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出脱贫“金药方” 走上绿色致富路

【摘要】开州区把中药材产业作为支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在科学规划、做强基地、主体带动、拓宽销路等方面精准发力,探索股份合作型、产业托管型、订单生产型、返租倒包型等利益联结机制,推动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强到优并持续发挥带贫益贫效益。截至目前,共发展中药材35万亩,综合产值10亿元,8400户贫困户、近3万贫困人口依托产业稳定脱贫。
一、基本情况
开州区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小江支流回水末端。全区辖40个镇乡街道,幅员面积3963平方公里,总人口170万人,是市级贫困区县。2014年,按新一轮评定标准,识别出贫困村135个、贫困户3.36万户、贫困人口11.92万人,贫困发生率10.37%。近年来,开州区结合全区贫困村中药材产业种植分散、加工粗放、链条短环等现状,开出金药方,综合施策,巩固和新发展中药材35万亩。2019年,全区在收面积12万亩,实现综合产值10亿元,惠及37个贫困村,8400户贫困户、近3万人实现稳定脱贫,中药材产业已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二、主要做法
(一)做强基地,筑牢贫困户增收平台。一是科学规划,把思路理出来。与重庆市中药研究院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在规划编制、成果转化、品牌培育、精深加工进行深度合作。出台《中药材产业振兴工程实施意见》,高标准建设“一园三区九片”中药材产业示范(“一园”即巴山百草园,“三区”即木香、黄连、玄胡和桔梗标准化种植区,“九片”即9个药食两用中药材种植示范片),着力构建以木香、黄连、玄胡、桔梗等道地药材品种为主导,以川党参、天麻等药食两用药材品种为重点,以黄精、玉竹、白芍、白芷、半夏、银花、枳壳等区域特色药材品种为补充的“4+2+N”产业体系。二是主体带动,把规模做上来。出台《贫困村产业扶贫致富带头人实施意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指导意见》《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施意见》等一揽子政策措施,整合财政、扶贫、农业、林业等部门资金2.5亿元,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集体经济组织、社会化服务等新型经营主体1165家,采取“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集体经济组织+贫困户”“大户+贫困户”等方式,盘活分散种植存量20余万亩,做大规模经营增量15万亩,其中巩固发展木香、桔梗、黄连等道地中药材标准化基地8万亩。三是加工牵引,把链条补起来。引进太极集团、国药集团、天圣制药、融康堂等外来加工企业9家,培育盛物农业、康万佳、天致药业、百顺、青龙农业等本土加工企业12家,全区中药材加工企业取得批准文号的中成药品种50多个,形成年产片剂31亿粒、颗粒剂2亿袋、散剂5000万袋的中成药制造能力;规划3.6平方公里的重庆(开州)生物医药产业园落地,有力推动中药材从初加工到精深加工转化。四是装备支撑,把成本降下来。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机化整治等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在大德、敦好、紫水、大进等乡镇建成宜机化玄胡、桔梗、枳壳、黄精、玉竹等示范基地2万余亩,节本增效2000余万元。正在编制10万亩宜机化地方专项债券项目规划,将2万亩中药材纳入其中。
(二)创新模式,固化贫困户受益机制。一是股份合作型。贫困户以土地、产业、劳动力等资源入股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增收。关面乡泉秀村组建七里坪木香股份合作社,与76户贫困户合股经营木香1.1万亩,年产木香800吨,平均亩产增加13%,产值近2000万元,入社农户年均收入超过10万元,最高的户接近30万元。二是产业托管型。举家外出贫困户的中药材交由合作社、种植大户等主体托管,收获中药材按3:7的比例分成(托管主体30%、贫困户70%)。关面乡水溪村枫竹坪木香种植大户杨云陪托管木香200亩,扣除每亩托管成本500元后,每亩净收益900元,贫困户每亩收益3000余元。三是订单生产型。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与贫困户签订中药材订单收购协议5000余份,收购贫困户中药材1.8万吨。四是返租倒包型。推行“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返租倒包,公司(合作社)承租贫困户的承包地后,对承租的土地统一连片整治,然后再低价承包给贫困户按要求种植,并提供种子(苗)、技术等服务。目前全区通过该模式已发展中药材产业3万亩,覆盖1500余户贫困户。
(三)搭建载体,带领贫困户对接市场。一是举办节会促销。定期开展“渝川陕鄂”商品交易会、“消费扶贫直通车网上网下爱心购”等大型活动,每两年举办“三峡药博会”,以节庆活动为平台,大力展示展销贫困地区农副产品,不断拓展市场,助力产业脱贫。2019年,首届“三峡药博会”销售各类中药材及加工产品约1.2亿元,来自新加坡及北京、山东、四川、湖北、安徽等国内外企业与三峡库区有关区县政府、部门、种植农户签订加工、康养、产销等合作协议56个,涉及金额53亿元。二是开拓市场助销。与安徽亳州、成都荷花池、广东清平、河北安国等大型中药材市场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常年接收大宗订单300余份,党参、木香、桔梗、杜仲、黄柏、茯苓等道地特色药材出口东南亚,出口创汇0.5亿元。三是电商平台畅销。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利用京东、“中垦优选”等大型电商平台,借助九州通、中药材天地网等网络平台,依托“开街网”本土电商平台,467个益农信息社、271个电子商务扶贫驿站,线上销售中药材30%左右。
三、体会与启示
(一)科学规划是引领。借智借力借势与科研院所合作,结合全区自然资源条件,综合考虑市场规模、企业需求、生态平衡、价格效益等因素,科学规划布局扶贫产业,做到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围绕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壮大产业是基础。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开州区立足资源禀赋,按照“突出优势道地、兼顾药食两用”原则,精准发力,推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实现了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强到优的跨越。实践证明,只有立足区位优势,做足特色文章,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才能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切实增强产业扶贫的广泛性、带动性和持久性。
(三)主体带动是途径。扶贫产业发展关键靠龙头带动。开州区按照“引育并重”思路,积极引进培育了一批生产规模大、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并鼓励各类经营主体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积极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模式,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贫困户,实现合作组织对贫困户全覆盖。
(四)利益联结是关键。产业扶贫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贫困户增收脱贫,开州区创新探索出订单生产、反租倒包、股份合作、产业托管等多型利益联结模式,帮助贫困户稳定获取收益,贫困户增收由被动变主动,实现“输血”变“造血”。
(五)拓宽销路是根本。特色农产品走出深山进入市场关键是要拓宽销售渠道,开州区坚持线上线下市场、区内区外市场融合,多渠道打开销售市场,帮助贫困户把特色中药材产品买得好卖得远、买出了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