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柱县黄鹤镇利用生态资源发展集体经济

石柱县黄鹤镇鱼龙村位于石柱县东南部,属于黄鹤镇中心地带,与河北省利川市文斗乡相邻。全村幅员面积8平方公里,有8个村民小组,792户2181人,现有党员59人,建卡贫困户62户247人,耕地1201亩,林地1080亩。主要有水稻、玉米等传统作物,辣椒、马铃薯等经济作物。2016年,鱼龙村全村人均纯收入10367元。一直以来,鱼龙村按照“盘活资源、发展产业、资产结合”发展思路,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抢抓发展新机遇,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鱼龙村现有集体经济实体两个,分别是鱼泉电站和渝鄂农贸市场。鱼龙村鱼泉电站建于1969年,由原龙门村(现鱼龙村龙门溪、龙洞沟、板长溪3个组)村民投资投劳,于1973年建成投产,历经48年,作为鱼龙村集体资产,一直运行至今。目前,鱼泉电站占地1.93亩,装机容量为200千瓦,资产总额158.3万元,量化净资产总额155万元。渝鄂农贸市场建于2012年,共有摊位101个,年摊位费收益2万元。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村民分红11万元,年净利润5万元,实现了集体和群众利益“双增收”。2016年,鱼龙村党支部被县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支部。
一、因地制宜,发挥基层引领作用
一是建好队伍强根本。“农村要致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鱼龙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经济发展滞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更需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鱼龙村“两委”班子坚持把政治坚定、思维活跃、能带领群众致富的经济能人选拔到村级基层组织中来,着力打造“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村级领导班子。通过选聘大学生村官、本土人才等措施,鱼龙村班子现有大学生3名,其中综合服务专干陈明春更是带头发展了80亩的辣椒示范园,建立了鱼龙村农村淘宝电商服务站。
二是因地制宜谋发展。鱼龙村与湖北省利川市青龙村一河之隔,全村仅有2000多人,但青龙村却有5000余人,村“两委”班子主动作为,建立渝鄂农贸市场,打造渝鄂边界的经贸交流之地。鱼龙村6条河流穿境而过,水资源丰富,村“两委”班子坚持以保护“绿水青山”的理念,认真思考发展道路,围绕如何适应山区生态资源优势的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不以牺牲资源环境为手段,坚持从实际出发,建成了集体经济实体鱼泉电站。历经数届村级班子更迭,一直坚持稳定健康发展的总体思路,一波接着一波干,杜绝急躁冒进、竭泽而渔,才有了现在村级集体经济的一片绿洲。
三是强化学习促转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迅速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两委”班子的市场意识和经济洞察力至关重要。鱼龙村多次组织“两委”干部外出学习企业管理知识,了解企业管理市场规则,不断提高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能力。二是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不断提高村民产业发展能力。短短几年,鱼龙村发展种养殖大户10余户,存栏100头以上的养猪大户2户,存栏5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1户,建卡贫困户冉隆兵2016年存栏山羊110余只。
二、量化确权,科学管理集体资产
一是推进农民变股民。集体资产是各个历史阶段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劳动成果的累积,必须保障村民的利益。2015年,由村“两委”主导,开展了鱼泉电站集体资产量化确权。鱼泉电站涉及3个村民小组722人,村党支部全程监督指导清产核资、资产界定、价值认定、成员资格确认、量化股权、收益分配等事项,充分尊重村民意愿,严格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所有方案张榜公示,充分征求社员意见,所有决策必须经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决议通过,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历经5次村民大会、8次村民代表大会,最终共设置618股,村民股东682名,每股不少于180元,股份可以内部转让、继承,实现了村民变股民,有效解决了集体资产产权虚置、成员有名无份的问题。
二是调动群众民主参与。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不同于其他组织,股权广、散,涉及的群众往往较多,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让群众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来。村党支部坚持完善民主管理制度,由村“两委”进行日常管理,重大事项先经村“两委”考察调研,再经村民代表会审议,最后交村民大会集体决策,调动了村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增加了村务公开的深度和广度,化解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在对鱼泉电站和渝鄂农贸市场的管理上,村理财小组全程参与每年的资金分配,对每年的收益严格按照扣除工作经费、发展资金,并提取公积公益金后,再将盈余部分进行分配,有效保障村民利益的同时,还积累了集体资本,为持续壮大集体经济奠定了基础。
三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市场经济发展必然要求创新企业管理,村“两委”班子认真思考探索,积极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现代化法人治理结构,初步形成了“三会”(股东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运作机制,建立了集体经济发展运行的市场管理体制,有效实现了对集体资产营运的民主管理和监督,实行“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改变了以往“权利人人享受、责任无人承担”的现象。
三、稳定增效,发展成效初步显现
一是集体经济初具规模。鱼龙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仅鱼泉电站和渝鄂农贸市场年收入就稳定保持在30万元,集体经济纯收入稳定保持在5万元,解决8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就业,通过股金分红、补缴医保等形式为682名股权农户年分红12万元,人均分红200元,有力推动了整村脱贫工作。
二是社会事业有力推进。将有限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切实用在刀刃上,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民生项目建设,推进村级各项事业健康发展。村“两委”班子利用集体经济盈余资金开展公益事业,修建村道路0.5公里,解决用电困难群众25户,慰问救助困难群众12人,发放慰问资金0.6万元,组织群众开展有偿性服务整治农村环境、文化活动26次,参与群众近2000人次。
三是后续发展稳健有力。如何壮大集体经济,目前已成“两委”班子的中心工作。2017年,经村民大会审议通过,决定结合县脱贫攻坚“1+4”资产收益模式,贷款150万元对鱼泉电站进行全面技改升级,目前新厂房已经修建完工,贷款资金到位后将进行设备更新,实现企业自动化管理。技改升级完成后,鱼泉电站预计装机容量将达到500千瓦,年收入65万元,农户年分红25万元,集体经济组织年收入8万元,新增劳动就业4人,同时还将带动30个贫困户增收,保障贫困户年收入增加2000以上。
产业开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