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路 从玫瑰香橙出发 ——万州玫瑰香橙产业扶贫案例

致富路 从玫瑰香橙出发
——万州玫瑰香橙产业扶贫案例
【摘要】万州区把玫瑰香橙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扶贫的“双引擎”,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市场主力、群众主体作用,探索集大产业、小单元、多业主、单品类、集约化、品牌营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大力推广“企业+协会+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企业+种植大户”“协会+专家+业主+农民”以及“集体持股、量化到户、固定分红、原值赎回、农民收益”等利益联结模式,有力推动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目前,已集中连片发展玫瑰香橙14万亩,实现产量9万吨,产值6亿元,2424户贫困户通过玫瑰香橙产业脱贫。
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版图面积3457平方公里,总人口168万,是最大的三峡移民区。近年来,该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的重要任务和根本之策,充分借助政府、市场、贫困户多方力量,突出玫瑰香橙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多措并举,使全区贫困户持续增收。截至2020年5月底,全区2424户贫困户通过玫瑰香橙产业脱贫。
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选准玫瑰香橙产业扶贫路子
自2015年以来,该区把玫瑰香橙作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扶贫的“双引擎”持续推进,围绕建设全区“双百亿”产业发展目标任务,大力实施玫瑰香橙产业脱贫工程。编制《市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规划》《万州国家农业公园2017年—2022年玫瑰香橙产业化规划》。同时,出台玫瑰香橙农业产业化补助政策,以公开性和普惠性的“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等方式进行扶持。另外,在用地保障、税费优惠、科技扶持、人才支撑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措施,为玫瑰香橙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发挥市场主力作用,延长玫瑰香橙产业扶贫链条
以大产业、小单元、多业主、单品类、集约化、品牌营销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持续推进玫瑰香橙产业发展。一是坚持产业集群,全区海拔500以下地区全部布局玫瑰香橙种植,在万忠路沿线、长江两岸集中连片发展14万亩,已实现产量9万吨,产值6亿元。二是坚持规模适度,果园控制规模300—500亩,家庭农场50亩左右。三是坚持集约发展,2017年成立了重庆市万州玫瑰香橙协会,会员包含玫瑰香橙主产区分管领导、企业业主和种植大户,以协会的形式将万州玫瑰香橙产业大户联合起来,执行“五统、一分、一共享”功能,并带动242户贫困户发展玫瑰香橙。四是坚持品牌营销,从2009年开始,万州区每年连续举办“万州玫瑰香橙节”“春季采摘节”等活动,2018年举办了首届万州玫瑰香橙品牌推介会暨高峰论坛,并连续两年举办三峡柑橘国际交易会,在搭建销售平台的同时,不断提升玫瑰香橙品牌价值。目前,成功打造了“甘宁红”“四月红”等知名玫瑰香橙品牌,成功申报“万州玫瑰香橙地理证明商标”。截至2019年底,全区涉玫瑰香橙市场主体达到300多家,玫瑰香橙全产业链增加值6亿元,从业人员12万人。
三、发挥利益联结拉动作用,创新玫瑰香橙产业扶贫模式
一是创新生产模式,提升玫瑰香橙产业发展活力。大力推广“企业+协会+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企业+种植大户”“协会+专家+业主+农民”模式。通过协会领头种、专家指导种、企业带动种、能人回乡示范种、贫困户以劳动投入参与种等形式带动全区玫瑰香橙生态种植、订单种植、保护价格收购等发展模式,保障种植户(贫困户)收益。
二是创新资产收益模式,拓宽利益联结渠道。探索出了“集体持股、量化到户、固定分红、原值赎回、农民收益”的利益联结模式,将财政安排的农业产业发展资金和围绕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50%,用于股权化改革,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持股比例不低于10%,并按照持股金额每年5%—10%的标准实行固定分红。目前,玫瑰香橙产业项目7个,股改资金总量3125万元,涉及各类经营主体31家、村集体经济组织26个,已分红集体经济组织375万元。
四、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脱贫攻坚以来,始终把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作为玫瑰香橙产业扶贫的力量源泉,坚持因地、因户、因人制宜,坚持扶贫扶志扶智并举,从根本上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如,新乡镇万顺村是贫困村,交通落后,产业不活。2011—2012年该村实施了长江森林工程项目,发展了1800亩玫瑰香橙,每家每户经营着自家一亩三分地,因管理粗放、技术落后等原因,产业迟迟未见效益。自2015年脱贫攻坚以来,利好政策频出,“三师下乡”行动、师带徒“传帮带”机制精准助力脱贫攻坚,畅通了“技术”入户最后一公里。万顺村村干部江青龙借助政策优势,决心盘活全村1800亩玫瑰香橙产业,主动流转了100余亩土地,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专家组下乡指导技术的机会,与高级农艺师汪小伟建立师徒关系,“一对一”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疑难杂症,短短2年时间,江青龙流转的100亩土地由原来亩产500斤—1000斤提升至4000斤,当地农民产量也实现翻番,群众都乐开了花。又如,新乡镇治华村贫困户向立凯,多年来老向和儿子都患有股骨头坏死,妻子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全家仅靠儿媳在外打工维持生计,生活一度陷入困境。在了解向立凯情况后,区植保与果树站帮扶责任人介绍其到甘宁一家玫瑰香橙果园当起了管护员,不定期参加农民玫瑰香橙种植技术培训,手把手教学玫瑰香橙施肥、花期管理、整形修枝、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技术。如今,老向也变成一名懂柑橘种植技术的“土专家”,工资从当时的1000多元变成了现在的每月2000多元,不仅还清之前所欠外债4万元,还在镇上买了新房。日子逐渐好转的老向从之前的邋遢形象变得衣衫整洁、精神抖擞,妻子的哮喘也逐渐好转,儿子儿媳也不用担心家里情况,能专心在外务工了。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