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武隆乡村旅游让贫困村变强贫困户变富

日期:2020-06-15

武隆区坚持“旅游扶贫”为牵引,“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医疗扶贫、法治扶贫、消费扶贫”等精准扶贫模式共同推进”,获得“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2019年武隆区接待游客3600万人次,综合收入170亿元,近10万群众靠旅游带动增收,其中:仅乡村旅游就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综合收入20亿元,近3万建卡贫困人口靠旅游带动发展摆脱了贫困;近1万名涉旅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旅游带动让很多曾经的深山老林变成了乡亲们的金山银山。全区未脱贫人口从2014年建卡立档时的1590955449人减少到2019年底的39102人,贫困发生率从14.8%下降到0.03%,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从2215元增长到10027元,增长近5倍。

火炉镇保峰村“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禀赋,开发纳溪沟乡村旅游,成立专业合作社,200余户(40户贫困户)用土地、山林、房屋、现金等入股,每年实现稳定增收。贫困户(五保户)田云,家庭人口2人,每年土地流转收入2000元、房屋租金15000元、夫妻2人从事保洁收入5000元、临时务工收入5000元,该户每年稳定收入27000元以上,年人均纯收入13500元以上。

后坪乡文凤村“股份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由区喀斯特惠隆乡村旅游有限公司、村集体、社集体与天池苗寨内44户农户共同发起成立重庆市武隆区苗情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合股联营形成“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固定分红+收益分红”方式共同打造精品民宿,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了农民收入渠道,2019年入股农户已分红51万元。截至目前,90%以上的农户均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其中25户农户开办了特色民宿和农家乐,床位数达537张。2019年游客接待近3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30多万元。其中:罗元发、罗开发等13户建卡贫困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人均收入从脱贫前的6459元增长至10343元。

芙蓉街道堰塘村“基地+加工+农旅融合”发展模式。结合“三变”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体制改革。通过采用务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股权量化入股等方式,以村企业(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精品林果、荷虾水产养殖等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采用“三变”+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贫困户)、“三变”+经营主体+农户(贫困户)等模式,实现集体、农户、经营主体共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目前已形成莲蓬、荷叶、梨膏糖加工,通过大巷口电商平台销售,年销售额200万元。整合产业优势资源,引导特色产业、休闲观光、陶艺体验、户外运动、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目前共有乡村旅游接待点20户,预计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陈建斌等贫困户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人均收入从脱贫前的不到3000元增长至7000元左右。

黄莺乡复兴村“村集体经济+公司”发展模式。围绕扶贫开发与示范基地建设,依托东西扶贫协作平台,以“田园综合体”为载体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示范基地。同时,以“三变”改革试点为契机,引导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村集体经济,成立农业企业,鼓励村民以现金、田土入股,赋予贫困户和特殊困难群体股权权益,实行收益保底。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从农户手中流转统一经营管理,通过在种植基地、大米加工厂务工,进一步解决了贫困户就业增收问题。实现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扶贫效益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模式。截至目前,该村100%的贫困户均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其中10余户农户开办了农家乐、特色小吃店等,可同时接待游客用餐500人。2020年以来游客接待近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60万元。该村邹明、王永福等98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种植、养殖和乡村旅游,人均收入从脱贫前的不到3000元增长至8000元,实现了增收致富脱贫的目标。

武隆区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如复兴村、青杠村、堰塘村、艳山红村等,在乡村规划、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改善、政策支持等方面开展了有机衔接。既注重脱贫有保障,又长远考虑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实施,如今以上几个村既是脱贫攻坚成效展示村,又可成为乡村振兴示范村,更是乡村旅游的“网红村”。今年“五一”小长假,以上几个村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近1600万元,带动300余户贫困户增收。

背景资料

1.江后脱贫攻坚示范带:江口镇(G65高速黄草下道)火炉镇(龙溪古渡)沧沟乡后坪乡脱贫攻坚示范带。

2.2019年接待游客3600万人次: 景区接待516.48*2.5次消费=1291.2万人次,度假游客11.56万人*70=809.2万人次,乡村游客1000万人次,其他游客499.6万人次(商务、健康医疗、探亲访友等)。

3. 2014以来贫困有关数据

2014年底识别贫困人口1590955449人,贫困发生率为14.8%,识别市级贫困村75个,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215元。
    2015年,完成减贫人口841829524人,48个市级贫困村脱贫销号;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6335元。
    2016年,完成减贫人口571520414人,27个市级贫困村脱贫销号;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6842元。
    2017年,完成减贫人口10132996人,11月,顺利退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7663元。
    2018年,完成减贫人口6602049人,全区未脱贫人口减少到979291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0.78%,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8991元。
    2019年,完成减贫人口9252765人,未脱贫人口减少到39102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3%,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到10027元。目前,全区有242725人存在脱贫返贫风险(脱贫监测户),有3661232人存在新生贫困风险(边缘户)。
    2016年,统筹整合扶贫项目资金17.34亿元,完成扶贫项目1762个;2017年,统筹整合扶贫项目资金28.3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342个;2018年,统筹整合扶贫项目资金11.2亿元,实施扶贫项目1296个。后坪乡深度脱贫攻坚规划投资11.11亿元,实施重点项目96个。2019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99亿元,统筹财政涉农资金4.8亿元。2020年,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4.9亿元。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