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种了一株“摇钱树” ——奉节县油橄榄产业扶贫案例

——奉节县油橄榄产业扶贫案例
【摘要】橄榄油被誉为“液体黄金”“植物油皇后”。近年来,奉节县围绕油橄榄产业强投入、定政策、创品牌、建机制,特别是出台基地建设、种苗补助、鲜果收购等三大政策体系,探索政策性扶贫资金、土地权益、惠农政策作价入股等三大模式,推动油橄榄产业高质量发展,并持续彰显带贫益贫效益。截至2019年底,全县油橄榄种植基地总规模达13.2万亩,鲜果产量1000吨,覆盖20个乡镇、93个村(其中45个贫困村),带动贫困户3600余户、9000余人脱贫增收。
一、背景与概况
油橄榄原产地中海沿岸地区,已有几千年种植历史。油橄榄鲜果通过物理冷压榨工艺提取的天然果油汁,是世界上唯一以自然状态的形式供人类食用的木本植物油。油橄榄树种自生的适生地域性非常狭窄,是一种稀缺的市场资源。奉节在种植气候因素中除年日照略低外,其它因素都处于优越的地位,产量可达到地中海地区的高产水平。70年代初期,奉节县在当时的奉节县苗圃(原新民镇)进行了引种试验。1976年后,开始在新民、甲高、安坪、朱衣、草堂等地进行推广栽植。至80年代,全县发展到1万多亩。2016年后,奉节县把油橄榄作为产业扶贫重要支撑,推动油橄榄实现新一轮加快发展。
二、举措与成效
奉节县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重要抓手,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5亿元发展油橄榄产业。2019年底,全县油橄榄种植基地总规模达到13.2万亩,为全国第二大种植基地;油橄榄鲜果产量突破1000吨,在2018年基础上成倍增长。油橄榄产业共覆盖20个乡镇、93个村(其中45个贫困村),带动3600余户贫困户、9000余贫困人口增收。开展油橄榄公共品牌营销,注册“奉节橄榄油”地理商标,积极参加重庆、山东等地推介会、博览会以及主办全国油橄榄年会,奉节橄榄油品牌的市场知名度逐步提高,获得“中国橄榄之乡”称号。
(一)出台系列扶持政策,为油橄榄产业“保架护航”。一是出台基地建设扶持政策。2016年12月,奉节县制定了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的实施意见,提出了重点发展“4+3+X”特色产业,将油橄榄列为全县四大主导产业之一予以大力扶持,明确了各项基地建设补助标准。如,建示范基地每亩补助5000元,新建基地每亩补助2000元,老基地改造每亩补助1000元,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每亩补助3000元,采穗圃每亩补助5000元,品种园每亩补助5000元,对市场营销连续补助5年、每年补助200万元等,助推基地做大做强。二是出台种苗补助等扶持政策。2017年10月,奉节县制发进一步加快油橄榄和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通知,要求按照全县油橄榄产业发展目标,力争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种植任务,助推脱贫攻坚工作。《通知》明确了四项扶持政策:种植油橄榄3年生以上大苗,每株苗木补贴5元;对新建产业基地,由属地乡镇(街道)组织农户或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落实管护措施,按照100元/亩的标准连续三年给予物资补助;由政府购买技术服务,分片区落实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指导;倾斜支持油橄榄研发中心及加工产业园建设,着手打造油橄榄风情小镇、中药植物生态观光园。三是出台鲜果收购补助政策。县政府出台了油橄榄鲜果收购奖励实施方案,对收购企业按每吨400元给予奖励。通过各项扶持政策的出台,有力引进市场主体集中成片发展,探索形成农民土地入股、村集体参与、公司统一种植管理、利益分成等多种模式,推动油橄榄产业持续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发展油橄榄产业企业达52家、大户9家。
(二)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促油橄榄产业“带贫益贫”。奉节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以生产要素股权化改革为突破口,着力破解产业发展资金量少、管理技术缺乏、农户积极性
高等问题,促进了油橄榄产业快速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增收。一是以政策性扶贫资金作价为股权。奉节县甲高镇积极探索政策性资金股权化改革,2017年引入奉节县光讯农业有限公司在山湾村、寨沟村发展油橄榄种植基地2000亩,村集体以20万扶贫资金入股到企业,由企业负责苗木栽植和管护5年。5年内,村集体按照20万入股资金的5%,每年固定分红,用于扶持贫困户。5年后,按照企业纯利润的比例分红,即农户80%、村集体10%、企业10%。目前,油橄榄产业基地建设迈上新台阶,2000亩油橄榄基地已全部建成,促进了油橄榄产业的发展。二是以土地权益作价为股权。自2015年以来,重庆丽春农林集团有限公司在奉节县康乐镇、朱衣镇,采取农户土地入股的模式,公司集中种植管护方式发展油橄榄种植基地。前三年,公司按照240元/亩的标准补助农户,从第四年起,根据公司每亩地实际产量,按照农户35%、公司65%的比例进行实物分红,共享收益。目前,该公司已发展油橄榄种植基地达2500余亩,使项目区群众仅土地补助收益就高达60万元/年。三是以惠农政策作价为股权。自2016年以来,重庆珍西农业科技集团等公司利用退耕还林政策股权化,在奉节县甲高镇、朱衣镇、鹤峰乡、新民镇等乡镇发展油橄榄产业,面积达2万余亩。农户以退耕还林的土地入股,公司负责种苗、技术、肥料投入,公司获退耕种苗补助300元/亩、农户获现金补助1200元/亩;企业产生收益后,按照农户80%、企业20%比例分红。
(三)大力建设油橄榄特色小镇,建油橄榄产业“示范基地”。从2007年开始,奉节县将甲高镇作为特色小镇重点打造,积极探索种植适宜生长且能带动老百姓致富的油橄榄产业,坚持发展、规范、提升同步,公司、大户、果农各方发力,通过试点示范、技术培训、科技指导、精心管护,油橄榄产业发展得到了不断巩固提升。目前,甲高镇种植油橄榄的有8000余农户,其中贫困户1300余户5100余人,种植公司20家,种植油橄榄共3.5万亩,种植品种14个,是长江流域最大的种植基地。2019年,年产鲜果800吨,鲜果收入超20万元3户、超1万元的168户,带动贫困人口人均增收1600元。甲高镇安家村1社贫困户周全2019年70株油橄榄大树产鲜果2.44吨,产值24400多元,单株产量高达125斤;大坡村1组贫困户谭扬富,82岁高龄种植油橄榄近500株,采摘油橄榄鲜果2650公斤,实现销售收入2万多元。全镇预计3年后产量可达5000吨,产值可达5000万元;进入丰产后,产量可达30000吨。全镇鼓励引导20个大户(公司)通过租赁、承包、转包等方式,盘活荒山荒坡及撂荒地,成片种植油橄榄11520亩。光明村的李中海于2015年流转烟山、安家村土地1100亩,栽植2.4万株;光讯农业有限公司流转大坡、寨沟、三湾土地3000亩,对外招商发展油橄榄;星光、三湾两个整村脱贫村连片发展油橄榄1850亩,扶持贫困户产业发展,建立贫困户利益联结长效机制。
三、经验与启示
近几年来,奉节县始终深学笃用“两山论”、走深走实“两化路”,把油橄榄产业作为中山地区的优势骨干产业发展,将油橄榄树变成名副其实的摇钱树,使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助推全县顺利实现“户脱贫、村销号、县摘帽”。
(一)政策扶持力度不减是油橄榄增量提质的保障。紧紧抓住国家和重庆市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机遇,进一步整合退耕还林、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特色效益农业等发展资金,加大油橄榄产业的品种选育、示范建设、配套加工、产品营销扶持力度,建立健全以销定补、以研定补的投资办法,促进油橄榄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二)制定梯度发展规划是油橄榄增量提质的基础。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科学确定适宜发展区域。在巩固现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分年度按计划有序完善配套加工和销售的产业链,使产加销一体化,降低产业风险,保护群众利益,实现产业健康发展。
(三)大力选育优良品种是油橄榄增量提质的关键。依托重庆市林科院成立油橄榄发展研究中心,引进和培养一批技术人才。结合区域气候特点,引入一批国内外优良品种观察对比,选育1—2个抗性强、产量高、含油率高的油橄榄品种,建立本地苗圃基地和采穗圃,作为主栽品种进行改良换代。
(四)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是油橄榄增量提质的支撑。以油橄榄发展研究中心为主,建立健全县“中心+乡镇(产业办)、村(指导员)+大户”为主的四级技术服务体系,培养技术骨干,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系统培训,定期或不定期邀请国内外油橄榄专家现场指导,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让果农懂技术、有措施、可运用。
(五)大力推进品牌创新是油橄榄增量提质的核心。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多种方式鼓励企业开展产品研发,放宽民营经济参与产品加工的准入条件,并积极给予政策扶持,形成竞争机制,申报和创建本土油橄榄品牌,建立品种溯源制度,注册地理商标,推行“互联网+”模式,从技术、品质、文化、产品等多个层面、多个维度树立形象,提高奉节油橄榄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让橄榄树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摇钱树”。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