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开州区紫水乡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扶贫

日期:2017-09-08

  开州区紫水乡位于开州区东里片区,距离城区55公里,地处偏远山区,道路崎岖,属开州区饮用水源保护区、限制发展区。千百年来,紫水乡农业多为传统农耕方式,发展滞后,全乡现有建卡贫困户845户3205人,群众脱贫致富愿望十分强烈。

  汇聚民智民意找准发展方向

  为破解发展难题,夯实群众脱贫基础,紫水乡党委政府认真分析本乡资源禀赋,广泛征求干部群众意见,通过集思广益和深入调研,针对该乡水质好,制作的豆制品别有风味,市场接受度高,本地黄豆市场需求大,效益好,群众种植技术熟,接受度高等特点,挖掘优选出打造黄豆种植——豆制品加工销售产业链作为该乡破解发展难题的突破口。

  多方参与规模发展打造产业链

  发展方向定了,如何调动群众积极性,保证群众利益,就成了事业成败的关键。如果只靠贫困户分散种植,自行销售发展,那么产业将无法壮大,更难以形成产业链。只有现代生产、加工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才能迅速壮大,占有市场。为此,在干部的引导下,“公司+专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深入人心。发展之初,先引入紫水豆制品有限公司负责黄豆保底收购、豆制品深加工和品牌打造,确保销路畅通;再通过群众双向选择,找到管理规范组织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牵头黄豆规模种植的组织、代销,保证豆制品加工原料来源稳定,保证贫困户利益最大化;由村支两委负责协调农户入股到专业合作社,并由专业合作社配股一部分给村集体用于公益事业;由入社农户负责提供土地折价入股,参与种植务工,或者在合作社指导下自主种植,统一代销,确保农户能够从产业发展中得到多重保障和实际利益,能够坚持长期种植黄豆。

  精准扶贫融合产业发展带动脱贫增收

  产业发展有了方向,如何用产业带动自身条件差,发展能力弱的贫困户发展成为首要问题。该乡在上级扶贫办的指导下,申报资产效益项目50万用于黄豆产业,走精准扶贫和黄豆产业融合发展之路。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和贫困户大会双向选择,确定了以开州袁氏专业合作社为合作方,按照“专业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以49:10:41的比例方式分配股份,贫困户保底分红,脱贫转股。按照“轻度、中度、重度”三类贫困程度,为金龙村34户贫困户不均等“免费配股”20.5万元,每年10月底按照不低于6%“保底分红”;村集体享受5万元的配股分红,作为村集体资金,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开支,解决“空壳村”难题;专业合作社享受24.5万的股金,通过土地折价入股、返聘务工、黄豆代销和保底分红等方式确保贫困户和村集体稳定增收。双方议定合作期限为5年,到期后由贫困户和专业合作社再次进行双向选择。双方不再合作时,合作社清算资金,确保最低51%的集体资金共计25.5万元退还给村集体,由村集体用于扶贫产业发展。

  效果明显带动周边赢得群众称赞

  通过试点,开州袁氏专业合作社在金龙村已流转土地800余亩,在金龙村建立了的千亩高山生态黄豆种植基地,带动了上千名群众入社。通过专业合作社与重庆紫水豆制品有限公司达成了黄豆保底收购协议,代销周边贫困户产品,为紫水豆干品牌发展和农户稳定增收良性互益建立了纽带。得益于稳定的高品质原料基地建成,紫水豆制品有限公司迎来了高速发展时期,紫水豆干已在开州区和临近区县建立了6个品牌专营直销店,销售额从原来的小打小闹发展到年营业额300万元,走上了品牌发展之路。同时,通过试点带动,紫水乡天元村、龙溪村也分别成立了规模在千亩以上的黄豆种植专业合作社,用黄豆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今年全乡黄豆种植已达6000亩以上,预计贫困户户均增收7000元以上。紫水因水而名,因豆而成,经过近年来的发展,豆制品产业已经成为农户稳定增收渠道,得到了群众广泛认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