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利益联结共享发展(重庆巫溪县典型案例)

日期:2021-06-20

    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实施产业扶贫、帮助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有效举措。近年来,重庆市巫溪县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探索建立要素入股、以房联营、服务协作、联合合作、反租倒包、订单生产、流转返聘等七大利益联结模式,将1239个新型经营主体与5680户建卡贫困户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让产业扶贫成为贫困群众增收脱贫的源头活水。

【主要做法】

一、探索“要素入股”模式

一是大河乡红光村组建金丰泰养殖专业合作社,财政扶贫资金45万元作为村集体资产股,45户农户以现金75万元,17户农户(贫困户13户)将25亩土地折价入股,修建标准化鱼塘32个,采取“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鲟鱼养殖项目。2019年,养殖鲟鱼6万余尾,年产值达200万元,62股农户户均分红3400元。二是峰灵镇谭家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建立“人头股”“土地股”“资金股”“固定收益+股份分红”分配机制,发展冬桃1153亩。2019年,冬桃挂果10万斤,产值110万元,为村集体创收30万元,77户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就地务工户均增收1万元。三是天元乡新田村19户农户(贫困户8),将187亩土地入股林熠专业合作社,种植樱桃65亩、冬桃10亩、药材187亩。2019年,受益农户通过企业务工、土地股分红,户均增收5000元。

二、探索“以房联营”模式

一是通城镇长红村探索“以地入股、以房联营”模式,由巴渝民宿公司出资902万元,贫困户通过财政补助、地票收益等方式出资334万元,建成休闲民宿18栋。客房收益公司提成20%,餐饮、农副产品收益均归贫困户所有。自运营以来,累计接待游客7.8万人次,实现客房收入37.8万元,贫困户户均增收1.8万元,并带动周边农户销售农特产品84万元。二是红池坝镇茶山村整合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租用柑子坪4家农户(贫困户3户)四合院,引进宁之源公司将其打造成民宿接待中心——云中客栈,20199月试营业以来,吸纳贫困户6人就业,贫困户务工人均每年增收7000,公司每年向村集体分红6万元,并按住房面积付给贫困户租金1.2万元。三是天元乡新华村引进春旺旅游开发公司,打造红池天谷生态康养度假村,已建成红池天谷接待中心,并带动周边农户按统一标准改造农房,由公司统一运营,公司与农户按19的比例进行收益分成,已吸纳贫困户15户参与乡村旅游发展,户均增收4 500元。

三、探索“服务协作”模式

一是腾展家禽养殖公司,为农户提供大宁河土鸡苗,免费提供药品,开展技术培训,无销路的由公司保底价回收,保证养殖户利益。年发放鸡苗350万羽,带动1.3万户农户(贫困户1.1万户)饲养大宁河鸡,户均增收2000元。二是宁河刺绣有限公司开办宁河绣娘扶贫车间,吸纳培训学员从事工艺刺绣、家居绣品等产品生产,培训通过后与公司达成劳务协议,在家即可制作刺绣产品。目前,公司已发展刺绣车间4个,吸纳工人210(贫困人口137),人均年增收2万元。

四、探索“联合合作”模式

一是古路镇观峰村推行“股权量化·保底保利”模式,建立“村集体+企业+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发展集体乡村旅游。村集体将公共设施、乡村酒店、山林土地折价成541万元,控股51%80户贫困户以财政扶贫资金102万元入股,占股9.5%;企业投资420万元,占股39.5%2019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实现利润300万元,为村集体创收20万元。39户农户集约土地2 500亩,发展农业观光、花果采摘、乡村度假等服务项目,户均增收1万元。二是城厢镇酒泉村组建酒全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村集体十合作社十贫困户”模式,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推动青脆李规模化发展,发展脆李6 000亩(成龄果树3 500),合作社年销售脆李400万元,为村集体分红12万元,带动6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1万元。同时,成功举办“浪漫李花·唯美酒泉”李花节5届,吸引万余名游客游园赏花,培育乡村旅游接待户10户,年收入达100万元,探索出一条春赏李花、夏摘李果的农旅融合致富路。三是天元乡象坪村组建专业合作社,采取大户带散户模式抱团发展,将11户农户(8户贫困户)相对分散的山林、土地等资源统一规划、集中整合,集中发展毛猪1 000余头、黄牛50余头、山羊500余只、中蜂300余群,农户通过务工、土地入股户均增收1.5万元。

五、探索“反租倒包”模式

一是红池坝镇茶山村建立“公司+集体+农户”模式,集中打造生态休闲农业示范果园,收益按65305的比例分红。在果园未见效期间,企业将果园反租给4户大户套种辣椒308亩,生产资料由企业包干,产品收益按农户与公司73的比例分红,年产售辣椒50余万斤,亩均收益3 000元。示范果园吸纳140户农户土地,每亩获得租金400元,并带动66户(贫困户25户)参与季节性务工,户均增收3 400元。二是天元乡天元村仁贵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230亩,平整后反租给19户农户(贫困户16户)种植中药材,免费提供生产资料和管理技术,实行订单保底回收,超过预期效益实行二次分红,农户在从事中药材发展中获得租金、薪金、股金“三金”收入,户均增收1.1万元。

六、探索“订单生产”模式

一是发展订单烤烟。采用“订单种植+烟叶保险+保底收购”模式,鼓励贫困户订单种植烤烟,发展烤烟2.61万亩,参与种植农户767户(贫困户274),实现户均增收8.8万元。二是发展订单中药材。天星乡寒峰村依托尚农农业专业合作社,与31户贫困户签订订单种植协议,种植前胡、金荞麦,年产值58.4万元,户均增收4000元。三是发展订单蔬菜。长桂乡依托重庆建工集团、重庆能源投资集团、重庆市建筑业协会等帮扶集团职工食堂,订单认购贫困户土鸡、蜂蜜、腊肉、蔬菜等农副产品70余万元。

七、探索“流转返聘”模式

一是胜利乡胜利村天平农业发展公司和祥胜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租用土地480亩,发展高山蔬菜,年支付租金19万元,返聘当地农户55人(贫困户32人)参与季节性务工,年支出工资40余万元,户均增收7300元。二是青山包专业合作社在尖山镇川山村、白云村租用600亩土地发展中药材,支付租金25余万元,返聘当地农户临时性用工达110人(贫困户25),支付工资80余万元,户均增收7 500元。

【贫困户受益案例】

案例一

刘才军,巫溪县天元乡香源村1社贫困户,因学致贫,家中2名学生其中1名为大学生,每年因学支出2万余元。帮扶人根据刘才军的实际情况,为其购买养殖书籍、引导其参加养殖技术培训,帮助其发展养殖业。目前,养殖中蜂150群,蜂蜜产量达1500斤,直接收益10万元。同时还养起了黄牛,收入达4万元。在刘才军的带领下,周边14户农户发展中蜂养殖,实现增收致富,昔日贫困户已转变成农村致富带头人。

没有政府的帮扶指导,我真不知道该干什么,更谈不上怎么挣钱养家糊口。”刘才军有感而发。

案例二

何志明,巫溪县大河乡红光村贫困户,金家4口人,3名成年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孙子正在义务教育阶段,家庭条件相对贫困。在何志明建档立卡以来,大河乡在落实既定扶贫政策(养老保险、残疾人补贴,医疗补助、最低生活保障金、教育资助、临时救助)基础上,想方设法落实“加码”扶贫措施,包括落实公益性岗位、“点穴式”医疗救助、土地入股分红、代管发展蜂蜜产业、房屋出租、双帮扶等措施,目前何志明一家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没有国家的帮助照顾,我们全家都不会像今天这样有吃的,有穿的,还能过上这种想都不敢想的好生活!”何志明经常对帮扶干部这样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