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丰都县高家镇打造乡村旅游扶贫快车兴旅富农

日期:2017-10-31

  

        近年来,随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在妥善保护自然生态、原居环境和历史文化遗存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民族村寨、古村古镇,建设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高家镇方斗山村审时度势,正确引导和积极组织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不断规范对农民群众参与旅游服务的管理,大力实施旅游富民战略,特别是重点打造的10个特色旅游酒店、65个精品旅游接待户,1个露营基地、1个垂钓中心、1个乡村旅游接待中心项目等,成为方斗山村一大新兴旅游亮点。也为增加农民收入,振兴全村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高家镇方斗山村基本概况

  

        高家镇方斗山村处于丰都县、忠县和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交界处,是丰都的“东大门”。全村幅员面积30平方公里,全村耕地5500余亩,林地3万余亩;辖19个村民小组,975户3164人。该村交通便利,距高家镇22公里、丰都县城45公里、石柱县城24公里、忠县八斗台景区2公里;气候怡人,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气温16℃—21℃,是纳凉避暑的最适地区;生态良好,拥有广袤的森林和竹海,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是县城附近的“森林氧吧”。

  该村是市级贫困村,也是国家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该村现有贫困户121户471人,分别占总户数和总人数的12.5%、14.9%(其中因病致贫1户,占贫困户的0.83%;因残致贫1户,占贫困户的0.83%;缺资金致贫3户,占贫困户的2.48%;缺乏技术致贫75户,占贫困户的61.98%;缺劳力1户,占贫困户的0.83%;因学致贫15户,占贫困户的12.4%;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其他原因致贫25户,占贫困户的20.66%),低保户16户29人,五保户14户14人。2014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4265元。

  

         二、方斗山村乡村旅游扶贫开展情况

  近年来,该村大力推进精准扶贫,采取“精准识别、精准规划、精准帮扶、精准保障、精准管理”五大举措,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到户、产业发展到户、教育培训到户、扶贫搬迁到户、结对帮扶到户”等“五个到户”,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一是基础扶贫,硬化公路22.5公里,整修社道5.5公里,新建人饮池12000立方米,解决人畜饮水困难1451人;二是产业扶贫,新建庭院牧场5个、烤烟种植600亩、山羊养殖2400只、高山蔬菜2000亩;三是生态扶贫,实施生态扶贫搬迁,新培育乡村旅游接待户40户,引导贫困户利用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及服务业增收脱贫。

  

        方斗山乡村旅游度假区紧紧围绕“全县领先、全市示范、全国有名”的发展目标,按照“纳凉胜地、养生宝地”的发展定位,采取生态搬迁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构建方斗山村廖家坝乡村旅游核心区、原始森林部落体验区、牛文化参观区、花卉园林观光展示区的“一核三区”的发展格局,加快建成集休闲度假、康体养生、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区。

  

  方斗山村乡村旅游旅游产业的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要类型的“农家乐”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特别是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也快速兴起,风靡城乡,得到了市场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认同,成为方斗山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新亮点。

  

        目前,方斗山村共有大中型农家乐25家,乡村旅游接待户50户,其中以横梁避暑休闲山庄为主的星级农家乐共5家,中型农家乐20家。去年全村农家乐接待游客12万人次,接待收入300多万元,直接从业人员325人,直接带动就业850人。农家乐推动了方斗山村农村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方斗山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方斗山村开展乡村旅游经验做法

  

  (一)充分发挥协会作用,统一服务管理。以方斗山村乡村旅游协会的形式进行乡村旅游的管理,旅游协会人员进行分工,负责村旅游环境卫生、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解说员、旅游应急、旅游接待户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对住宿餐饮价格提出指导标准和要求,组织旅游接待户进行旅游服务、旅游技能学习、旅游礼仪等方面的培训和相关法律法规方面的学习。及时宣传贯彻执行上级的旅游政策和规章制度,按照旅游接待户建设标准对准备开展旅游接待的农户进行指导,实行统一登记,建档立卡,进行规范管理。

  

       (二)充分突出“农”字,彰显乡村味道。农家乐旅游是以农业、农村、农事作为其主要发展载体,其中重点在于突出一个农字。从方斗山乡村旅游发展情况来看,都比较注意这个问题,最大程度地保持和突出了农家乐旅游原汁原味的农家风味。农房改造从房屋的外部装饰体现巴渝建筑艺术,室内彰显风格,让游客亲身感受巴渝文化。根据季节变换借景发展特色餐饮,演绎了从土地生产到餐桌消费的全过程;不断丰富花果采摘、科普教育、农事体验、乡土风情等内涵,增添游客参与农事项目,真正让游客“来得了、留得住、玩得好”,形成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拉近城镇与农村的距离,在互动中实现双向多赢。

  

        (三)软件设施实行“四统一”,提高旅游品质。“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统一接待、统一分配”的管理模式。主要由协会、政府、村两委、管理机构分工协作进行。其中:乡村旅游协会主要进行旅游业务上的管理,制定行业管理标准,符合方斗山村实际的旅游宏观发展规划,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旅游执法监督检查等工作;镇党委政府按照旅游业务管理要求,加强属地管理,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积极引导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大力宣传辖区旅游资源,引导群众树立对外旅游新形象,展现旅游新风尚。具体协助村两委建立旅游运作机构——乡村旅游协会,完善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落实一名副镇长领导分管旅游工作;村委、村支部会具体组织实施村的管理、落实专人管理旅游的村领导一名,负责本辖区内涉及旅游的管理和指导、协调工作。

  

         四、乡村旅游发展所取得的成效

  

   一是筹集资金进一步完善提升旅游基础设施。乡村旅游协会组建后,通过县扶贫办、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办等县级部门融资筹集到大量的资金用于景区设施的完善和提升,为以方斗山隧洞口、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廖家坝集中安置居民点为核心景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让村民从农民逐步转变为旅游从业者。统一组织了旅游业务知识培训,聘请专业培训老师对全村村民进行旅游服务培训,转变了村民的观念,提高了村民的素质,使村民从过去单纯的农业生产者转变成了旅游经营者、旅游从业者。

  

  三是较好地规范了景区内经营行为。乡村旅游协会统一规范了房屋出租价格,有效地避免了低价竞争、恶性竞争。同时通过这种模式,把景区、协会和村民捆绑成了利益共同体,使村民自觉主动地从事景区管理和维护,自觉遵守经营规范,实现了协会和村民双赢的目的。

  

  四是有效地拓展了群众增收渠道。乡村旅游让他们固定资产变成了持续稳定的收入;村民生产的水果、蔬菜,不出村就通过协会营销平台及时溢价销售,增加了村民的收入;村民在本村的酒店、餐馆就业,就地就近打工挣钱,避免了“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我们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多种经营管理模式,鼓励农户自营、招商联营、农户联营、公司参与、协会管理,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市场规律的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走规范化、市场化、规模化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随着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游客量的不断增加,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致富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产业开发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