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产业要有特色 特色体现产业

日期:2018-07-09

  

产业要有特色 特色体现产业

  

--奉节县鑫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产业扶贫情况

  

 

  

       奉节县鑫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05年落户于该县龙桥土家族乡,注册资金100万元,固定资产达1500余万元,是一家集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循环种、养殖(植)专业合作社发展于一体的独资私营企业。公司充分利用海拔1200m~1800m的立体气候优势和水土资源优势专门从事高山反季节蔬菜的种植、加工、脱水蔬菜的研发和销售。经过近十年来的发展,公司产品不但丰富了奉节人民的“菜篮子”,还远销广州、厦门、武汉、重庆等大中城市。

  

       目前公司拥有2条年加工5000吨的蔬菜保鲜生产线和库容量800吨的冷链仓储中心两个;建成年产量2000吨的脱水蔬菜加工厂1座;就近转移劳动力600余人,年支付务工工资800余万元。公司先后获得重庆市“市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民族团结先进集体”、 “种菜能手”、 “十大扶贫明星企业”、 “模范集体”、 “十佳返乡创业明星”;奉节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优秀私营企业”等称号。2009年成功注册“鑫桥”牌商标,并在沿海城市得到充分认可。2010年以来,公司通过“流转土地”、“订单农业”等模式建成蔬菜基地多个,并同奉节县桥联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大户+基地+农户+市场”的发展方式,推行“能人治社”、“资金土地入股”、 “二次分红返利”的订单农业,实行“土地流转”,加强公司+合作社+大户的合作,落实1+N结对帮带的发展模式,带动龙桥乡蜀鄂、龙桥两个市级贫困村及瑞丰、阳坝、金龙等村近1200余户农户(其中贫困户300 户)规模化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7000余亩,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蔬菜5000余亩,全乡蔬菜产业实现产值5000余万元,公司实现产值达2500余万元。

  

       一、做强基地,推行订单农业模式

  

       围绕“百姓发财,公司发展”的宗旨,以市场为主体,公司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所谓“订单农业”就是按照“产前投入、产中技术指导、产后保护价回收”的原则,事先同贫困农户签订收购合同,由公司承担市场风险,农户种出的蔬菜不受市场波动影响,无论菜价贵贱,公司均按照合同价格全部收购。同时,农户要按照公司规定的日程播种、除草、施肥、采摘,形成循环播种、循环收购机制,避免因采摘、加工、销售高峰影响公司的正常运转。“订单农业”模式中,公司按照“农民致富增收,我们一言九鼎”的原则履行合同,目的在于通过公司的带动效应,促进农户自我发展致富的主动性。

  

       公司落户蜀鄂、龙桥两个市级贫困村时,两村595户村民,人均年收入仅3500元,因地处偏僻,家庭贫困等原因,很多适婚青年找不到对象,本村女子不愿滞留本地,导致村中有60余名(30-45岁)单身汉无法成家立业,近年来通过大面积发展蔬菜产业及高山休闲避暑乡村游的发展,在公司“订单农业”的带动下该村现在人均年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基本每户家庭纯收入在50000元左右,吸引众多农户回乡种植蔬菜,开办农家乐,两村原来60余名单身汉通过蔬菜产业及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已有30余名单身汉组建幸福家庭,蜀鄂、龙桥两村实现整村脱贫。

  

        二、突出特点,实行土地流转模式

  

       实行“土地流传”经营模式,目的是实现“公司引路子,百姓挣票子”。 公司将转户进城而闲置撂荒在农村的土地、长期外出务工人员和老弱病残无力耕种的土地按每年300至700元/亩的价格流转土地,通过标准化设计,改田、改路、改水,建成了奉节县第一个“蔬菜观光园”——“瑞丰村蔬菜观光示范园”。

  

       采取“一包三带”的模式促进贫困农户增收,“包”即通过土地流转承包方式;“带”动贫困农户学习种植技术,转变发展致富观念;“带”动贫困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家庭经济支柱产业;“带”动贫困农户就地转移劳动力,增加务工收入。同时,借助天坑地缝——龙桥河景区的旅游资源辐射带动效益,推行“一价三无”的经营模式,即“观光园”内蔬菜参照市场价统一零售价格,实行“蔬菜无公害种植、游客无门票观光、客户无限制采摘购买”的模式。“观光园”的建成,吸引了大批前来观光、体验式采收的游客。贫困农户不投入任何资金,不承担任何风险,而每亩土地收入(含务工)就可达1500元以上,户均纯收入近7000元。

  

       三、合作共赢,加强公司+合作社+大户的发展模式

  

       公司与奉节县桥联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公司负责合作社生产的农产品的市场营销,合作社则负责发展社员、组织农产品生产。采取大户资金入股,小户土地入股,能人参与管理,销售一次订单、二次分红返利的模式,带动了社员300余户发展蔬菜产业,培养了蔬菜种植大户15户,家庭农场2家,蔬菜市场销售经纪人5人。

  

       瑞丰村4组贫困户周大堂,家庭6口人挤在破旧的三间小瓦房,年收入不足20000元,生活极其困难,通过企业与合作社的帮助支持,现已是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能手、蔬菜种植大户,其子女通过企业的培养、指导,成为蔬菜市场销售经纪人,家庭年收入已近9万余元,新建的2层小楼房旧貌换新颜,很是引人注目。真正体现了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的合作宗旨。

  

       四、履行社会责任,落实1+N帮扶模式

  

       公司从2016年以来坚持“公司传帮带,百姓致富快”的理念。推行“三帮三带”机制,每年采取“1+N”的帮带模式结对帮扶贫困户30户(公司20户,公司法人10户)“三帮”户(“三帮”户指贫困户、空巢老人和残疾人等三类家庭),推行“三包”(包投入、包指导、包销售)的方式带动农户,负责“三带”(带资金到农户,带技术到田间,带收购商进家门)的方式,使这些家庭由年收入不足万元,到如今种植蔬菜年收入可达3—5万元的收入。

  

       原瑞丰村5组贫困户曾艳,因弟弟曾树在黑煤矿打工受伤致使高位截瘫,为治病花光家庭所有积蓄,还外债累累,年迈父亲为了向外逃黑心煤老板索要补偿款流落他乡,因不识字,脑筋呆笨至今下落不明,年迈母亲已80多岁,耳聋体弱。整个家庭重担全落到曾艳一人肩头,极其艰辛。公司在了解实际情况后,将他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对他家无偿提供种子、肥料等生产资料并提供技术支持,高价回收,帮助他发展蔬菜产业,并安排他常年在公司兼职务工,增加家庭收入,公司不定期为他家免费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如今他家通过种植蔬菜年收入5000元左右,土地流转年收入3000元左右,在企业务工收入35000元左右,其他特色农产品销售收入在2000元左右,目前该家庭年收入达到45000余元,实现了家庭脱贫致富,公司“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帮带责任。

  

      公司计划在2018年底发展蔬菜种植面积20000亩,建成以龙桥乡为轴心,辐射太和乡、兴隆镇等3个乡镇的高山反季节蔬菜生产带。到2020年,力争打造3个乡镇,33个行政村490个社,3万亩的蔬菜种植规模。用实际行动带动农户增收致富,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真正实现百姓发财、公司发展的奋斗目标。(根据奉节县相关材料整理)

  

        产业开发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