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牛产业牛起来

黑龙江省龙江县发挥龙头企业优势和“龙江和牛”种源优势,注册了“龙江和牛”“龙江雪牛”和“龙江华牛”等品种商标和产品商标,全力发展壮大肉牛新品系,并把高档肉牛产业作为县域主导产业,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深度融合,以高档肉牛产业发展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目前,该产业精准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3621户,占全县贫困户总数的78.5%,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精准扶贫共赢。
【主要做法】
一、高位谋划,确立扶贫主导产业
2016年,龙江县通过调研论证,认为发展高档肉牛产业的优势较为明显。一是产业体系完善。元盛公司是全国唯一一家经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下同)及出入境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引进纯种和牛活体的高档肉牛生产企业,是经农业部批准的肉牛标准化示范场。2014年晋升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年来,公司先后投资8亿元在龙江成立了5家分公司,构建了集种牛繁育、冻精生产、基地改良、优质肉牛育肥、屠宰加工、市场销售等衔接紧密、顺畅完整的产业链条。二是服务体系健全。自元盛公司落户龙江以来,龙江县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县级有畜牧服务中心,14个乡镇均有独立的畜牧兽医站,158个行政村均设置了村级畜牧兽医服务室;拥有486人的专业技术队伍,覆盖畜牧养殖、繁育改良、疫病防治、饲草饲料等各个领域,服务上有充分保障。三是产业基础雄厚。龙江县是黑龙江省畜牧养殖大县,广大农民素有肉牛养殖的习惯,年肉牛饲养量稳定在40万头,其中基础母牛存栏达10万头,发展和牛改良牛源非常充足。同时,龙江县是农业大县,年农作物秸秆量在300万吨以上,草原面积60万亩,年产优质牧草10万吨以上,农民发展肉牛产业具有充足饲料保障。鉴于上述优势,龙江县委、县政府把扶贫产业发展的重点放在高档肉牛这一主导产业上,本着减少贫困户经营风险和保证贫困户持续增收的宗旨,制定了《龙江县肉牛养殖产业扶贫项目实施方案》和《龙江县畜牧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等文件,成立了高档肉牛产业领导小组和办公室,明确牵头县领导,配齐配强人员,明确工作职责,拉开高档肉牛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序幕。
二、探索模式,确保产业扶贫实效
大力实施高档肉牛产业扶贫工程,通过政府搭台、企农合作,实现了企业发展与精准扶贫有机结合。一是“政府+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模式。鼓励贫困家庭大力发展普养,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2头16月龄以上的肉牛基础母牛进行改良,与元盛公司签订改良回收协议书,元盛公司负责回购。依托该路径,已扶持贫困户2109户,购买肉牛基础母牛4058头。二是“国有资产+龙头企业”合作模式。由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组建龙江现代化牧业示范场,固定资产为国有,牧场进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有资产收益部分用于扶贫事业,年最低收益不低于90万元,其中:30万元用于龙江县哈拉海乡贫困户分红,共带动贫困户315户,户均年增收952元;60万元注入全县产业扶贫基金,用于为贫困户设立公益性岗位的工资支出,每个公益岗位年工资3000元,可带动200名贫困人口就业。
三、政策扶持,助力扶贫产业发展
龙江县坚持政策撬动,在原有普惠政策的基础上,针对贫困户实际又出台了《关于扶持畜牧产业发展助推产业扶贫项目的优惠政策》等新政策,并协调元盛公司出台扶持政策,增强产业发展吸引力,确保贫困户全部参与到产业中来。一是政府扶持产业政策。购牛补助政策,贫困户购买一头肉牛基础母牛补助3000元;冻精免费政策,政府统一向元盛公司购买和牛冻精,每剂100元,免费提供给贫困户;改良奖励政策,每产一头改良牛犊,奖励改良员200元;见犊补母政策,凡向元盛公司交售一头改良牛犊,给予改良户母牛饲养费1000元;工资补助政策,对有贡献的改良员给予年工资补助2000~3000元;青贮种植补助政策,贫困户种植专用青贮玉米,给予种子货款50%补助;牧业机械补助政策,扶贫合作社、牧场购买大型青贮收获机械的,按国补、县补1∶1比例补助。二是元盛公司带贫机制。价格补助政策,收购贫困户的改良犊牛价格,在执行原有高于市场20%的价格政策基础上,每千克再上浮0.5元;收购奖励政策,贫困户每向元盛公司交售一头6月龄改良犊牛,奖励贫困户400元,奖励改良员100元。
四、打造品牌,提升扶贫产业层级
为充分发挥品牌效应,龙江县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持续推介元盛产业和品牌。一是强化展会宣传。坚持每年参加国内外各种产品推介会、展销会、博览会,广泛宣传和推进“龙江华牛”“龙江雪花肥牛肉”品牌,努力扩大龙江华牛及其产品的知名度,抢占高端牛肉市场份额。二是强化网络营销。顺应互联网时代,龙江县大力支持元盛公司实施“互联网+龙江华牛”销售模式,与京东网站合作建立网上销售平台,并在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大中城市,建立实体销售店、品尝体验店,构建线上线下立体交叉的产品网络销售体系。2019年网上销售6000万元,推动了“产加销”向“销加产”转变。三是强化科技支撑。龙江县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元盛公司牵线搭桥,与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畜牧研究所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组建了和牛生产技术攻关专家团队,重点在种牛扩繁、冻精生产、和牛育肥、雪花肥牛肉增产上寻求更大突破。
【贫困户受益案例】
案例一
李宝和,龙江县哈拉海乡红旗村贫困户。因病致贫,妻子患脑瘤、残疾,丧失劳动能力,女儿上小学,家庭人口多,生活比较困难。
2017年以来,李宝和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参与高档肉牛养殖扶贫项目,由于饲养科学,管理精心,他已经向元盛公司交售6月龄犊牛7头,收入达6.4万元。
李宝和脱贫致富不忘回报社会,在他的带动下,红旗村30户发展高档肉牛养殖扶贫项目,累计向元盛公司交售6月龄犊牛40余头,销售和奖励收入30余万元。“这些年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学到了好的养殖技术,我家里的日子也越来越好了,以后我要好好发展养殖业,让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李宝和激动地说。
案例二
张来成,龙江县鲁河乡贫困户。因病致贫,妻子患慢性病需常年用药,一家人的生活仅靠他种地和打零工维持。
2016年,村支书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在对张来成制定脱贫“一户一策”时,因其自身有丰富的养牛经验,鼓励支持他发展肉牛扶贫产业。依托“政府+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模式,县政府为其购买的2头基础母牛补助6000元,并帮助他免费进行了合牛改良,母牛下犊后,他又购买小牛犊同时饲养,这样,一头奶牛就能喂2~4头小牛,通过这种方式,他当年创收1.2万元。在张来成的努力下,他家最多时存栏16头牛,“扶贫牛”成为其家庭经济收入新的增长点,实现了从过去单一种地靠天吃饭向种养殖多渠道增收的转变。
现如今,张来成的日子好过了,面对未来信心满满,他喜不自禁地说:“养牛是我脱贫致富的希望,在我最难的时候,政府给了我好的政策,等养殖规模再扩大一点,我会带动更多的乡亲一起养牛,一起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