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县砚台镇抓特色产业 促脱贫增收太安村花椒“麻脱”贫困

地处大雷山上的垫江县砚台镇太安村,是全县10个市级贫困村之一,幅员面积11.8平方公里,全村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04户3705人,残疾106人、院外五保31人,该村有3个社地处大雷山顶,交通闭塞,长年缺水。截止2018年8月建档贫困户57户,200人。如何才能产业致富,摆脱贫穷,一直是摆在群众面前的难题。砚台镇太安村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一班人为解决贫困村难题,探索出以花椒为特色的产业扶贫路子,建立起一条扶贫开发长效机制之路,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增添了信心。
抓特色农业促脱贫增收
产业问题是贫困户致贫原因的总症结、总根源。产业扶贫是“输血式”向“造血式”的重大转变,最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太安村由于特色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守着土地却无事可干;村民们以靠种庄稼维持生活,完全是传统耕作方式,经济效益差,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导致有的贫困户在贫困际线愈演愈烈。
自脱贫攻坚以来,驻村扶贫工作队与太安村支部、村委会一道积极行动,深入调研,针对当地村民有种植花椒的习惯,与村社干部、村民代表集体商定,将花椒种植作为全村脱贫攻坚的一项特色产业项目来发展。于是,他们就积极发动群众种花椒,没有种苗,到江津区联系;没有资金,申请扶贫资金解决;没有技术,邀请垫江县花椒技术协会技术人员上门讲解;同时争取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和中央财政造林补助资金项目,将花椒纳入经济林木种植,从而确保资金、技术到位。2015年10月,全村免费为村民发放花椒苗30万株,栽种花椒1500亩,并聘请专业技术员免费提供花椒主枝回缩新技术。
同时,太安村又争取了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245亩(五年共1500元/亩)、油料种植基地补助800亩(100元/亩)和中央财政造林补助项目500亩(花椒200元/亩),实现生态保障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抓致富带头人带动脱贫
“花椒采收时,枝条不能不着剪,要有一定的斜度,不然枝条剪掉的刀口处要干掉一部分,影响发芽及下一年的产量。”
“通过今天的现场技术培训,提高了花椒管理技术,按照这个技术进行管理,我家的花椒产量要提高一半以上,脱贫我就有信心了。”
2018年6月16日,太安村3社建卡贫困户周崇兴在听了致富带头人彭万淑的现场技术培训后如是说。
她,就是垫江县砚台镇“十二五”贫困村——太安村村民彭万淑,一位穷山沟里的致富领路人。一位49岁的女强人,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如今已有500亩花椒示范种植基地,年产值达300余万元,带动周边贫困户开展花椒种植事业,每年拉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1500元以上。
上世纪九十年代彭万淑便与丈夫一道长期在云南昆明从事建筑行业,日子过得红红火火。2015年7月,家乡传来消息,老家所在的垫江县砚台镇太安村正在如火如荼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她便下定决心,一定要为家乡脱贫致富出力。通过外出多方考察产业,并反复进行市场调查,同时结合砚台镇的万亩花椒产业发展态势,她大胆地做出决定发展花椒产业,通过示范带动来引领贫困群众致富。
2015年8月初彭万淑回到了家乡,在村支两委的支持下,流转了该村1、7社大湾寺荒山500亩。看到那杂草丛生的荒地,彭万淑没有迟疑,找来挖机一边平整土地,一边联系购买花椒苗,经过2个多月的努力终于将土地平整出来了,到2015年11月中旬她在流转的500亩土地上栽种了7万株花椒苗。接着她就开始学习花椒管理技术,修建生产便道、田间公路、修建了2000平方米的厂房等基础设建设,先后投入200多万元,经过2年多的精心管理,彭万淑的花椒已于2018年正式投产,产鲜花椒260吨,产值达310万元。
自己富了,但彭万淑没有忘记自己当初作出的带领全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承诺,于是她将附近村民招收到花椒地里务工,负责除草、施肥、杀虫、修枝等工作,每天工资70元。现在长期在彭万淑花椒地打工挣钱的人员有40多人,其中建卡贫困户就有20多人,实现了就近务工挣钱。她结对帮扶了5户建卡贫困户,定期上门手把手为建卡贫困户进行花椒“主枝回缩短截修剪”技术指导,让他们学会花椒管理技术。
培育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是农村永不撤离的脱贫致富工作队。全村像彭万淑这样的创业致富带头人有5户,在他们的带动下已有300多户纷纷种植花椒,使全村花椒种植面积达1500余亩,2018年花椒产值达900万元,花椒已成为了太安村的一项重要的产业扶贫项目,使贫困户看到了致富希望,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目前太安村已实现39户脱贫、42户稳定脱贫,相信有了产业扶贫项目,还剩下18户未脱贫户在2020年一定能够顺利实现脱贫目标。
抓特色产业升级转型
目前,太安村花椒产业链建设上,建有500吨鲜花椒冷冻库1座、鲜花椒灭酶加工生产流水线1条(获食品卫生QS认证)、鲜花椒烘干机8台;注册有“奇叶”牌商标,同时“九叶青”花椒在2018年获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培育了县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同时提供贫困人口就业岗位60余人。
在品牌宣传上,将认证的“绿色食品”提高产品知名度,打响重庆,进一步增强花椒产业竞争力,提升太安村花椒影响力,进而拓宽市场,解决产业发展后期销售难题。
在产品销售上,通过本村的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纽带,把经销商、种植大户和业主联合起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利益共同体,解决群众销售难的后顾之忧。
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驻村工作队和太安村始终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把救急纾困和内生脱贫结合起来,将“扶贫不扶懒”“破除等靠要”等规定写入村规民约,提高群众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帮助他们摆脱思想观念上的“贫困”。
在教育感化上,把“精神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前提,矫正“落后光荣”和“扶贫养懒汉”的错误认识,拔掉他们 “一懒永逸” 的消极思想,激发他们脱贫的志向,让他们参与产业扶贫、就业扶贫,边干边学,边干边增强信心。同时将“精神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评选表彰脱贫致富示范户,促进村民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改变。
通过三年多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总结出:“产业扶贫是解决贫困的总根源”。砚台镇太安村按照“资金跟着贫困人群走、贫困人群跟着能人走、贫困人群能人跟着产业走、扶贫产业跟着市场走”的新思路进行开发式扶贫,积极培育创业致富带头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并延伸花椒产业链,引领贫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花椒支柱产业,创新式走出了特色长效产业扶贫之路。
产业开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