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脱贫当自强+不忘穷乡亲

摘要:重庆市黔江区黑溪镇胜地社区建卡贫困户王贞六发展养蜂产业,勤劳实干脱贫,同时他不忘带动贫困乡亲发展产业,通过发展“花—果—蜂蜜—中蜂培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
王贞六,男,汉族,家住重庆市黔江区黑溪镇胜地社区12组,现年68岁,家庭人口3人。2014年,王贞六家因缺少劳动力,儿子重度残疾,家庭人均纯收入仅2300元,被评定为建卡贫困户。
穷困潦倒、心灰意懒
45年前,王贞六退伍转业,本本分分在家务农、就近务工,日子过得不冷不淡、不温不火。不幸的是,唯一的子女王元文患脑膜炎后遗症,为智力二级残疾和视力三级残疾,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妻子罗啟碧常年体弱多病,只能在家种植玉米、水稻等传统农作物和喂养两头猪用以补贴家用,并照顾重度残疾的儿子。年过六旬的王贞六一直在周边的彭水、酉阳、秀山等县从事爆破工作,危险自不必说,每年也仅能挣到5000元左右,是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家中虽然也按照武陵山区农户传统习俗,每年养1、2箱蜜蜂,但是所产蜂蜜用来自产自食。王贞六成了村里知名的贫困户,一家人勉强靠接济过日子。
2014年,年事渐高的王贞六手脚不再灵便,雇主也不愿聘用他从事危险的爆破工作,他家一下断绝了最重要的经济来源,生活越加穷困潦倒,全家人挣扎在贫困线下,日子过得捉襟见肘,看不到未来的希望,王贞六曾一度意志愈发消沉,似乎生活已经走到了尽头。
养殖中蜂、初战告捷
王贞六原本以为会这样浑浑噩噩过完一生,事情在2015年7月出现转机,黔江区启动脱贫攻坚行动,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驻村工作队登门走访、查找致贫原因,有幸被评为建卡贫困户,各种帮扶政策接踵而至。按照脱贫规划,针对妻子体弱多病、儿子重度残疾的状况,财政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免费购买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大病医疗补充保险。更重要的是,驻村工作队没有一帮了之,而是根据王贞六家劳动力缺乏的情况,经驻村工作队和结对帮扶人员集体“会诊”、充分论证,鉴于王贞六家养有蜜蜂,只是缺少技术、规模不大、效益不高,建议他参加市扶贫办组织的中蜂养殖培训,利用到户产业发展补助政策扩大养殖规模,从而实现越线达标、巩固脱贫成果。
2015年9月,王贞六参加了重庆市扶贫办举办的为期5天的中蜂养殖培训班,学费、住宿费、生活费全免,每天发放误工补助30元,并报销往来车费,经过系统、实用的培训,王贞六取得了结业证书。学成归来,急性子的王贞六坐不住了,立马着手扩大养殖规模,他多方找亲朋戚友筹集资金,并借助政府2000元到户产业补助资金,添置了蜂箱、隔王板、取蜜机等蜂具。王贞六马不停蹄,自费包车前往重庆江津买回35箱中蜂,并将大多数中蜂放到临近的光明村,利用比较集中成片的油菜、乌桕树(俗称卷子树)、五倍子树作为花源进行定点分散放养。
在养殖过程中,驻村工作队、当地政府、结对帮扶人员多次上门慰问、鼓劲打气,查找问题、寻求对策,带领王贞六前往邻镇中元村中蜂种群繁殖基地考察学习。当年,王贞六共养殖中蜂69箱,销售蜂蜜实现收入5000元左右,销售蜂种实现收入1050元,加上老伴在家种粮养猪的收入,王家顺利实现“越线达标”。
领导关怀、不负厚望
2016年5月10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来黔江督查、调研脱贫攻坚工作,随机抽查了黑溪镇胜地社区、光明村等地的情况,与驻村工作队、村组干部、部分群众开展座谈。王贞六有幸作为建卡贫困户脱贫摘帽的代表参加座谈并发言。欧青平在听了66岁的王贞六的发言,倍受感染、兴趣盎然,随后实地查看他的养蜂场所及其发展成效。当欧青平了解到王贞六在当地政府支持和帮助下发展养蜂产业,年收入预计可达4万元的情况后,认为养蜂产业前景可期、大有可为,鼓励王贞六适时扩大产业规模,带动更多贫困户脱贫增收。临走之际,欧青平与王贞六伸手 “拉勾”,达成君子协议。
当年8月,在区扶贫办和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王贞六申请了10万元政府贴息贷款,购买中蜂64桶,中蜂养殖规模扩大到107桶。这年底,王贞六再次扩大养殖规模,发展中蜂132群,辗转周边彭水县朱砂镇、秀山县清溪镇等地,在乌桕、油菜、五倍子花开时节追花寻蜜,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风尘仆仆、无畏无惧,做一名勤奋的“赶花人”,尽量让蜜蜂多采蜜、多产蜜。2016年,王贞六养蜂收入近9万元,全家实现了从“温饱”向“富裕”的华丽转身。
不忘初心、回报乡亲
“自己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王贞六在扩大养殖规模的同时,主动兑现向欧青平的承诺,决定帮助更多贫困乡亲脱贫致富。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王贞六决定向村里的建卡贫困户捐赠一批中蜂。2017年7月10日,全村25名因病、因残、因学致贫的建卡贫困户曾照庆、付耀安、付耀林、吴登茂等,齐刷刷背着背篓来到了王贞六家领养中蜂。王贞六根据各户的贫困程度,亲自为每户赠送1—2桶中蜂,当天共计送出35桶。
王贞六养蜂在当地已小有名气,看到乡亲们这么认可他、信任他,便发起成立了“黔江区担子坪中蜂养殖股份合作社”,培养了4名技术员,发展社员20名,每名技术员负责5个社员的技术指导,当有老百姓向他请教养蜂技术时,他也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别人。王贞六还主动为村里养殖中蜂的5户建卡贫困户义务提供技术指导,并帮助他们在实现了脱贫越线。在王贞六的带动和指导下,胜地社区已有12户贫困户从事蜜蜂养殖,每户养殖规模均在5箱以上,每年能增收4000元以上。2017年底,王贞六个人的中蜂已发展到205桶,全年实现收入20余万元。
带头示范、奋斗不息
2018年,在镇政府举办的中蜂养殖专业培训上,王贞六受邀参加,根据个人几年来总结的经验,从中蜂的选育、春繁、秋繁技术以及后期管理、蜂病防控、越冬管理等各方面的技术知识,到如何提取蜂蜜、如何对蜂蜜进行保存等,进行现场教学、实地授课,在提高蜂农的饲养、加工和产业化经营水平的同时,也在黑溪镇掀起一股养蜂热潮,有效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68岁的王贞六不服老、不服输,正重整行装再出发,紧锣密鼓筹划发展自己的中蜂繁殖场,已在临近的白合社区、光明村各初选了一个荒地多、人烟少、蜜源丰富的地方,计划引进更优良的中蜂品种,利用两年时间发展品种更加纯正的中蜂200-300箱,一则可以销售蜂蜜,二来也可以销售蜂群,想方设法多渠道增加收入。为提高中蜂养殖的综合利用效率,王贞六在胜地12组栽种10亩特色水果,走立体式产业发展之路,探索“花—果—蜂蜜—中蜂培育”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
2014年至今,王贞六孜孜不倦发展养蜂卖蜜,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但他始终不忘党和政府的恩情,多次动情地表示“政府帮扶了我,我再去帮扶其他贫困户,以点带面,实现大家共同脱贫致富”。这是一位老人质朴而简单的心愿:将中蜂养殖发展为胜地社区乃至黑溪镇的一个特色产业,让更多乡亲能养蜂、会养蜂,走上一条持续稳定增收的致富之路。脱贫路上付出总有收获,在这条漫漫长路上,年近七旬的王贞六正付出着真情、收获着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