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巫溪县:突出供给侧 深度调结构 发展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助力脱贫攻坚

日期:2019-06-17

  巫溪县作为农业大县,始终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持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迈出了可喜步伐,全县农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贫困户产业覆盖率达到100%。

  一、立足资源“调”。巫溪是全市第一森林资源大县、森林覆盖率达68.3%,拥有全市唯一一条Ⅰ类水质河流后溪河、国家4A级景区红池坝,生态是最大的发展优势。巫溪坚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力发展以100万头(只)草食牲畜、100万吨马铃薯、10万担烟叶、20万亩中药材为主的“1112”农业支柱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青脆李、冬桃、大宁河鸡、冷水鱼、高山错季蔬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2018年,出栏草食牲畜45万只,生产马铃薯80万吨,收购烤烟6.5万担,中药材在地面积18.8万亩,水产品产量1386吨,种植蔬菜20万亩。成功创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3个大美乡村市级示范片、6个美丽宜居村庄,新增农家乐100户,实现乡村旅游综合收入25.8亿元。

  二、面向市场“调”。紧跟市场需求,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一是下定决心把低效产业“调”下去。在统筹“两区”划定、夯实粮食产能、优化粮油结构基础上,全年调减低质低效作物种植面积20万亩。二是突出特色把优势产业“提”上来。构建“尖山—朝阳—文峰—塘坊”马铃薯脱毒种薯产业带,年产脱毒马铃薯原原种5000万粒,原种1.5万吨,良种15万吨,外销渝北等10个区县和贵州、四川、陕西等6个省市;发展以青脆李为主的林果产业30万亩,其中青脆李10万亩、核桃18万亩。三是久久为功把农产品品牌“树”起来。建立健全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扩大“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培育了一大批农产品品牌。“巫溪洋芋”“酒洲香脆李”等5个产品获评重庆市名牌农产品,“巫溪板角山羊”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定,“巫溪黄金蜜柚”获“中国·重庆首届柚博会”十大名柚奖,“巫溪老鹰茶”首次亮相中国第二届茶叶博览会并获得广泛好评。四是千方百计把绿色优质农产品“推”出去。圆满承办中国马铃薯大会,组团参加中国西部(重庆)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展会,举办巫溪年货节等活动,提速发展农村电商,开通乡镇物流专线7条,建成乡村电商服务站点247个,开设一大批“扶贫网店”,用“洋”的方式传播“土”的味道,让50余种农副产品从小山沟走向大市场。

  三、强化科技“调”。始终将科技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向科技要质量、要效益。积极引进和整合科技资源,建成巫溪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等农业科研平台3个,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系统年均挽回经济损失5000万元;围绕“互联网十农业信息服务”,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立林业科技专家大院及3个核桃科研基地,2个品种通过重庆市林木良种认定;扎实开展生态渔业技术体系巫溪试验站工作,云南盘鮈开发研究、亲鱼人工培育技术取得突破。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普基地、“星创天地”建设步伐加快。加强农机推广应用,开展宜机化地块改造及全程机械化示范,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43.3%;改革科技特派员服务管理模式,新选派县级科技特派员246名,与50名市级科技特派员组成服务团,成立中药材、山羊、生猪、核桃等8个产业技术指导组;建立农民田间学校30所,开展各类培训9400人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350人。

  四、转变方式“调”。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唱响农业绿色发展“主旋律”。一是强化生态保护。实施农业节水工程,2018年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100亩,实施生态综合治理2.85万亩、土地开发整理2960亩;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快推进,完成营造林39.6万亩;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坚决防止检疫性有害生物进入和外传。二是推行清洁生产。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农膜降解、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先进适用技术。2018年,复合肥施用比例提高到37.2%,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0%,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负增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2%以上;完成1万头生猪当量养殖粪污治理,关闭搬迁禁养区内养殖场67家。

  五、依靠主体“调”。巫溪把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摆在重要位置,累计培育家庭农场66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47家、农民合作社联合社6家。注重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累计培育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61家,辐射带动1.8万余农户增收致富。成立巫溪县核桃、中药材产业协会,积极为政企沟通、对外合作、品牌打造、维护会员合法权益等提供服务。支持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和科技人员等到农村创业创新,2018年回引1.26万人返乡创业、261名本土人才到村挂职。大力推进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新培育农机、烟草、果树等社会化服务组织6个,服务范围覆盖30个乡镇。以农村“三变”改革试点为牵引,以产业发展为平台,创新股权量化模式和利益分配机制,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实现了“产业连体”“股权连心”。

         产业开发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