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产业养兔争脱贫,鱼渔兼济谋致富

【摘要】“璧山兔”是璧山区传统产业。近年来,璧山区健龙镇以贫困户魏德惠为产业扶贫试点,通过激发内生动力、整合产业扶持政策、用好扶贫小额信贷等方式,引导贫困户大力发展“璧山兔”产业,并采用“农户+公司+合作社”模式,带动其他贫困户共同发展肉兔养殖。截至2019年,出栏商品兔1.5万只,产值90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35万元。
一、基本情况
璧山区健龙镇现有贫困户214户,大部分贫困户为因病因残因学致贫,无法外出务工,以传统农业为谋生手段。为挖掘行之有效的贫困户产业发展方向,依托“璧山兔”产业链,健龙镇以贫困家庭魏德惠家为扶贫试点,通过养兔业不断扩大种兔、肉兔规模,一方面优化贫困户自身“造血功能”,一方面带动周边农户形成规模经济发展。目前,健龙镇养殖肉兔扶贫试点项目已初具规模,魏德惠兔场2018年出栏商品兔达8000余只,种兔约240只,年利润近20万元。创建合作社发展模式,持续扩大销售规模, 2019年带动10户贫困户共同创建示范点,出栏商品兔1.5万只,产值90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35万元;计划2020年带动贫困户40户,出栏商品兔2万只,产值100万元,带动贫困户增收40万元。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打开“双扶”思路,铺垫产业扶贫发展基础。健龙镇小河村村民魏德惠因2012年的一场变故从上海辞工回家,仅靠丈夫1000多元的打工收入维持生活,正值女儿上学、母亲重病,于2013年被健龙政府纳入贫困家庭。时值健龙政府大力推动“双扶”发展,利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针对缺乏脱贫信心、存有“等靠要”思想的贫困户开展了一系列扶志扶智专题教育活动,为贫困家庭找病根、抓要害、明路子。魏德惠作为共产党员,一度因“贫困户”这个不光彩的“帽子”而情绪低落,其所在的小河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动员作用,利用“两学一做”“三会一课”等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在基层一线做模范,因此激发了魏德惠的带富动力,并主动找党支部书记想办法解决困难。驻村领导、村干部在了解情况后,多方探索适宜产业,聚焦“璧山兔”发展的上行趋势,且璧山肉兔量供不应求、价格高、成本低这一特点,鼓励魏德惠从购买10只兔子,开始养兔创业之路。
(二)“鱼渔双授”致富,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肉兔养殖初期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技术保障,二是场地支撑。一方面,魏德惠缺乏专业的种兔疫苗接种、生产、哺乳和长势等养殖技术,成活率不高。针对“无门路、缺技术”等现实困难,镇农服中心从职业教育、农技推广等渠道入手,邀请市、区畜牧服务部门提供专业技术保障,结合养兔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技能培训,帮助魏德惠掌握一定的种养技术。健龙镇党委政府有意识地培养出具备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意识与能力的新兴知识化农民,增强脱贫内生动力,打造适宜健龙当地脱贫产业发展的示范点。另一方面,随着养殖技术的不断成熟,养殖规模迅速增长,养殖场地成了魏德惠面临的新问题。健龙镇会同区农业农村委、对口帮扶部门共同谋划解决方案,鼓励其进行长远规划发展。通过“鱼渔双授”的方式,为贫困户新建兔舍、扩大养殖,提升本领、奋斗致富,走出了一条适宜本地产业扶贫发展的有效路径。至2014年,魏德惠兔场共计出栏商品兔3000余只,实现增收。
(三)推动资源加码,夯实创业发展经济实力。2015年,魏德惠顺利摘掉“穷帽子”,依托逐渐成熟的养殖技术和产供销渠道,开始了规模化养殖。聚焦魏德惠兔场的成功脱贫案例,健龙镇党委政府结合区委、区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着力探索激励性扶贫机制,重点扶持健龙镇肉兔养殖产业链发展。健龙镇政府秉要执本,为贫困户落实产业扶持资金,推进扶贫小额信贷,整合多方资源开始新一轮注资,利用资金杠杆撬动特色产业发展,充分扩大经济规模。帮助魏德惠通过银行申请5万元小额信贷用于标准化兔棚建设,科学配齐配强养殖设备,不断扩大肉兔养殖的经济效益。2019年,魏德惠全年纯收入达10万余元,不仅吸引了其他贫困户的加入,带动了周边群众的共同发展。
(四)厚植特色产业,延续可复制的成功品牌。为进一步扩大帮扶实效,健龙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农村“三变”改革和“三社”融合,利用区产业扶贫资金9万元用于鼓励农户入股分红,建立贫困户参与机制和受益机制,采用“农户+公司+合作社”模式,带动其他贫困户共同发展肉兔养殖,进一步提高产业扶贫组织化程度。健龙镇政府“趁热打铁”,复刻魏德惠兔场脱贫经验,形成“农户+公司+政府”的“三方”助力,由农户自筹资金购买种兔,魏德惠兔场进行技术入股,镇政府筹资采购、发放养殖笼,通过租借方式奖励长期(半年以上)坚持养兔的贫困户。根据当前行情分析,每批次养殖50只肉兔,每年可养殖6—8批次,出栏300—400只肉兔,年利润可达8000到10000元。该项目厚植于上行阶段的“璧山兔”饮食行业发展,对于贫困户来说,成本投入较少,见效速度快。有了成功的经验范本,该试点项目实现了从“扶上马送一程”到“甩开膀子加油干”的有效转变,贫困户自主发展的信心和干劲更足,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也更加坚定。
三、经验与启示
通过贫困户魏德惠的产业扶贫试点,我们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长效的脱贫机制,从扶贫到脱贫、从脱贫到巩固脱贫,开辟出贫困户致富道路的新途径,为产业扶贫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强化脱贫意识,充分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通过建立典型示范,转变观念、刺激生产,广泛激发贫困户和周围群众的干事热情。引导贫困户主动摆脱“等靠要”的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将当前可行的政策资源、社会资源利用起来,积极参与生产、自主脱贫。帮扶贫困户把身边低成本的可及产品变成商品,再把商品变成财富,刺激和带动贫困户充分利用自有资源发展生产,并通过不断了解市场,学会致富的本领。
(二)总结脱贫模式,建立可推广的产业扶贫模式。魏德惠兔场的成功在全区范围内不断扩大影响辐射面,扎实带动了周边贫困户脱贫致富。实践证明,“农户+公司+政府”的“三方”助力产业扶贫发展模式是切实可行的。我区通过深入调研,结合实际探索创新了“农户+公司+合作社”帮扶模式,为进一步扩大帮扶实效,建立贫困户参与机制和受益机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基础和实践范本。
(三)创建扶贫品牌,打造供给侧生态产业链。以健龙镇为例,近年“璧山兔”销量激增,而本地肉兔供不应求,肉兔外地进口量逐年攀升。健龙镇肉兔扶贫试点项目不断提高产品销售规模,一方面利用贫困致富的本领获得社会认可,另一方面则通过打造“本地优势”+“扶贫产品”璧山兔品牌,形成本地价格优势,提升竞争力,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有利于全区在长期发展中打造出“产—供—销”一体化的生态产业链,形成品牌效益。
(四)全面可持续发展,解决全区产业发展问题。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与难点在于贫困户要得到可持续发展,做到脱贫不返贫。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示范项目经验,以产业扶贫发展为根本,结合普惠性民生政策,建立独具特色的产业示范点,鼓励广大贫困群众扑下身子抓产业、谋增收,通过建立合作社强推动、远谋划,让的贫困户真正换思想、变样子,带动全区产业扶贫示范项目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