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不靠 党群自筹修建致富路

不等不靠党群自筹修建致富路
——云阳县巴阳镇永利村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修路侧记
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脱贫攻坚时指出,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既然党的政策好,就要努力向前跑。
云阳县巴阳镇永利村群众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实在云阳大地上,上演了一场不等不靠、筹资筹劳修建组级路的感人事迹。277户群众筹资37万余元,为3.8公里的盘山公路修建会车道30余个,新修1段1.3公里公路,还有1段1.4公里的公路即将完工,给这个小小的村庄又带来了新的希望。
党员干部来带头掀起捐款高潮
巴阳镇永利村位于云阳县最西端,于2014年被确定为市级贫困村,2015年完成整村脱贫任务。目前,该村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1户389人,其中未脱贫户10户32人(返贫5户11人)。
三条路,仅6.5公里,但是搁在永利这个小山村,却被大伙儿称为村里发展的“主动脉”。虽说位处云阳“西大门”,但地处末梢的交通劣势,让永利村多年来的发展有道“迈不过去的坎儿”。近两年,随着乡村振兴号角的吹响,临近几个村凭借“巴阳枇杷”火了起来,让永利村人既羡慕,又着急。
2019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村委会闹哄哄来了一群人。 “这条公路只有3米宽,一到春节会个车恼火得很,上回还有个车掉到边沟里去了!”“你们那边还有路,我们1组呢,路都没得!”“我们8组还不是!”“村头是不是要给我们修个路哟!”
“从新一轮脱贫攻坚开始,国家投入上千万支持我们硬化公路、修建饮水池、搞产业发展,贫困村又不是永利1个,事情要一样一样来。着急的话可以筹资筹劳。”村支书万丹说。群众修路的愿望和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2019年的工作目标不谋而合,村干部因此果敢“拍板”,将修建村组道路的主动权交到老百姓手中。
老党员瞿兴伦说:“可以,我娃儿是个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屋头出3千!”曾繁川说:“要得,搞的话我出5千!”任宏杰说:“我屋头不得比哪个撇,我也出5千!”“光说不行,还是写下来稳当”,杨永福说着在纸条上写下了5千,瞿兴伦的大儿子杨福春接过纸条写了3万,小儿子杨靖写了1万。在场的村民写下捐款的金额后又神圣地将纸条传给下一位村民。
“让大家都知道我们在捐款修路,干脆把捐款单子传到微信群去哟”,村民杨永福将纸条传到了永利村老乡交流微信群。重庆社会主义学院下派的第一书记徐云峰为修路捐出6千元,而且表态,今后村里筹资修路都要捐款;村支书万丹为修路捐出3千元。这个消息迅速在村民之间传开了,微信群里再次掀起了捐款高潮,500元、1000元、5000元,捐款总额很快达到了37万余元。
“我是个享受了国家扶持的五保户,修路大家都在出钱,虽然我没有多少钱,但是也要力所能及为村里做点事,修路的时候我去义务劳动”。70岁的五保户王祥坤老人主动请缨。
“从我家的地占起,看得起的随便挑”
修路有了钱还不行,土地占用是另一个“拦路虎”。一段时间以来驻村工作队员和村支两委干部挨家挨户登门拜访,集中召开了6次院坝会,制定了周密详细的土地占用和果树赔偿方案,协调解决了大部分问题,但还有几个“老顽固”死活不同意占用土地。
关键时刻党员冲在前。“从我家的地占起,占多少都不需要补偿”。8组党员刘毅说,“党组织决定的事情,我作为一名党员绝对支持!”这次修路占了他家1.2亩地,挖掉枇杷树、柑橘树65棵。
老支书万良久退休不“褪色”,不仅占用自家宅基地150平方米不要任何补偿,而且还做通了自己的郎舅和岳父的思想工作,拿出土地支持修路。
刘代凡,永利村1组组长,多年来对修路是日思夜想,“我们的枇杷好,因为不通路,就是没有其他村价格卖得高。我们卖三块,别人卖到五六块!”刘代凡说。修路占用了他家枇杷地近2亩,而且还拿出0.7亩土地补偿其他占地村民。
干部带党员,党员带群众,到最后大家争相拿出自己的土地支持修路,占用土地和果树损毁问题被逐个摸排解决掉。为了修路,永利村村民一共拿出土地25亩,挖掉年产值8.5万元的枇杷树1250棵,他们无怨无悔!
成立修路“指挥部”,自己的事自己干
“过去开工炮都放了两回,这条路硬是没修成,这回再不能‘算坛子了’,请驻村工作队主持修路大局!”老支书万良久同几位村民找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商量。
徐云峰说,“我看不如这样,我们自己的事自己干,大家推选村民代表成立‘指挥部’,负责为大家修路。”“有了‘指挥部’,修路‘有哈数’,这个办法好!”一位村民中的“意见领袖”抢先表态。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提议获得了村民的普遍赞同。
村干部迅速研究“指挥部”组成人选,将分工名单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后定了下来。村主任曾庆凡在县城当过施工员,负责修路的总调度;张家兵,人年轻、会处事,当助手;赖发财、万良山会算账,负责收支财务;瞿兵、刘代凡组织群众对修路全过程进行监督。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测量放线、高挖低填、边坡加固、路基压实,一条“连心路”犹如“主动脉”向远处延伸。
“在这个建设过程中,老百姓都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更多的是既出了钱也出了力。老百姓发挥自己的内生动力,脱贫攻坚的这种精神让我非常受感动。”徐云峰掏出修路的款项明细,这张表上清晰地记录着每一位捐款者:他们中有高龄老党员,有远在外地的企业家,也有家庭困难的老百姓。男女老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这条路我们盼望了二十几年,再过一个月,路就要竣工了,”刘代凡说,“以前枇杷柑橘都是靠人工扛,一次要一个多小时才能扛下山去卖。我们要在枇杷丰收之前把公路修好,把枇杷卖个好价钱。”
路通了,业就兴了。
下一步,他们还准备筹资筹劳修建约2.5公里公路,解决全村最后5户边远户出行不便问题;改良800亩柑橘和500亩枇杷品种,实现主导产业提质增效。我们相信,有内生动力的贫困群众,有善于引导的领导班子,永利人一定会奋力闯出乡村振兴的“好路子”,过上生活富裕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