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产销融合强品牌 小水果变“致富果”

——巫山县青脆李产业扶贫案例
【摘要】 巫山县立足资源禀赋,突出“种好、管好、卖好”三大环节,在保障上政府支持、科技支撑并重,在品牌打造上培育、宣传、保护并重,在产销对接上基础网点、物流体系、活动载体并重,在利益联结机制上贫困户自主经营、经营主体带动并重,推动巫山脆李品牌估值达16.28亿元,逐步成为支撑该县贫困户脱贫增收的支柱产业。截至目前,巫山县种植脆李28万亩、产值8.3亿元,带动贫困户10130户3.43万人,占全县贫困户的41.1%、贫困人口的38.3%,户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巫山县深入落实陈敏尔书记调研巫山指示精神,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找准优势,突出发展巫山脆李产业,从“种好、管好、卖好”三个方面综合施策、持续发力,着力构建产业体系,建设优势区域品牌。截至目前,全县脆李种植面积达到28万亩,挂果面积达到10.7万亩,脆李产量达到8.7万吨,实现产值8.3亿元。全县共有23个乡镇、220个自然村、6万余农户种植巫山脆李,户均收入达到1.5万元;其中涉及贫困户10130户3.43万人,占全县贫困户(24653户)的41.1%、贫困人口(89665人)的38.3%,户均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巫山脆李品牌估值16.28亿元,荣登全国区域品牌价值50强榜及知名度、好感度10强榜。巫山脆李成为产业扶贫和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柱产业。
一、倾全力打牢产业基础。近年来,巫山县委、县政府立足优势,将巫山脆李作为全县“1+3+2”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之首,明确其支柱地位,从提升品质入手,不断夯实脆李产业的品牌基础。一是组织保障到位。每年整合各类资金1亿元以上用于脆李产业发展。成立由县长任组长的脆李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定期研究解决具体事项。组建县果品产业发展中心,负责脆李产业日常工作,出台《巫山县脆李、柑橘产业扶持方案(2020—2022年)》。二是科技服务到位。成立中国(巫山)脆李产业研发中心,建立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及服务中心。整合部门资源,累计培训、培育固定化脆李专业管护技术人才、土专家1000余人。三是精心管护到位。采取“单户经营、联户经营”的模式,由农户分散种植、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化服务队统一管护的模式,全县成立脆李专业合作社150个,组建修枝、打药、施肥等社会化作业队20个,科学编制《巫山脆李生产技术规程》,统一实施脆李产业精细化管护。
二、多角度打造脆李品牌。巫山脆李的种植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被称为“可以吃的化妆品”,是不可多得的地方李优质品种。2017年在全国优质李鉴评会上喜获全国优质李金奖,2018年被农业农村部授予“巫山脆李”品种权。一是强化品牌创建。巫山脆李先后荣获“中国脆李之乡”“中华名果”“全国优质李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李金奖”及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国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中国气候好产品”等殊荣,2019年,在第一届“三峡杯”优质脆李评选活动中,巫山脆李独揽果王奖和金奖2名、银奖1名,品牌估值16.28亿元,荣登全国区域品牌价值50强榜及知名度、好感度10强榜。二是强化品牌宣传。持续开展“巫山脆李、李行天下”系列品牌推广,多层次、多角度打造巫山脆李品牌。先后在巫山举办第16届全国李杏学术交流会暨第4届全国优质李鉴评会、重庆市水果采收(巫山脆李)农民运动会、中国重庆•巫山脆李产业发展峰会、巫山脆李采摘季等节会。统一设计全新巫山脆李LOGO标识、包装及宣传图报,分别在北京、广州、重庆等地组织开展“巫山脆李•李行天下”全新品牌形象发布、巫山脆李全网营销等系列推荐活动,持续提升品牌影响力。2019年巫山成功申报全国“110”网络扶贫创新活动10个核心示范县,积极利用电商平台扶贫“带货”,巫山脆李实现品牌曝光量超过1.8亿次,成为最受欢迎的山货单品。三是强化品牌保护。制定巫山脆李品牌打假及品牌保护方案,会同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打假执法,依靠脆李产业大数据平台,依法打击外地脆李“冒牌”行为。建立巫山脆李不良经营“黑名单”制度,有效规范了脆李市场行为、保护巫山脆李品牌。
三、用电商打通市场环节。一是健全营销网点。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建成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商综合服务体系。县级层面,建立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入驻电商企业20余家。乡镇层面,建立乡镇电商服务站点25个;村级层面,完成314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实施升级改造工程5个。二是畅通物流配送。整合中国邮政、京东、顺丰速运等物流企业,建成脆李专业销售体系,建成乡村物流站点306个,建成冷运干线35条,实现脆李运输一线城市24小时到达、二线城市48小时到达。三是拓展销售渠道。坚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确保巫山脆李卖得远、卖得好。2019年县内外30余家电商企业、1200余家微商参与脆李销售,网络销售额达到2亿元。2019年脆李销售价格同比增幅达20%,最高5斤礼品装巫山脆李网上销售为195元/盒,单价高达39元/斤。2020年,巫山提前谋划脆李销售,宣传策划“优质脆李树网上寻‘主人’”预售活动,全县50余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电商企业的45000余株优质脆李树提前找到了“主人”。
四、建机制打好带贫组合拳。一是重点建贫困户家庭经营机制,实现连片种植“规模化”。划定适宜种植范围,将全县海拔适宜区域确定为脆李种植区。目前,全县28万亩脆李全部进入丰产期可年产脆李40万吨,实现产值40亿元以上。脆李种植遍及23个乡镇220个村,其中贫困村达88个,贫困户10130户种植约3万亩,形成了县级有万亩示范园、乡镇有千亩示范片、村社有百亩精品园的规模效应。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机制,贫困户实现“组织化”经营。坚持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农户以土地“单户经营”“联户经营”“2+1”(2个一般农户+1个贫困户)模式,重点培育20-50亩规模以职业果农为主的家庭果园2000个以上。其中贫困户独立经营近400个,有贫困户参与土地入股或者土地出租的主体达1700个。培育扶强大业主果园,引入社会资本建设50亩以上大业主果园,培育经营主体168个,通过土地租赁、作价入股、经营权托管、订单农业、技术承包服务、就地务工等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如福田镇松柏村探索股权化改革,村民把土地资源作为资产,整合土地2050亩加入村集体组织,村民按照土地等级以1:1.3或1:1.4作为股份,农民变股民,带领36户121名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40万元。
几点体会:一是贫困户为主体参与是产业发展壮大增收脱贫的根本。山地特色效益农业,在选准产业情况下,要坚持以农户主体参与以家庭为单元开展生产经营,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以获取最大利益。巫山县脆李产业生产经营模式,主要是千家万户农户个体参与为主,户均种植2.6亩,每亩50余棵,按目前市场价格,盛果期每亩产值可达4万元左右,户均产值可达10万元。二是社会化服务是降低贫困户生产经营成本的重要手段。以农户家庭为单元生产为主的一乡一品乃致一县一品主导产业,离不开社会化服务,统一田间管理,统一市场经营,不仅降低生产经营管理成本,而且还能提高市竞争能力。巫山县曲池乡柑园村成立社会化服务公司,统一帮助果农施肥打农药,进行田间管理,既降低了成本,又提升了管护能力。同时,巫山县重点支持电商企业和经销商,拓展市场渠道,打开销售市场,一级果子价格可达20元/斤,既提升了价格,又防止了滞销。三是政府引导提供政策支持是贫困户发展产业重要保障。产业结构调整,在政府强力引导的同时,还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全程的服务,才能真正将一个产业培育成主导产业。巫山县在脆李产业发展上,采取了多重措施,全方位跟进,创造良好的生产、服务、经营环境,打造强大产业。比如,在曲池乡建立专家大院,招纳科研团队实施品种选育;在资金支持上,每年安排数千万元的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发展;支持在全县大力实施技术培训,提高农户生产技能;每年举办“巫山脆李全国论坛”,做强脆李品牌增强果农信心;成立巫山果业办公室,统一指导生产发展和市场经营;支持培育电商企业和果业经销商,开展营销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