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芦苇编出好光景

日期:2021-10-15

黑龙江省富裕县地处嫩江中游左岸,丰富的湿地资源孕育了 18万亩连片茂盛的芦苇群落。近年来,富裕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芦苇自然资源优势,深入挖掘传统芦苇编织业潜力,瞄准芦苇产业广阔的市场前景,建设芦苇加工编织居家式扶贫车间,做强产业链、价值链和利益链,带动乡村和农户持续增收。

目前,全县芦苇编织产业覆盖56个村、3 000户,带动了近千户贫困户实现增收,产业年产值 2 000余万元,村级年增收 180余万元,户均年增收近 5 000元。

产业扶贫

【主要做法】

一、培育经营主体,壮大产业规模

富裕县委、县政府加强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规划、搭建平台、整合资源、落实政策,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形成芦苇产业“1N”发展格局。一是园区牵动。在龙安桥镇小河东村建立芦苇扶贫产业园,园区占地面积7.8万米2。集中投放扶贫整合资金1 500余万元,建设库存车间、加工车间等基础设施,采购芦苇扒皮机、芦苇编织机等生产设备,提供收割原料、芦苇编织等贫困人口就业岗位,成为全县芦苇产业发展的“发动机”。二是支部促动。由龙安桥镇小河东村党组织牵头领办,成立芦苇编织公司,周边村党组织领办本村芦苇编织合作社,吸纳本村编织户入社,建立起“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党建引领、集体收益、户户增收的产业发展态势。三是能人带动。加强芦苇编织各环节操作技术培训,聘请省内外专业技术人员将园区工人全部培养成为生产能手。选择技术熟练人员12人,每人指导周边4 5个村开展技能培训,每村着重培养1 2名产业带头人和生产能手,负责对全村编织户进行技术指导。全县共培养芦苇编织能人78人,带动全县3 000人参与产业发展,其中贫困人口980人。定期组织开展芦苇编制技能竞赛,不断提高苇帘编制质量和生产效益,让无法外出务工但又有劳动能力的人群和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的人群,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二、加强组织管理,创新经营模式

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品质为核心,综合考虑各村产业基础、务工成本等因素,探索创新了“园区+农户居家+待料编织”“合作社+农户居家+自备料编织”“园区+合作社+农户居家+待料编织”三种生产管理模式。“园区+农户居家+待料编织”模式,对于距离产业园区较近的10个村屯,由产业园直接为农户提供芦苇去皮、苇帘回购等服务。村屯产业合作社负责做好组织群众、机械维护等服务,农户领取原料、机械,在家里成立“居家式扶贫车间”编织苇帘,挣取手工费,实现居家就业增收。“合作社+农户居家+自备料编织”模式,对于距离产业园区较远且有芦苇资源的19个村,由村专业合作社为950户农户提供机械维护和苇帘回购等服务,农户自备原料编织苇帘,挣取手工费和原料费,实现居家就业增收。“园区+合作社+农户居家+待料编织”模式,对于距离园区较远且没有芦苇资源的27个村,由产业园直接提供原料,村专业合作社负责芦苇去皮、机械维护、原料运送等服务,农户挣取编织苇帘手工费。同时,结合农户意愿,布局不同打帘尺寸,进一步适应了市场需求的变化。三种生产管理模式,让产业园区、合作社和贫困户之间建立起紧密、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居家式扶贫车间”让弱劳动力、半劳动力人口有机会参加产业发展,极大地激发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三、强化政策支持,实施奖励措施

为进一步激发贫困户参与芦苇编织产业的积极性,调动村干部的干事热情,富裕县制定了芦苇产业发展奖励补助办法。对贫困户的奖励补助,在核定每片苇帘基准价的基础上,对日均产量达到10 20片苇帘的贫困户,给予每片0.2元的奖励补助;对日均产量超过20片苇帘的贫困户,给予每片0.4元的奖励补助,吸引更多贫困户通过高标准、高质量编织苇帘实现增收。对村集体的奖励补助,在普遍给予村集体每片苇帘0.2元服务费的基础上,对发展较多编织户且带贫助困比例较高的村集体,给予3万~ 6 万元不等的资金奖励。

四、组织产销对接,拓宽销售渠道

将原来的“上门收”销售改变成为现在的“走出去”销售,主动对接苇帘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大大降低了销售成本,提高了销售利润,形成了双管齐下的销售模式。在国外市场上,一方面,与兴贸工艺品有限公司、艺源工艺有限公司合作,签订收购合同,确定全年收购价格,避免淡季价格较低的风险,保障产业正向发展。2019年,通过外贸公司销售苇帘290万片。另一方面,积极联系国外的商家或超市,搭建贸易渠道,减少中间商差价,提高产品价值。目前已经与日本代理经销商取得联系。在国内市场上,主推喷绘苇帘,与周边的农家乐、旅游景区合作,开发喷绘苇帘旅游产品,现已研制出山水系列、红色系列、定制系列等5个系列的喷绘苇帘。2019年,累计销售2万余片,销售额160万元。在网络市场上,开通电商销售渠道,利用B2BB2C等电商平台,让苇帘成为老百姓手中的宝。同时,正在开发利用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直播带货。

五、“三位一体”增效,拓宽致富途径

芦苇产业投资少、见效快、受益广、可持续,不仅拓宽了农户增收渠道,更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位一体”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子。一是生态效益。在没有开发芦苇编织产业之前,很多农户都将其作为烧火做饭的燃料或点火放荒,造成大气污染;开发芦苇编织产业后,春夏秋季芦苇保护湿地多样性的功能依然不减,冬季成熟的芦苇被收割作为苇帘编织原料得到利用,不仅让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还让村屯周边的空气变得清新了。二是社会效益。芦苇编织业的兴起,改变了老百姓以往在农闲时节蹲墙根、看热闹、赌博饮酒等不良习惯,取而代之的是农闲变农忙,老百姓一年四季有活干,家家户户比着打帘、家家户户比着赚钱,百姓生活更有奔头了。三是经济效益。富裕县在实现芦苇产业带动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的同时,还在芦苇建筑材料、芦苇编织工艺品等新领域、新产品开发方面进行着有益的探产业扶贫索,积极拓展芦苇原料应用领域,延伸芦苇产业链条,增加芦苇产品附加值,在“打资源牌,走特色路”上下功夫。

【贫困户受益案例】

案例一

王玉芬,龙安桥镇小河东村人,54岁,本人三级肢体残疾,家里 3口人,丈夫脑出血丧失劳动能力,女儿外出务工,因病于 2014年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脱贫攻坚以来,王玉芬享受低保政策、残疾人补贴政策、直补粮补政策,年收入3 600元。2018年年末,王玉芬在村集体的帮助下,开始居家式编织苇帘,因打帘质量好、效率高,通过扶贫车间就近就地就业,被聘用为芦苇产业园技术员,负责技术培训和成品验收,年收入 3.6万元。王玉芬说:“这真是个好事,政府这么支持大伙挣钱多好啊,打麻将的不玩了,喝大酒的不喝了,就在家打帘琢磨挣钱。园区看好我打的帘,让我去当培训老师,我可高兴了。”

案例二

刘春华,龙安桥镇小河东村人,57岁,家里 2口人,丈夫杜玉江股骨头坏死,肢体二级残疾,因病于 2014年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脱贫攻坚以来,刘春华享受低保政策、残疾人补贴政策、直补粮补政策,年收入5 500元,同时选聘为村里护林员,年工资 3 600元。2019年,在驻村工作队的鼓励下,刘春华两口子尝试在家编织苇帘,两人分工,一个编织,一个选料,编织苇帘速度快一天能打 40 50片,年收入 1万多元。刘春华说:“我家老头股骨头坏死,不能出去打工。现在好了,地里没活我就在家打帘,他没事还能帮我缠缠线、绑绑板,一天打个四五十片,家里不缺零花钱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