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区太和镇试点“租金+股金+薪金”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产业扶贫“造血功能”

脱贫致富,关键靠产业带动;产业发展,关键要因地制宜,然而在发展扶贫产业中常常面临贫困户技术资金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品牌效应、缺乏龙头企业联动带动等难题。在脱贫攻坚路上,合川区太和镇党委主动作为,充分利用好荒山和撂荒地,合理规划使用产业扶贫资金,在市级贫困村晒经村创新推出“租金+股金+薪金”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增强产业扶贫“造血功能”,为贫困群众铺就了一条稳固长效的脱贫致富之路。2017年,晒经村贫困户户均预计增收9000多元,人均预计增收3000多元,贫困户人均年收入预计达到11000多元。
一、试点背景
合川区太和镇位于合川区西北部,幅员面积156.71平方公里,辖21个村、3个社区居委会,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52户、1369人。晒经村位于太和镇西南,与潼南区、铜梁区交界,辖9个村民小组,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8户、304人。晒经村村自上世纪80年代起,引进种植经济类作物烟叶和甘蔗等经济作物,但长期以农户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90%以上贫困户未受过种植专业技术培训,规模化、集约化产业优势始终未形成。在晒经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中,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因病致贫等家庭的比例高达75%,很多贫困户受制于自身思想意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局限性,缺乏创业意识、市场意识,缺乏开拓市场勇气和胆量,大多只能习惯性地就近就便选择种植一些传统农作物,主要以场镇鲜销为主,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较短,缺乏品牌建设意识。对已经形成“业主+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业主、企业和农户之间只是简单雇佣与被雇佣关系,没有形成明确的利益联结机制,业主或企业带动作用不明显。
二、试点举措
面对发展产业扶贫的种种困难和问题,合川区太和镇党委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目标,以产业发展为后盾,探索出“租金+股金+薪金”扶贫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流转土地收租金、派送股份分股金、入园打工挣薪金,通过利益联动牵引为贫困户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切实提高产业增值能力和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能力。
(一)党委主导搭平台。“租金+股金+薪金”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的核心是盘活农村撂荒地,激发贫困户发展生产、干事创业积极性,让“集体经济”搭上“市场经济”,扶贫方式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围绕这一核心,合川区太和镇党委指导组建产业扶贫合作社,从引进业主入手,构建“合作社+业主+贫困户”平台。晒经村由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产业扶贫合作社,将全村98户贫困户吸纳为合作社成员,同时积极引进有财力、有物力、有人力,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业主到村发展花椒、泥鳅等产业。在平台运作机制上,首先由产业扶贫合作社将荒山荒坡和撂荒地以100元/亩•年价格从贫困户手中流转出来,然后由镇党委整合扶贫资金和其他项目资金按照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土地整治,完善交通、灌溉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毕后再按照300元/亩•年溢价承包给经营业主。承包获得的土地溢价收入,除提少数用于村集体公益事业外,其余大部分以股份形式分给合作社贫困群众。在股权分配上创新推出等级派股,即按照贫困户贫困程度差别,经过村民代表大会现场讨论,将贫困户分为A、B两类,其中A类为特困户,每人20股,B类为一般贫困户,每人15股。
(二)业主带动育产业。建立“租金+股金+薪金”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培育经营业主让贫困群众找到“靠山”,使他们放心、放手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目前,晒经村产业扶贫合作社流转土地2000余亩,引进5家业主种植花椒,1家业主养殖泥鳅。泥鳅业主周朝华为渝西、川东地区有名的泥鳅养殖领军大户,从2008年开始在太和镇亭子村专业养殖泥鳅,构建起了从鳅苗繁育、成鳅养殖、鳅苗和成鳅销售以及养殖技术培训一条龙泥鳅产业链条。今年9月,周朝华投入60多万在晒经村发展泥鳅种苗培育基地70亩,预计雇佣贫困群众10人,年产值将达700多万元,带动10余户贫困群众发展泥鳅养殖。在晒经村产业扶贫经验示范带动下,依托该镇亭子村成熟的黄桃种植经验,在相邻报恩村、石岭村连片发展黄桃种植1000余亩,由10余个大户承包经营,每年可获取收益30余万元,为贫困群众提供就业岗位80余个。
(三)转变身份当“股东”。通过“租金+股金+薪金”扶贫利益联结机制,贫困户身份实现了“四连跳”,既作“地主”,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收益;又作“股东”,通过合作社获得溢价租金;还成了“工人”,合作社优先雇佣贫困户,目前晒经村60多名贫困群众实现就近务工,每月获得薪金近2000元;有的贫困群众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了“老板”,带领当地群众搞产业、闯市场、做销售。晒经村贫困群众陈银洲早年因学致贫,2014年在产业扶贫合作社引导下开始创业,成立了微型企业专门种植红心蜜柚,目前年收入近10万元,在其示范带动下,全村36户贫困户发展柚子种植1100余亩。产业扶贫合作社引进业主与重庆阿兴记集团等企业签订销售合同,由业主提供兔苗、饲料、防疫、技术等全套服务,兔苗出生30天断奶后交由贫困户代养,40天后收回成品兔。贫困户王三荣一家一边在花椒基地务工,一边代养商品兔100只,每只成品兔由业主提供保底薪金20元,全家每月增收3500元以上。目前全村发展商品兔代养贫困户20户,仅此一项每年户均增收达6000元以上。
三、试点启示
(一)产业扶贫需因“地域”制宜,精准选择特色产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产业建设也需要坚持水土相服、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产业发展道路。太和镇党委深入实地调研,广泛听取专家和群众意见,尊重当地产业发展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晒经村地形特征明显,一面是大面积丘陵,而丘陵下为数百亩水源充足良田,在丘陵地区适合种植花椒等经济作物,在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区域适合发展水产品养殖产业。太和黄桃产业在合川区太和镇亭子村发展已20多年,人才、技术、管理、销售条件均非常成熟,推广种植较为容易。在商品兔代养中,选择了疾病高发期为120天左右的伊拉兔,该兔平均出栏时间为70天,在疾病高发期到来前已经出栏销售。
(二)产业扶贫需因“人力”制宜,充分保障群众利益。镇、村两级党委(支部)始终把贫困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与农户约定土地流转周期为15年,合同期内农户获得固定土地流转金,合同期满后土地上苗木和基础设施无偿归农户所有,让群众利益得到充分保障。实施“租金+股金+薪金”扶贫利益联结机制,机动性、选择性较大,贫困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劳动能力自行选择利益分享方式,年富力强的可以做工人,甚至可以在合作社搭建的平台上自行创业;年龄偏大或体弱多病的可以选择只分享租金和股金。合作社还对贫困户实施动态管理,及时退出脱贫村民,最大限度保障贫困群众利益。
(三)产业项目需因“资源”制宜,做好各类资源整合。农业产业前期投入大、见效慢、风险大一直是制约社会资本进入和农业增效难题,太和镇党委统筹推进规划设计、资金整合、平台搭建、业主引进,不仅极大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条件,降低了业主前期投入资金压力和投入风险,而且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及抗风险能力,极大调动了社会资本和贫困群众积极性。同时,通过这种利益捆绑方式发展产业,吸引大量返乡人士回到家乡创业就业,为全镇下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储备了人才、项目和资金。扶贫产业项目带来了务工机会,很多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按时上下班,空闲时间打牌等不文明风气得到有效制止,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四)产业扶贫需因“市场”制宜,尊重市场发展规律。产业扶贫必须要遵行市场发展规律,靠市场主体研判市场趋势、瞄准市场发展方向、找准市场营销门路,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与晒经村毗邻的潼南区别口镇花坡村今年也发展了300亩花椒,为抢占市场先机,避免采摘时用工不足,晒经村选择了早熟的“九叶青”品种。业主周朝华不仅养殖成鳅,而且着重发展鳅苗繁育及技术培训,提供泥鳅塘标准化建设、养殖技术及销售等全程服务,有效地带动了贫困户共同致富增收。太和黄桃经过长期培育改良,形成清香脆甜、果味十足独特风味,具有很强市场竞争力,在广大消费者中口碑良好,大面积推广种植具有广阔市场空间。(根据合川区提供材料整理)
产业开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