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培训就业

大山深处认穷亲,结对帮扶建真情

日期:2018-07-13

林应樟是开州区温泉镇人民政府结对帮扶干部,自新一轮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他和全市数以万计的帮扶干部一样,以脱贫攻坚为己任,肩负着党和政府的重托走进大山,进村入户,和贫困户结对子,攀穷亲,实施“一帮一”“一帮多”的精准帮扶。

一、帮助贫困学生,解决入学难

温泉镇金龙村4社贫困户陶宏元,夫妻双双是肢体重度残疾,是林应樟帮扶的第一个贫困户。初到陶宏元家,他了解到陶宏元的儿子陶玉林2015年高中毕业考上重庆交通大学,女儿陶婧萍正在读初一,一家人面对既无经济收入,又面临贫困圆不了大学梦的双重困境。林应樟首先从解决入学问题入手,积极帮助陶玉林到区教委申请助学贷款1万元,并到镇、区扶贫部门为其申请“雨露计划”资助5000元,解决了陶玉林大学所需学费,使其圆了大学梦。为有效地解决陶宏元家庭子女入学的燃眉之急和家庭增收脱贫的实际问题,林应樟又主动介绍陶宏元到浙江一亲戚承包的建筑工地看管工地,每月有1500元收入,同时又协调民政部门按程序落实农村低保,每月按时领取低保金1100元。

二、为贫困群众挪“穷窝”,解决群众住房难

温泉镇清坪村4社贫困户李向权是一户深度贫困户,母亲、妻子是严重精神病患者,长年卧床不起,三个小孩大的读职高,另两个小孩读小学,全家6口人挤在只有50多平方米的土坯危房中,生活的重担全压在自强不息的李向权一人身上。当林应樟实地查看他家的特殊困难后,他的心情十分沉重。林应樟立即组织村、社干部现场研究解决他家的实际问题,限时三个月让他一家人搬进新房,告别危房,并立即为全家6口人按程序申报农村低保。在建房的那几个月时间里,林应樟把李向权的事当作自己的大事一样,自始至终参与选址,规划设计和对建设质量进行监督,为其申请搬迁政策补助,又发动爱心企业、单位职工为其捐款。通过3个月的精心施工,一幢建筑面积120平方米砖混结构的房屋让李向权家不花一分钱顺利入住。搬家那天,李向权逢人便说:“没想到我这辈子还住上了这么好的房子,全托政府的福啊”。

三、为因病致贫群众拔“病根”,解决贫困群众就医难

温泉镇和平村4社杨跃进全家3口人,母亲70多岁是一个左腿伤残行走不便的老人,儿子8岁在村校读小学二年级,杨跃进本人是一个智力障碍者患者,因家里太穷妻子在5年前就抛夫弃子离家出走,至今音讯全无。如何帮扶这户?经过短时间的思考后,他决定从解决生活经济来源着手,一是帮助申请最低生活保障,解决三个人的基本生活所需;二是通过做杨跃进姐姐、姐夫的工作,将其带到广州由姐夫、姐姐照顾,尽量不拖累其母亲和孩子;三是由林应樟自己帮助照顾杨跃进年老的母亲和年幼孩子的生活起居。从此,他三天两天地往他家里跑,他家的柴、米、油、盐、老人和小孩的病痛都由林应樟这个不是亲戚胜似亲戚的帮扶干部去承担。去年7月12日,林应樟手机响起他母亲打来的电话说,昨晚不小心在家里将右腿摔折了。当林应樟接完电话后,他二话没说开车以最快速度赶到他家,将老人送到区骨科医院入院治疗。由于救治及时,老人骨折得到愈合,十余天后出院回家进行康复治疗,出院那天,老人十分感激地对林应樟说:“虽然你没有帮我拔掉病根,但你帮助我医治了心病,解决了我的就医困难。”

四、尽心尽力为贫困户发展产业,解决增收难

温泉镇和平村6社贫困户刘世国全家6口人,因病因学致贫。林应樟在帮助其搬迁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后,用一个月时间帮助他家挖了一口蓄水20多立方的水池,将水管安装到户用上自来水。在发展产业上,在两年时间里帮助他家栽植了2亩青脆李和大枣。去年他家发展养殖业因为缺少资金,林应樟先后到银行联系5次,最终解决了贷款4万元用于购买了4头肉牛。通过他的带动,附近有22个贫困户都通过贷款扶持饲养了肉牛,户均增收在1万元以上。去年6月,林应樟又帮助刘世国在村里谋求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当上了社保信息员,每月有1200元的补贴,年初又帮助他妻子和女儿介绍到城区打工,两个人每月能挣3000多元,今年他全家可实现人均纯收入8500元以上。

在结对帮扶中,林应樟深深感悟到,贫困户是可亲可爱可敬的,尽管因各种原因致贫,有的还是残疾,但贫困户们人穷志不穷,身残志不残,有一种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积极向上的精神。他坚信有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各级党委的高度重视,有数以万计的结对帮扶干部的努力,只要不忘初心,视贫困群众为亲人,真帮扶,扶真贫,就能帮助他们打开脱贫致富之门,就能实现全面小康的共同愿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