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小茶叶大产业 促脱贫奔小康 ——开州区大进镇产业扶贫案例

日期:2020-10-15

小茶叶大产业 促脱贫奔小康

——开州区大进镇产业扶贫案例


【摘要】开州区大进镇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近年来,该镇把茶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通过连片开发、规模种植、标准生产打造全市单体规模最大的山地生态有机茶园,促进茶产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推动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结成联建、联股、联利共同体,推动茶产业成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支撑。截至目前,该镇建成茶叶基地1万亩,投产达能后可年产鲜叶500吨、产值8700万元,带动1754户、6778人稳定脱贫。



一、基本情况

开州区大进镇,地处开州东北部,幅员面积251平方公里,辖2个社区、17个村、113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15658户、45920人,其中农业人口28015人,占总人口一半以上,是全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有市级贫困村7个,建卡贫困户1792户、6863人。近年来,大进镇围绕“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这条主线,聚焦深度贫困之困,把茶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走出了一条茶旅融合的新路子,实现1754户、6778人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8.7%降至1%以下,茶叶真正成为了稳定脱贫、持续增收的“金叶”,为攻克深度贫困堡垒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主要做法

(一)“标准化”建园提质量一是支部引领产业。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固本强基,实施支部提升、头雁培育、党员先锋“三大行动”,全面夯实村级党组织建设,筑牢脱贫攻坚一线战斗堡垒。市委组织部扶贫集团成员单位19个支部、开州区19个部门党支部分别与大进镇19个村(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共抓支部建设、共商发展之策、共帮困难群众。回引1

企业负责人回村担任支部书记、16名大中专毕业生到村任职,储备村级后备干部55名,有效破解“人难选、无人选”问题。实施“扶贫先锋”工程和“三育两带”活动,从项目、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扶持贫困党员创办领办致富项目45个,培养党员致富带头人42名。二是科技提升品质。加强与西南大学、市农科院、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引进福鼎、大白、福选9号等优良品种,推行无公害、绿色和有机生产方式,外聘1名资深茶叶专家、1名区内茶叶专家常驻基地,面对面、手把手开展茶叶绿色生产、病虫防控、肥水管理等技术指导,提升茶园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水平。三是“三变”激活资源。牵住农村“三变”改革“牛鼻子”,整合扶贫、农业、交通、水利等部门项目17个,撬动财政、金融、社会资金近1.5亿元,开展土地整治、灌溉系统等建设,促进茶叶基地连片开发、规模种植、标准生产,促进1万亩土地资源变资产、1500万元财政扶持资金变股金、1500(贫困户189户)户农民变股东。四是合力壮大基地。市、区、镇、村四级合力攻坚,在全面摸清辖区地理条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情况基础上,出台《开州区大进镇产业扶贫提升行动专项规划》《大进镇有机茶叶基地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等多个指导性文件,科学规划引领茶产业发展,建成茶叶基地1万亩,成为全市单体规模最大的山地生态有机茶园,投产达能后可年产鲜叶500吨,产值8700万元,将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5000元左右。

(二)“合作化”模式联农户。组建集农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模式,与村集体、贫困农户结成联建、联股、联利共同体。在利益分配上:首先考虑深度贫困户。村集体将财政扶持资金优先配股给深度贫困户,每年按照一定比例分红,每户保底分红1000元。其次照顾一般贫困户。一是村集体经济组织获取收益后,按照约定,将可分配收益的10%作为贫困户的分红资金。二是动员所有贫困户加入集农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可凭合作社成员身份取得股份权利,按股分红。最后覆盖所有农户。茶旅融合、资产租赁、生产服务等集体收益部分,按集体经济组织章程规定对所有成员进行分配,带动全体村民增收。

(三)“融合化”发展拓功能一是以茶叶园为“心”,完善旅游设施。整合资金6000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升级改造,扩宽硬化道路15公里,新建生态停车场7个、健身景观步道5000余米、观景平台5个,配套休闲设施9套,移栽玉兰花、桂花、三角梅等景观树1300余株,建成“千年巴渠·嘉木溢香”标志建筑、刘家寨子休闲广场,实现“茶山变景山,茶园成公园”。二是以茶文化为“骨”,文旅融合发展。以生态茶园为基础,推出供游客亲身体验采茶、制茶、品茶、茶艺等茶道研学游、科普亲子游、夏季避暑游、秋季养生游等特色乡村旅游项目。围绕茶叶主题,挖掘大进镇悠久种茶历史,将茶文化、生态茶园和自然观光结合起来,打造寻茶问道的精品乡村旅游路线,重温古代大进镇“盐茶古道”,吸引2.5万游客前来体验魅力巴山茶文化。三是以茶农为“主”,升级旅游服务。筹集资金1000万元,对旅游规划区内的农村超市和临街餐馆等进行升级美化,将闲置村校进行修缮改造,打造具有巴渠特色的农家院落和游客接待点,培养本地茶农在闲暇时通过旅游服务增收。引导农户围绕茶园发展以农家垂钓、休闲观光、耕作体验为主题的特色农家乐和民宿,带动农民在家门口创业就业,成为“茶老板”“店小二”,参与旅游业发展。

(四)“平台化”销售接市场。一是搭建直销平台。加强与大型超市、茶业经销商合作,实行“订单生产”,目前已与本地德轩居茶业有限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与农垦集团等4家外地企业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并利用市级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等平台,积极推广销售茶叶。二是搭建节会平台。成功举办“秋茶采摘节”“巴味渝珍”杯重庆市第三届斗茶大赛(决赛)暨大进镇万亩生态茶园采摘开园活动,斗茶大赛期间,各产茶区县推荐112家企业、178个茶叶产品参赛,评选出“一绿一红一沱”五星冠军茶品3款、金奖产品7款、全市深度贫困乡镇优秀茶叶生产企业5家、优秀融合发展企业5家,赛出了重庆茶叶的风采、品质、实力,斗出了“渝字号”茶叶好品牌,提升了开州茶叶美誉度。三是搭建电商平台。成立巴渠郡农业投资公司,建立益农信息社、扶贫驿站6个,在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争取市农业农村委信息中心支持,开通启动重庆茶叶及深度贫困地区茶产品线上交易平台,入驻龙头企业58家、产品168款,同时将平台接入“开州农业”“渝农汇”等公众号,销售网络持续拓展,目前大进镇成功注册“巴渠云雾”和“巴渠春”两个茶叶品牌,下一步将重点打造“33℃秦巴山茶”区域公共品牌。

三、体会启示

(一)党的领导是“保障”。“干部带头干,啥事都好办”。大进镇在短时间内发生翻天覆地变化,创造了“大进速度”,根本在党的坚强领导,在村里有扶贫牵头领导、有驻村工作队,在镇里有市委组织部扶贫集团驻镇工作队、区脱贫攻坚办等强大的工作力量,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战斗力,动员了一切可动员的力量,是我们党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生动实践。

(二)政策扶持是“动力”。产业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量投入。该区各级党委政府聚焦扶贫产业,统一项目库、政策包、资金池,高效使用各级扶贫政策项目、专项资金,优化财政支持环节、强化扶贫项目监管、简化项目审批程序等,释放“放管服”改革动力,最大限度覆盖所有贫困户,有力保证扶贫产业快速落地。

(三)三产融合是“根本”。发展富民乡村产业要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重点发展二三产业。该区“借力聚力”“借势造势”,进一步打破部门“各自为战”局面,加强部门联动协作,形成攻坚合力,做足“茶旅融合”文章,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

(四)平台搭建是“桥梁”。扶贫产品“如何卖、如何卖出好价钱”,关键在品牌和营销。该区打好“三峡”“生态”“绿色”牌,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提高茶叶品质、丰富茶叶品种、做强茶叶品牌,积极培育或引进电商等平台,举办或组织参加斗茶大赛、展销会等活动,抓好产品推介和产销衔接,多渠道拓展销售市场,切实提高了茶产品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

— 5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