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 精准就业脱贫谱新篇——重庆市就业扶贫工作概况

2015年以来,重庆市按照“扶贫先扶智”、“授人以渔”和“一户一技能一就业”思路,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就业技能缺乏、离家就业不易、自主就业难、稳定就业差等特点,结合国家结构调整力度加大、企业关停和分流人员较多、外出务工贫困群众收入不稳定的实际,充分发挥政治和体制优势,挖掘和整合各类资源,出台激励单位用工优惠政策,扎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确保贫困群众劳务收入稳定增长,基本实现“一户一人一技能一就业”。截至目前,全市贫困家庭在外务工人员21.5万人,其中市内就业9.8万,市外11.7万。
一、摸清贫困群众就业、未就业的底数。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了《关于摸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未就业底数的通知》(渝扶组办发〔2016〕13号),市扶贫办、人力社保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贫困人员就业状况和就业需求信息收集工作的通知》(渝人社〔2019〕44号),全市集中1--2个月时间,充分依托驻村工作队(组)、结对帮扶人的力量,对全市182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业、未就业等情况,采取进村入户、逐户逐人调查摸底。除基本信息外,还要摸清就业的企业名称、企业性质、企业地址和联系电话,就业的工种、每月收入和工作环境等,对未就业人员主要摸清就业能力、就业意愿和培训需求。在此基础上,全市所有区县摸清本行政区域、尤其是工业园区的岗位需求底数。研发制作重庆市贫困人员就业情况和就业需求微信录入系统,及时准确掌握全市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业现状、岗位工种和需求规模。
二、出台激励政策,实现稳定就业。市和区县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激励企业和单位吸纳群众、尤其是吸纳农村贫困群众就业的政策,主要有金融扶持政策、税收减免政策、社保减免政策。同时,引导企业落实社会责任,倡导扶贫济困美德,鼓励实体企业吸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业。2017年,出台了对使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稳定就业一年以上,并按规定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的企业,由市和区县政府按照每人每年1000元给予财政补贴政策,将就业技能培训和职业鉴定补贴范围扩大到农村建卡贫困户人员。2018年,出台了扶贫车间50万元一次性建设资金补助和吸纳困难群众500元/人/月的补贴政策。2018年,出台符合条件的致富带头人享受“创业担保贷款贴息、农民工返乡创业重点企业贴息、在渝企业稳定吸纳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用工补贴、重点群体一次性创业补助、优质初创企业补助、就业扶贫示范车间等”政策。2019年,出台了转移就业技能培训除全免培训费外,按40元/人/天给予参加培训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误工补助政策。
三、紧盯市场需求,开展转移就业培训。通过调查,全市有就业意愿、有就业能力而未就业群众11.2万人,他们的培训需求主要有电工、焊工、建筑施工员、挖掘机手、汽车驾驶、母婴护理、家政服务、汽车美容、厨师、电子商务等近20个专业。对此,市级各部门、各区县根据各自职能职责广泛开展全免费转移就业培训。采取购买第三方服务、设置基地校、送培、自主培训、设立区县专班、企业订单等方式,多方位、多举措鼓励和引导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主动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实现应培尽培。
年近50岁的大山汉子、家住重庆市城口县北屏乡安乐村1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袁星平,于2019年3月至4月,在我市基地校长江烹饪学校参加了为期30天的雨露计划中式烹饪专业学习,取得了培训结业证书和中式烹饪职业资格证书。现于广东省惠州市自主创业开办“重庆土菜馆”,月收入2.5万元。长寿区建档立卡贫困户高中容(女),2013年在我市扶贫培训基地校重庆广播电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学习“母婴护理”专业,结业后挂靠家政服务公司从事母婴护理工作,目前月收入达13000元。
2015年以来,全市共完成转移就业培训13.8万人次,通过培训成功就业8.3万人。
四、积极开展劳务协作,热忱做好就业服务。充分利用东西扶贫协作资源,加强与山东省的劳务合作,完善协作措施,提高协作有效性,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并签订“一对一”劳务协作协议。加强劳务对接,广泛搜集适合贫困劳动力的岗位信息,建立跨区域、常态化的岗位信息共享和发布机制,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招聘活动,为贫困劳动力和用人单位搭建对接平台。举办、“渝鲁就业扶贫协作”、“百企进村送万岗”、“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国有企业招聘月”等活动,重点在深度贫困乡镇、行政村组织专场招聘。组建人力资源服务联盟,实行用工需求及时发布、人员招募高效对接,目前联盟成员企业已扩大到近1000家。
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贫困群众梯度转移。市国资委、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市扶贫办四部门联合成功举办了“国企助力、精准就业”为主题的重庆市属国有企业帮扶贫困家庭大学生就业专场双选活动。37家市级集团公司下属的150家用人单位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就业岗位14000余个,52所高校的18500余名大学生参与应聘。
五、充分开发公益性岗位,创新贫困人口就业渠道。出台吸纳贫困人口就业的优惠政策措施,支持各区县在区县、乡镇和村三级开发适应贫困人口就业需求的公益岗位,最大限度吸收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原则上每个贫困村公益性岗位不少于5个,其它行政村不少于2个。按照就近、就地原则,充分吸纳农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加入到农村公路养护中来,采取分段承包的模式由公路沿线的村民负责日常的清洁保养,先后录用4500名贫困群众就业。新增林业生态护林员岗位全部用于农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截至目前,我市生态护林员在职19035人。截至7月底,全市人社系统公益性岗位实际安置农村就业困难人员结存在岗人数5275人,给予每人每年16800元岗位补贴,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六、稳步推进扶贫车间建设,实现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因地制宜推广就业扶贫车间、扶贫工厂、扶贫农庄、扶贫超市、扶贫工程队等就业扶贫模式,进一步规范建设标准,探索运行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吸纳更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建成并正常运行扶贫车间143个,吸纳242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家门口就业。大山深处的“宁河绣娘”就业扶贫车间主要生产以山庄田园、林木花果、仙山琼阁、琴台瑶池、虎兽麒麟、旗锣轿伞、民间故事等内容为题材的工艺品刺绣、家居绣品等。“宁河绣娘”就业扶贫车间现有刺绣工人7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2人,占比达60%,工人年人均收入达3.6万元。
大力培育贫困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支持农村电商发展,支持贫困县建设创业园区,加大创业政策、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力度,通过创业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为贫困人口量身推荐畜牧养殖、苗圃花卉、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特色创业项目,为每个贫困村培训3-5名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将农村贫困人口纳入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范围,为符合条件的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给予低于10万元贴息贷款。目前,已完成致富带头人培育4706人,带动近68303名贫困群众就地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