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做足产业扶贫大文章 巩固脱贫攻坚新成果

2015年,涪陵区如期兑现脱贫摘帽“军令状”,全区16354户贫困户51830人、63个贫困村顺利实现脱贫。2016年以来,全区紧紧围绕确保实现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全覆盖工作目标,牢牢把握扶贫产业这一提升贫困村“内生动力”、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积极探索创新机制模式,做足产业扶贫这篇文章,不断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
一、突出重点,聚焦“三大产业”助脱贫
一是发展优势主导产业。落实财政补贴政策,结合农村传统习俗,引导各村重点发展榨菜、土鸡、柑橘、蚕桑四大扶贫主导产业。2016年,全区榨菜面积70万亩,产量150万吨,贫困村种植榨菜10万亩,产量20万吨;蔬菜种植面积36万亩,贫困村蔬菜种植规模达到8万亩;优质瓜果种植面积20万亩,贫困村达到4万亩;出栏生猪82.09万头,禽兔767.72万只(其中增福土鸡260万只),山羊3.15万只,牛1.67万头,贫困村出栏生猪11万头,禽兔180万只(其中增福土鸡104万只),山羊0.53万只,牛0.27万头,建立了规范化的扶贫产业品牌“增福土鸡”重庆阿波罗原种育种场一个,二级扩繁场二个,年供商品种鸡苗总量达到了500万只,基地乡镇从6个扩大到18个,辐射带动了渝东南片区的土鸡养殖产业;蚕桑基地7万亩,产茧5.8万担,其中贫困村基地面积2万亩,产茧1.8万担;建立优质稻基地20万亩,其中贫困村种植3万亩。二是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充分利用贫困地区自然生态资源,结合武陵山片区高山避暑纳凉、坪上片区四季田园风光、黄草山片区休闲农业,重点打造“一带”、“一区”、“一胜地”三大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片。采取“财政投入+大景区开发”政府主导模式,以武陵山大裂谷创建“5A”级国家景区为引领,打造东部武陵山片区避暑休闲观光带;采取“工商资本+观光园”市场带动模式,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打造西南部坪上片区四季观光休闲区;采取“农家乐+体验摘采”农户自营模式,以贫困户房屋整治、改厨、改厕为契机,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打造北部黄草山片区近郊休闲胜地。目前,全区建成休闲观光采摘园18个2.5万亩、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21个、农家乐(乡村酒店)400余家,发展乡村旅游示范户600多户,有接待床位6000余张,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直接带动6000余人就业。相继培育出“大木花谷、坪上花溪、古今花海、巴山夜雨”等乡村旅游知名品牌16个,每年成功举办“涪陵榨菜嘉年华、龙眼节、桃花节、梨花节、采莲节”等特色农业节庆活动10余个。三是突出抓好特色效益农业经济带建设。在贫困深度相对较大的坪上地区和黄草山一带,依据自然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发展现状,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初见效、三年基本建成”的基本思想,加快推进以李渡、义和、蔺市、新妙、马武等5个乡镇街道为重点的特色效益农业经济带建设,规划各类建设项目66个、项目资金8815万元,已完成投资2057万元。通过引导贫困户发展杨梅、油茶、晚熟柑橘、笋竹、肉牛等特色产业,以及参与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增加务工收入等方式,带动当地贫困户增收。
二、不断创新,探索“三种模式”促脱贫
一是探索资产收益模式。根据《涪陵区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精神,全区从2016年起,坚持把市级区级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发展和围绕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纳入股权化改革试点,明确财政扶持资金超过50万元(含50万元)的农业项目,必须进行财政补助资金股权化改革。由过去农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单纯地支持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发展,变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以及与项目实施地有利益联接关系的贫困户共同持股,以此帮助贫困户获得相关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的股权和红利,增加投资性财产和财产性收入,构建稳定的增收渠道。2016年,全区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纳入股权化改革项目60个,项目资金6507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3104万元,贫困户持股753户、持股金额1230万元,每年户均增收816元。安排专项建设资金226万元,全力推进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国试点工作。精心编制完成《涪陵区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方案》,并报农业部同意备案,明确由涪陵黑八戒农业有限公司、竹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竹泰笋业股份合作社等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入股试点。积极探索“保底收入+分红收入”的利益分配机制,引导农户以林权入股发展竹笋产业、以承包耕地经营权入股发展涪陵黑猪产业。2016年11月,竹泰笋业股份合作社率先实现分红,123户入股农户获得分红16万元,户均增收1300多元。涪陵作为全国7个试点之一的“农村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区县,改革试点成效明显,农业部将涪陵区作为典型并开展专题活动供其他6个试点区县市交流学习。二是探索金融扶贫模式。在有效做好全区52个脱贫村互助会、149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管理使用的基础上,筹集风险补偿金2000万元,主推扶贫小额信贷。坚持户贷自用、户贷他用“双轮驱动”方式,一方面为有贷款意愿、有发展需求的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财政全额贴息、最长期限3年、最高限额5万元的信贷支持,帮助他们发展生产、增加收入;另一方面鼓励和引导贫困户将贷款资金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并采取入股分红、务工就业、订单收购、技术指导等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参与产业发展。目前,盛茗公司、洪丽公司等多家市级龙头企业正在办理完善相关手续,预计今年年底发放扶贫小额信贷1亿元以上,可带动2000多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500元以上。三是探索电商扶贫模式。随着我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乡村旅游蓬勃兴起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普及应用,为电子商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和现实基础,电商扶贫新模式“网上村庄”应运而生。运用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开展“电子商务+”活动,将农村特色民俗文化、农事体验摘采、优质农产品展销等,“线上+线下”“产加销”深度融合,拉近了贫困地区与消费市场的距离,架起了顾客和贫困户之间的桥梁。目前,全区组建成立了重庆市涪陵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着力打造涪陵电子商务产业园和农村电子商务体系,现已助推涪陵区内300余种土特产品,实现网上销售450万元;已举办电子商务培训班12期,累计培训农村电商从业人员506名;实现了“村村通”快递物流;已着手开展“一村一景一品”建设,在现有地理标志商标中分步实施培育,主要推广农特产品和乡村旅游。大力开展“网上村庄”建设,已有27个脱贫村建立“网上村庄”,根据其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及服务人数给予3-13万元不等的财政扶贫资金补助,“电子商务+”销售模式逐渐成形并呈现不断上升趋势,极大拓宽了贫困户脱贫增收渠道。如重庆市土乡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6年开始涉足“网上村庄”,通过“电子商务+”先后组织乡村旅游活动10场,吸引了重庆主城区1000余名游客走进我区龙潭镇体验乡村生活,参加插秧、摸鱼、抓鸡、挖土豆、掰包谷、摘草莓、杀年猪等农事体验活动,贫困户自产的老鸭子、土鸡(蛋)、红薯粉、木耳等深受广大游客喜爱,带动农家乐餐饮住宿收入近15万元。
三、巩固成果,完善“三项机制”稳脱贫
一是完善结对帮扶长效机制。严格执行“五个一、六到位”帮扶工作责任制 (即区级领导包一个乡镇、区级各扶贫集团联系一个乡镇、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入驻一个贫困村、机关事业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政策宣传、政策落实、产业发展、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农户增收到位),帮扶干部、扶贫集团一定三年不变,做到真帮实扶,不脱贫不脱钩。二是完善精准识别长效机制。按照“四进七不进、一出三不出”标准和“八步四公示”程序,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每年对档外对象进行一次全面清理识别,对符合贫困户条件的及时纳入帮扶对象予以帮扶,在每年年末全市贫困户动态调整时,录入建卡贫困户信息系统。同时,坚持对2015年以来已经脱贫的6047户易返贫户集中帮,对2016年新增和返贫的1015户贫困户重点帮,并逐户制定针对性帮扶措施,实施精准扶贫。三是完善产业发展长效机制。先后出台《重庆市涪陵区“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关于支持贫困乡村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脱贫成果巩固工作的通知》、《关于建立产业精准扶贫长效机制的实施方案》,通过整合财政专项扶贫、行业部门扶贫、社会资源扶贫,每年统筹整合到户扶贫产业补助资金2000万元以上。按照一般脱贫户每户每年补助400元、易返贫户每户每年补助1000元、返贫户和新增贫困户每户每年补助2000元的标准,支持贫困户自主选择发展种植业或养殖业,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今年已经下达到户扶贫产业项目资金计划12337户880.64万元,其中补助种植早榨菜7440户16483亩,蔬菜1938户1970亩,水果等1271户2539亩;养殖土鸡5798户14.2万只,鸭鹅2214户4.2万只,猪羊等4888户9916头(只)。
产业开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