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溪:让贫困农户扬起来(板角山羊)

【摘要】 巫溪县是典型山区农业县,养羊历史悠久。近年来,该县把山羊产业作为全县农民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创新“小规模、大集群”和“借羊还羊”养殖模式,加快培育家庭牧场、规模养羊户、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并通过统一流转土地、推广良种良法、实行划区轮牧、助力加工销售等方式,推动板角山羊产业可持续发展。截至2019年,全县山羊存、出栏42.2万只、48.2万只,产值3.5亿元,带动4200户贫困户养殖山羊,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一、背景与概况
巫溪县是典型山区农业县,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牧草充盈,养羊历史悠久。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山羊产业发展迅猛,巫溪板角山羊也赢得多项殊荣。2012年,巫溪县积极实施“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提出了“养殖山羊100万只”目标,山羊产业成为全县农民脱贫增收的主导产业。然而,薄弱的基础设施和落后的发展观念严重制约着山羊产业发展。全县整体规划缺少,目标不明确,山羊产业得不到可持续发展;产业观念不强,以散养为主,经济效益较低;土地日趋紧张,养殖用地矛盾日益突出;草料资源不足,草山草坡开发利用情况不理想,秸秆利用率很低;产业化程度低,山羊养殖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及健康养殖水平不高;产业链条短,缺乏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附加值低;投入相对少,政策不配套,市场风险保障等配套政策不健全。针对各种问题,巫溪县结合资源条件和县域特点,不断拓思路、添措施,攻薄弱、补短板,短短几年,山羊产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2019年,全县存栏山羊42.2万只,出栏山羊48.2万只,山羊产值达到3.5亿元以上。其中,带动4200户建卡贫困户养殖山羊13万只,户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巫溪板角山羊,真正让贫困农户“扬”起来。
二、做法及成效
一是“小规模、大集群”养殖模式和“借羊还羊”发展模式为手段,创新发展山羊养殖产业。“小规模”即一家养羊户种3—5亩优质牧草,建80—100平方米的羊舍,饲养20—30只基础母羊和1只良种公羊。“大集群”即以自然村为单位,整村推进,成片发展。“借羊还羊”即企业将良种能繁母羊租借给农户后,农户在两年内返还企业同等数量的种羊,偿还完毕,企业按县上规定的补助标准兑现农户。
二是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促进山羊产业生产方式转变。引入城市资本,建山羊种场9个;鼓励380名返乡农民,建山羊扩繁场68个、家庭牧场148个;出台优惠政策,培育50只以上规模养羊户1527户(其中贫困户378户)、100只以上规模养羊户318户(其中贫困户62户);发展山羊养殖专业合作社32个,带动贫困户1340户。
三是以建设生态养殖示范园区为途径,加快山羊产业现代化进程。围绕胜利—文峰—凤凰—菱角建成市级山羊生态养殖示范园区,建500只规模种羊场2个,300只规模扩繁场7个, 500只规模养殖示范场10个,200只规模家庭牧场36个,发展50只规模养羊户523户(其中贫困户84户);建生态养殖示范小区或养羊专业合作社8个,带动贫困户291户;建立能繁母羊和种公羊档案,共存栏能繁母羊22.63万只,种公羊1.32只万只。
四是以健全草料及防疫体系为保障,推进山羊产业健康长远发展。建饲草基地3个,种植优质牧草7280亩,建饲料青贮池12000立方米。建立完善“县畜牧兽医机关人员包片联系到乡镇、乡镇畜牧兽医人员包村挂牌联系到规模户、村级兽医包村”的技术服务体系,开展技术培训及防疫宣传30次/年以上,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养殖场(户)现场指导和示范800人次/年以上。建立县、乡、村三级山羊良繁建设体系,全县有市级种羊场2个、县级山羊种场188个、村级种公羊配种点683个,山羊规模化养殖率得到较大提升。
五是以保险、协会和社会化服务为补充,增强山羊产业发展后劲。近几年全县共安排专项资金近600万元以上,对种公羊和能繁母羊进行保险;通过山羊养殖协会,组织全县有思想、有实力养羊业主抱团发展;强化社会化服务,聘请4名专技人员,承包了全县200户养羊大户山羊疫病防治工作。
六是以弥补加工销售短板为突破口,完善并延伸山羊产业链。全县通过内培外引方式,弥补山羊加工销售短板。扶持县内红池腊鲜公司建立了年加工10万只山羊的食品加工厂,并引进重庆聚惠食品公司入股红池腊鲜公司共同开发山羊系列食品。
三、经验与启示
一是企业垫资借羊,帮助贫困农户养羊,见效快。养殖专合组织通过“借羊还羊”“借羊还款”等形式将种羊借给贫困户,并实行“四统”,带动贫困农户共同发展种草养羊,这种模式,既解决了贫困户无启动资金的现实难题,又解决了贫困户山羊生产后的销售等后顾之忧。
二是统一流转土地,带动贫困农户种草,收入多。以村委会为责任主体,统一流转贫困户的土地种植牧草,通过土地流转、雇用劳动力和订单收购牧草等形式扩大种草养羊规模,带动建卡贫困户增收致富,这不仅增加贫困农户收入,而且有效地推动了山羊产业发展。
三是推广农用机具,提高山羊养殖效益,效率高。在耕作条件相对较好的中低山地区,推广背腹式割草机、悬耕机、揉丝机、粉碎机等小型农用机具,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变相减少了养殖成本,有效提高山羊养殖效率和养殖效益。
四是异地交换种羊,防止山羊近亲繁殖,品质优。近几年全县年均异地交换种公羊1500只以上,对防止山羊近亲繁殖后品种退化作用明显,提高了山羊品质。
五是实行划区轮牧,综合利用秸秆饲料,生态好。在适养区推行规模化养羊,倡导圈养为主、放养为辅和种草养羊、秸秆青贮养羊方式;在限养区实行以草定羊、划区轮牧。同时,加大力度开展山羊养殖污染治理,极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