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风景变成好“钱”景

重庆市巫山县是中国旅游强县,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生态文明示范县。近年来,巫山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紧紧抓住全市唯一的全域旅游创建试点县机遇,坚持将全域旅游作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助推脱贫攻坚的新战略、新引擎,走出了旅游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探索出两大“旅游十扶贫”新模式,为巫山实现高质量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一城两轴三片十一廊道”和“一心三线”旅游空间布局打造大景区,依托乡村旅游带动2085户贫困户脱贫。
【主要做法】
一、依托大景区辐射带动大扶贫模式
(一)依托景区辐射带动贫困户直接就业脱贫。景区项目建设过程中,与施工企业协商提供劳务用工指标,优先安排建卡贫困户人员,带动17个涉旅乡镇918户贫困户3561名贫困群众直接就业。景区、酒店营运管理直接提供就业岗位5208个,带动563户建卡贫困户1 572余人直接就业。依托旅游公路提供长期性公益岗位2051个,直接帮助751户建卡贫困户3 383人实现稳定就业,人均每年增加收入2万~3万元。
(二)依托景区消费带动贫困户创业增收脱贫。依托景区辐射的17个乡镇45个贫困村进行旅游扶贫开发并建成—批乡村旅游景点,鼓励当地村民参与旅游开发,培育出313家农家乐、305个农村电商网点、58家茶馆酒馆、49家乡村旅馆等旅游新业态,带动贫困户1 127户5 366人脱贫。组织景区、宾馆、酒店、商店定点购买贫困村村民农副产品,帮助贫困户1355户6097人实现稳定脱贫。成立旅游合作社、产业合作社等乡村集体经济组织,搭建电商平台,为游客、景区经营企业提供农副产品,帮助贫困户销售农副产品。
(三)依托景区项目建设带动贫困户直接增加财产性收入脱贫。巫山县依托景区项目建设,积极利用“三变”改革模式,实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帮助农民实现财产性收入增加,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依托景区旅游业态项目,利用村民的闲置房屋、设备等资源,通过租用或人股的形式参与旅游项目建设,获得该项目租金或分红收入,直接增加村民财产性收入。如巫山县万亩茶园项目以“公司+合作社+村集体+村民”的模式签订四方协议,村民利用土地以村集体组织的名义统一打包成立专业合作社,由公司对专业合作社实施兼并收购,并负责项目建设和营运,其中公司占股32%、合作社占股32%、村集体和村民合计占股36%。项目建成后的前3年,企业以300~350元/亩土地补助给村民;第4年开始,企业按照人头分红占50%的模式分配给村民。依托景区旅游民宿项目,租赁村民闲置房,通过土地流转方式,直接增加村民尤其是贫困户财产性收入。如巫山县三峡院子项目,旅发集团与神女景区内柳坪村10社原有7户贫困户签订房屋租赁合同,以固定的价格租赁房屋20年,并一次性付清租金,直接增加贫困户财产性收入。同时,旅发集团将村民房屋改造为特色民宿酒店后,优先安排7户贫困户在内的50余名原住民就业,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
二、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扶贫模式
巫山县先后出台《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巫山县国家和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及县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创建计划方案》等,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模式、融合发展将乡村旅游业培育成全县旅游产业的重要增长点。按照乡村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结合乡村振兴总体要求,坚持以交通为先导、以产业为基础、以文化为灵魂,积极创建30个乡村旅游国家和市重点村名录及县示范村,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最终实现脱贫致富。2019年全县从事乡村旅游行政村110个,乡村旅游从业户数4 150户,旅游经营场所业775个,总收入3 938.25万元,累计带动2085户贫困户脱贫。
(一)柑园村乡村旅游模式。通过招商引人新村民,由新村民与集体经济组织共同成立以民营资本为主导的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参与乡村旅游建设和运营。由村集体组织收储老村民的部分房屋和土地,按收储价格转让给新村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老村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享受利益。由新村民独立投资建设示范性项目,项目建设完成后按5%的经营股份分配给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运营,通过增加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反哺村民收益。同时,新村民直接提供公益性岗位,吸纳老村民就业,增加收入。
(二)权发村乡村旅游模式。由国有公司、民营企业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组成混合制企业,建设和运营乡村旅游项目。由村集体组织收储老村民的部分房屋和土地,按收储价格转让给国有公司,民营企业与国有公司分别占51%和49%的股权共同投资建设项目,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项目建设完成后,国有公司释放5%的股份给村集体经济组织,由民营企业、国有公司和村集体组织共同运营,实现老村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享受利益,推进建设业态丰富的乡村产业链,带动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
(三)哨路村乡村旅游模式。引人生态康养民营企业和新村民,由生态康养民营企业、新村民、集体经济组织组成股份制企业,民营企业投入重资产,新村民投入轻资产,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依托康养项目建设,村集体经济组织征收规划范围内村民的土地和房屋,直接增加村民财产性收入。生态康养民营企业对乡村旅游项目给予技术和资金支持,依托生态康养项目引领乡村旅游发展,同时吸纳村民务工,帮助村民增收。生态康养区内的宾馆、酒店、商店定点购买村民农副产品,帮助贫困户村民销售农副产品,通过增加收入实现脱贫。
【贫困户受益案例】
徐承梅是曲尺乡哨路村1社村民,被认定为贫困户。近年来,随着巫山机场的建设及三峡云端生态康养小镇的建设逐渐完成,哨路村的交通和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她家以房屋入股的形式,与投资人一起合作开办农家乐。现如今,她家的农家乐已经成为了集纳凉度假、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农家乐园,旺季的时候每天能接待100余名游客,平均每天收入能达到6 000余元。谈起现在的生活,徐承梅高兴地说道,现在生活水平比以前好多了,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家庭年收入10万元左右。通过开办农家乐,徐承梅一家早已丢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带动了周围3户贫困户在农家乐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