在推进科技赋能中增加生态技术含量。建立科技专家大院、星创空间,示范带动1000多户农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通过专家指导、部门支持等方式,开展推广农作物高产栽培、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畜禽标准化生产、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培训20次。村合作社常年为200多户农户提供土地翻耕、技术指导、农资采购、产品代销等社会化服务。注重数字赋能,依托农村电商销售产品10000余件,销售金额88万元。三是在推动三产融合中升级生态经济品位。发展新型集体经济,采取“村集体+专业合作社+农户+脱贫户”方式,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148万元。结合优质粮油瓜果、新材料工业、康养漂流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市场主体20家,其中生态农业及其加工企业5家,实现工农稳进、三产融合、生态升级,助推生态经济高质增效。

三、凸现自然之美,建设生态美丽之村。一是想方设法养护林草。依托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流转林地4000余亩,集中统一管护,实现全村森林覆盖率70%以上,有效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生态和谐共生。二是顺应自然分类施策。顺应“一山一河两路六塘”自然资源,布局生态文旅,推进婆婆山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农文旅综合体“三园一体”建设,培育马路河流域田中有村、寨中存野“阡陌纵横、鸡犬相闻”的乡野景观。三是保护生态完善设施。坚持“最大保护、最小破坏”,建成硬化道路15公里,实现各组道路畅通。建设高标准农田1600亩,整治山坪塘5口,修建蓄水池16个、沟渠2公里,全面提高自来水安全标准,实现全域全天候人畜饮水安全。

四、展示生命之美,建设生态活力之村。一是办好一个“节会”。每年开展“婆婆山杯”乡间运动会和“庆丰收促和美”文艺演出活动,展现深耕浅种出新果、厚植底蕴出文明的勃勃生机。以“健体+启蒙”为主题,凝聚全村居民建设活力家乡的共识和力量。定期举办“村民运动会”“村BA”等健康体育运动,营造多元共促的体育运动场景和全民健身氛围。二是用活两个“载体”。开展一老一小生态健康教育,依托2所小学和老年活动中心载体,开办生命生态健康教育讲座30场次,因人制宜、因需因材施教,激发干部村民生产生活热情。三是养成良好俗风。持续推进移风易俗,结合院落制、积分制、清单制,依托红白理事会,加大对不良风气的治理力度。强化家教、注重家风、传承良俗,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0次、政策宣讲30余场,形成向上向善风气。

五、突出共生之美,建设生态和美之村。一是联动参与。联动村级组织、驻村工作队、党员群众、企业、乡贤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推进环境生态化、健康化、优美化。二是共生共享。持续改善医疗服务条件,居民医保参保率达95%以上。建立三个村级卫生室,其中建成五星级卫生室1个。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扶老助幼、帮困助难、扶弱助残惠及539人次。三是共建共治。建强村级党组织,增强基层服务效能。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的乡村善治体系,化解矛盾纠纷26起,为群众提供咨询服务360人次,基本实现“大事政府办、小事村社办、私事自己办”的共建共治新格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