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彭水县鞍子镇打造乡村旅游 产业扶贫新模式

日期:2017-10-17

  彭水自治县鞍子镇新式村位于鞍子镇西北部,便民服务中心距离镇政府6公里,东临梅子镇甘泉村,北接诸佛乡红门村,西面与鹿角镇水麻村接壤,南面和本镇大林村相连,全村面积1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787亩(田1045亩、土6742亩),林业18555亩。辖9个村民小组463户、2076人。2014年底全村实有建卡贫困户71户、275人,贫困发生率为12.68%。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劳务、乡村旅游和传统种养殖业,其中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薯类,经济作物主要有烤烟、辣椒。村内有重庆市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家族式苗寨。

  一、新式村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现状

  近几年新式村可喜的发展变化主要得益于“罗家坨苗寨”的开发建设,而依托“罗家坨苗寨”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更是新式村脱贫攻坚工作的主要抓手。曾经的新式村交通闭塞、相对落后,是真正的贫困村,但也因为长期的闭塞,使村内的“罗家坨苗寨”得以较好保存、传统的生产生活习俗得以延续,曾经的劣势正转化为发展苗族民俗文化旅游的后发优势。

  “罗家坨苗寨”地处鞍子镇与梅子镇、诸佛乡接合部的新式村四组,海拔750米,距政府所在地6公里,面积约8平方公里。寨内共有农户50多户、300余人,有瓦木结构房屋243间,曾经因户主全部姓罗而得名“罗家坨苗寨”。据传,“罗家坨苗寨”的罗氏家族起祖于江西临江府石马桥高坎子,先祖罗道蒙避难进川,多处试居后最终选择了现在的罗家坨,并在此生下4个儿子,即第二代的罗国孝、罗国林等,他们除一人分支龚滩居住外,其余世代居住于此,至今共延续17代,现存6代300多人,世代以传统的种养业为生。寨内罗氏家人较好保留了苗家人特有的生产生活习俗,住的是青瓦木质的四合院吊脚楼,生产生活中仍大量使用火铺、鼎罐、三脚、铁锅、石碓、石磨、石滤和耕牛、糙杷、犁头、拢锄、背桶、背篼、高夹等传统工具。鼎罐饭、糯糍粑、石磨豆腐、腊肉等苗家传统美食依然广受欢迎,生活中习惯用歌舞表达情感。具有显著的苗俗特色,游客可以在“罗家坨苗寨”欣赏到最动情的苗家歌舞、感受到最浓郁的苗家习俗、品尝到最地道的苗家美食、居住到最生态的苗家吊脚楼、体验到世外桃源般的农耕文化。从发展旅游的角度评价,“罗家坨苗寨”在苗俗文化方面具有极高的资源禀赋,它的特点高度契合现代人休闲旅游消费的主流需求,比较优势明显,开发建设价值大。由此,作为国贫县贫困村的新式村,将“罗家坨苗寨”潜在的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带动全村、甚至鞍子全镇群众脱贫致富,理所当然成为必然而科学的选择。

  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带动乡村旅游及特色农业发展

  2009年,经深入调研对比,彭水县委县政府做出了对“罗家坨苗寨”实施全面“保护性”开发建设的决策,同年即争取到国家民委、财政部将“罗家坨苗寨”纳入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项目予以建设,由此拉开了以“罗家坨苗寨”开发建设带动乡村旅游及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摆脱贫困、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序幕,县级各部门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统筹下,大力支持新式村特别是“罗家坨苗寨”的建设。

  一是整合资金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建成了镇政府到“罗家坨苗寨”近6公里的乡村旅游公路,对寨内所有房屋进行修旧如旧、改厨改厕,连户路、环山路和农户院坝全部铺设青石板,新建了苗寨大门、文化墙、人饮工程和具有旅游接待功能的新式村便民服务中心,复建罗氏祠堂,新挖建荷花池,为农家乐经营户配套接待设施等。截至目前,县民宗委、农委、财政局、水务局、交委、城乡建委、扶贫办等已累计整合资金近2000万元用于“罗家坨苗寨”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又在进行新一轮的提档升级建设。除“罗家坨苗寨”外,全村另外新建了2条共7.47公里村通畅公路,维修和新建15.15公里村组通达路,新建人行便道24公里,新建8个惠及3个组的人饮工程,有效解决了制约新式村发展乡村旅游的道路、饮水等配套问题。

  二是围绕提升苗寨知名度开展宣传营销。在县委的统筹下,县级各有关部门通过邀请主流媒体来镇采访、走出去主动营销等各种方式,大力对外宣传推广“鞍子苗寨”和“罗家坨苗寨”。同时,结合全县“一节一赛”,每年在鞍子举办分项活动,目前已成功举办包括“首届娇阿依赛歌会”、“2014·情定鞍子·金秋苗寨浪漫游”、“2015·爱在彭水·放歌鞍子欢乐游”、“2016·爱在彭水·放歌鞍子欢乐游”等多次精彩纷呈的乡村旅游活动,吸引众多县内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

  三是深入挖掘包装传承苗俗文化。组织专人挖掘收集整理本地传统习俗和文化,着手将苗家美食、传统运动项目和苗家民歌编制成册,并以适当的方式给予重现和传统,为鞍子苗俗文化旅游的深度发展打好基础。

  四是扶持引导农家乐规范发展。不仅在完善内外配套设施上给予农家乐经营户大力扶持,还积极借用和自己搭建各种平台,组织经营户外出参观学习,适应发展转变观念和经营习惯,引导其围绕突出苗俗特色规范发展,如在饮食方面,就突出引导经营户将腊猪蹄、鼎罐饭、现打糍粑、南瓜鱼、斑鸠豆腐、葫芦条、莽海椒、阴米子等苗家传统美食做精做地道,凸显特色。

  五是结合旅游大力培育特色农业发展。鞍子全域山清水秀,生态环境好,经济上长期以农业为主,农产品品种较多、品质优良。但本地农产品的商品化率高,以自产自用为主。随着国人对舌尖安全的越来越重视,单个农户自产的绿色生态农产品备受追捧,但由于收售渠道的限制,鞍子本地农业的发展一直没有大的突破。随着旅游产业的起步和发展,给鞍子传统农业带来巨大机遇,在县委县政府和县级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鞍子镇培育了以经营本地特色农产品为核心业务的“苗香优质农产品股份合作社”。该合作社连续四年被评为全市“模范合作社”,2009年被国家科协、财政部联合评为“惠农兴村先进单位”,2012年被农业农村部和全国供销总社评定为首批“国家级示范社”。旗下的“苗妹香香”品牌成功申报为重庆市著名商标,“小米花生”获国家地理商标,其系列产品畅销县内外。对当地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极为明显。

  三、新式村旅游扶贫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以“罗家坨苗寨”为核心的鞍子旅游产业逐渐起步,带动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2010年,“罗家坨苗寨”所在的新式村被评为“全市民族团结进步试点示范村”;2013年,“罗家坨苗寨”被长江师范学院明确为田野调查基地;2014年,“罗家坨苗寨”被国家民宗委正式命名为“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4年,以鞍子民歌为主要代表的彭水“苗族民歌”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鞍子成为其核心传承地;2014年,鞍子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被农业农村部命名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015年,新式村被国务院扶贫办列为“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期间,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乡土》栏目,重庆电视台《走四方》和《同耕中国梦》栏目,凤凰卫视《地理中国》栏目,华龙网在线访谈等多次来镇采访报道,重庆电视台来此拍摄了《鞍子苗寨》、《大美渝东南走进鞍子苗寨》专题片,电影《寻找女神娇阿依》在此取景,渝中区摄影家协会、大渡口摄影家协会和彭水职教中心等将鞍子苗寨作为采风基地。时至今日,曾经养在深闺人未知的“鞍子苗寨”“罗家坨苗寨”已广为人知,具有较高知名度,“罗家坨苗寨”被网友誉为“重庆最美苗寨”。在重庆范围内已经渐形成一种观点,在全市范围内讲苗俗文化旅游首推彭水自治县(全市唯一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而彭水的苗俗文化旅游首看“鞍子苗寨”中的“罗家坨苗寨”。

  近年来,新式村立足鞍子镇“生态产业发展区定位”,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试点村”为契机,在基础设施建设、民俗文化挖掘传承、服务体系建设及旅游宣传四个方面下狠功夫,全力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粗略统计,去年全村共接待游客约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1000万元;今年上半年接待游客约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500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