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丰都:“小土豆”演绎带贫“西游记”

日期:2020-12-21

丰都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产业协作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关键环节”殷殷嘱托,依托鲁渝东西部扶贫协作,借助滕州—中国马铃薯之乡金字招牌,引进滕州脱毒马铃薯新品种,建立组织领导、投入引导、考核督导“三大机制”,依托企业、大户、农户“三大主体”,突出品种选育、技术培训、种植方式“三大环节”,狠抓疫病防控、保险护航、宣传营销“三大关键”,推动滕州马铃薯产业实现“东产西移”并发挥带贫效益。截至目前,在丰都县27个乡镇(街道)、254个村种植面积1.8万亩,预计今年产量可达4.16万吨以上,总产值9560万元以上,可惠及5.8万户农户(其中贫困户6800余户)。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产业扶贫是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自枣庄市与丰都县确立东西部扶贫协作关系以来,两地在“丰都所需、枣庄所能”总基调指引下,丰都县决定发展马铃薯产业,着力解决丰都传统马铃薯品种个头小、外观差、产量低等问题,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助力两地产业扶贫协作不断走深走实。几年来,枣庄市和丰都县按照先行试验、示范引领、逐步推广的发展思路,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户参与、科技支撑、金融支持”的“链条式”帮扶模式,精彩演绎了一部小土豆催生大产业助推大扶贫的“西游记”。

一、初步成效

(一)2018年先行试验成功。2018年,丰都县引进滕州脱毒马铃薯种薯15吨,在武平、包鸾、三建、高家等4个高、中、低海拔乡镇各选一个村进行试种,共种植100亩。包鸾镇、高家镇2个试验点因未按照技术规范要求种植,产量较低;三建乡、武平镇2个试验点种植获得成功,其中武平镇试验点马铃薯平均单产3060公斤/亩,亩收益达到6000元以上。

(二)2019年示范引领成功。2019年,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同时,再次引进滕州脱毒马铃薯种薯600吨,在武平、南天湖、仙女湖、龙孔、保合、三元等6个镇42个社908户农户种植3138.54亩,其中贫困户251户,种植面积448.7亩。经重庆市农业农村委专家测产,亩产达到3175公斤,是重庆本地马铃薯平均单产的2.4倍,亩均增收近3000元,惠及贫困户1050人。

(三)2020年推广扩面成功。2020年,引进滕州脱毒马铃薯种薯3375.24吨,在27个乡镇(街道)、254个村、1631个社种植面积18474.32亩。预计今年产量可达到4.16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9560万元以上,种植农户亩产值达到5000元以上,可惠及57836户农户(其中贫困户6800余户)。

二、主要做法

(一)建立三大机制强保障。一是组织领导机制。枣庄市、滕州市、丰都县党政层面高度重视,建立高层互访机制,两地主要领导多次就产业协作事宜具体会商。丰都县成立由县政府分管负责人任组长的滕州马铃薯示范推广领导小组,建立政府领导、部门牵头、各方联动、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机制,在县农业农村委组建由主要领导领抓、2名班子成员主抓、4名专技人员专抓的工作专班,负责统筹推进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二是投入引导机制。在试验和示范阶段,由枣庄市(滕州)免费提供3100亩种薯。在推广阶段,按照参与种植户、丰都县财政、枣庄滕州市财政各承担1/ 3”原则,筹集1440万元用于3400吨种薯购买。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机制,安排580万元用于马铃薯产业疫病防控。出台《东西部扶贫协作消费扶贫奖补资金使用方案》,落实80万元用于马铃薯物流补贴。三是考核督导机制。丰都县下达滕州马铃薯发展任务,制定专项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纳入对乡镇(街道)年度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格奖惩。加强产业发展全过程督导,县农业农村委每月开展一次工作调度,县政府每季度开展一次专项督查,严格排名通报督查结果。建立马铃薯产业发展半年例会制,定期听取汇报、点评原因、解决问题、部署工作,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依托三大主体扩规模。一是引导企业建基地。策划包装马铃薯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出台水、电、路、地等优惠政策,成功引进马铃薯龙头企业滕州市恒裕食品有限公司,建立500亩核心示范基地,通过标准化、规范化种植,辐射带动全县马铃薯产业规范发展。二是激励大户扩规模。研究出台按三分之二标准补助种薯款、种植10亩以上补助中小型农业机械、免费提供晚疫病防治药物、免费开展种植技术指导培训等激励政策,全县10亩以上种植户超过130余户,建成标准化种植基地45个,大户种植成为全县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三是扶持农户广参与。探索推行“政府统一供种、农户按需种植、企业协议收购”的发展模式,建立政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户紧密联结的利益共享和合作共赢机制,让种植农户以“少投入、小风险”参与马铃薯产业发展,全县5万余农户分散种植滕州马铃薯1.5万余亩,带动全县种植本地马铃薯15万余亩。

(三)抓实三大环节增收益。一是优化品种选育。为解决滕州脱毒马铃薯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种薯繁育、品种单一、种植模式等技术瓶颈问题,引进40万粒马铃薯原种,建立了50亩滕州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引进华颂7号、大丰2号、中种红3号、昌茂源2号、刘氏1号等10个脱毒马铃薯新品种原种15吨,建立了50亩马铃薯新品种筛选基地。二是强化技术培训。滕州市农业农村局派出3名专家,会同丰都本地专技人员,组成马铃薯产业发展专家团队,并整合恒裕食品公司技术团队,围绕马铃薯药剂拌种、种薯催芽、出苗不齐和种薯带菌等问题,深入27个乡镇(街道)开展技术培训,现场示范45场次,累计培训农户5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0000余份,实现了技术推广指导服务全覆盖。三是改进种植方式。积极引导农户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大力实施地膜覆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等综合配套集成技术,通过鲜活的成功案例让广大种植农户看到科学种植的魅力,让滕州马铃薯的比较效益真正体现出来。

(四)狠抓三大关键降风险。一是狠抓疫病防控。晚疫病是马铃薯产业的毁灭性病害,晚疫病防治关键在于用药时期和用药方法。为此,丰都县农业农村委组织枣丰两地县乡两级农技骨干深入27乡镇(街道)256个村1631个社,开展马铃薯晚疫病普查,结合预警系统和气象预报,做到防治时间精确到天、防治区域精确到地块。建立社会化服务组织与村社联动完善防控机制,坚持植保无人机作业与群防群治相结合,规模地块由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行无人机防治,分散地块采取以村为单位稀释配制母液分配到社、以社为单位按地块面积送药到户、以户为单位按时间按比例稀释喷施的方式进行防治,确保晚疫病防治的时效性、有效性,全县累计开展晚疫病防治9.6万亩次。二是狠抓保险护航。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愿参与”原则,按照财政75%、业主25%”的比例,大力实施马铃薯产业保险,大大减轻了种植农户因不可控风险或价格暴跌等因素造成的损失,进一步增强广大农户的种植信心。三是狠抓宣传营销。在宣传推介上,突出东产西移”“高产优质等重点、亮点,强化电视、报刊、网络等平台宣传,创新开展“直播带货”活动,不断提升丰都马铃薯产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销售体系上,大力实施消费扶贫,在鼓励农户留种和自销的同时,依托滕州在马铃薯销售环节的市场优势和恒裕食品公司的资源优势,吸引四川、湖北、河北等全国30余家经销商来丰收购马铃薯,助力丰都打开销售大市场,有效解决了产品滞销难题。

四、经验启示

(一)选准品种是确保产业成功落地的基础。选对一个品种,就能培育出一个产业。丰都的传统马铃薯种植多年,但块头小、亩产低,外观和肉质较差,成为群众可有可无的“农副”产品,品种换代,提质增量,刻不容缓。滕州是中国著名的马铃薯之乡,常年种植面积65万亩,亩产达到3500公斤以上,且块头光滑喜人,淀粉含量较高,品质好。通过对当地气候、土壤、马铃薯种植现状开展调研,经过认真分析研讨,决定引进相对适宜种植的滕州脱毒马铃薯希森3号和6号品种,是滕州马铃薯产业成功实现东产西移的基础。

(二)行政推动是确保产业健康成长的关键。枣庄市、滕州市、丰都县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始终把产业协作作为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中之重。丰都县政府成立了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农业农村部门组建工作专班,多次就产业合作事宜具体会商、把脉定向、精准施策,同时不断强化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保障;枣庄市(滕州市)政府不仅从薯种上给予大力支持,更是从技术服务、企业示范、市场开发等方面提供全方位帮扶,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精准指导是确保产业发展成效的根本。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丰都县广大农民群众虽然有多年种植马铃薯习惯,但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粗放式种植阶段,种植标准不规范、种植技术不过硬、服务体系不完善等关键问题没有得到有效破解,导致产业发展成效不佳。在滕州马铃薯产业种植过程中,从试验到示范到推广各阶段,枣丰两地农业专家联动完善技术服务机制,滕州社会化服务组织与种植村社联动建立疫病防控机制、山东省龙头企业与经销商联动形成销售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影响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有效助推了马铃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信心满满。在611日的枣庄·丰都东西部扶贫协作联席会议上,两地确定:共同投资1000万元,建设滕州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中心,用2—3年时间发展到10万亩;共同出资成立枣丰产业发展合作基金,首期规模5000万元,重点用于马铃薯产业发展。不远的明天,马铃薯产业一定会成为丰都脱贫致富、实现振兴的“希望产业”。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