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专题专栏>历史专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局)>乡村振兴>培训就业

对做好贫困农村扶贫车间工作的思考

日期:2017-09-28

  就业是民生之本。“不愁吃、不愁穿”需要以稳定的收入为基础,需要以稳定的就业作保证。就业扶贫是帮助贫困群众增收的主要手段,是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建设“扶贫车间”,对于促进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做好就业扶贫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深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确保贫困村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主要载体和重要抓手。

  一、建设扶贫车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是有利于提高留守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贫困群众在扶贫车间打工,每天收入20至60元不等,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并且上能顾老、下能顾小,实现了“挣钱顾家两不误”。贫困群众在扶贫车间就业的同时,消除了安于现状、等靠要的依赖心理,增强了自立自强、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志气,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思想观念转变,获得感提升。二是有利于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将扶贫车间作为村集体资产出租,村集体每年有几万元不等的收入,提高了村级组织服务贫困群众的能力。同时,村级基层党组织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将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增强村级组织带动脱贫的能力。三是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扶贫车间吸引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和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减少了农村闲散人员,使留守儿童有了父母,空巢老人有了依靠,留守妇女有了工作,增加了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同时,由于专心生产增加收入的多了,串门聊天、玩扑克打麻将的少了;相互交流技能的多了,邻里纠纷打架斗殴的少了,将有效改善农民精神面貌和乡村社会风气,优化乡村治理。四是有利于培养一批脱贫致富带头人。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带领贫困地区群众发展壮大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将有效激发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在脱贫攻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几乎每个扶贫车间都有一个经济能人进行经营管理,他们经过实践锻炼,逐步成为“小老板”和致富带头人,将为今后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五是有利于增强贫困群众人口素质、增强贫困人口获得感。扶贫先扶志,扶志除了强有力的思想发动外,就是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能就业,使他们在劳动中提高技能、增加收入,在工作中体现价值、增强自尊。在经济进入新常态、新旧动能加速转换的背景下,通过模式创新和机制重建,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以扶贫车间为载体,把贫困人口嵌入到产业发展的链条中去,使贫困人口通过就业获得报酬,实现劳动致富,光荣脱贫,既提高了素质,又增强了获得感,同时也获得创造美好生活的自尊和自信。

  二、学习借鉴全国扶贫车间好的经验做法

  扶贫车间,是一个以扶贫为己任的从事生产活动的场所,是实现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的绝佳方式。车间是载体,扶贫是要义,核心是实现贫困人口就业增收。近年来,全国各地探索一系列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做法,值得学习。一是山东菏泽、河南濮阳瞄准本地突出问题,对症下药、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建设好扶贫车间,为我们建设扶贫车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二是江西省赣州市在大力推进外出转移就业扶贫的同时,对农村留守贫困人口探索打造了乡村“扶贫车间”就业扶贫模式。三是河北省魏县致力于实现“产业全覆盖、就业全保障”目标,特别针对农村留守妇女等半劳力增收难题,以打造“扶贫微工厂”为载体,坚持因势利导,创新模式机制,科学施策,精准发力,探索出了一条群众增收、企业增效、集体增益、致富带头人培育“一举四得”的产业扶贫新路子。四是新疆喀什地区大力实施“产业带就业促脱贫保稳定”工程,按照“园区、乡镇、村居”三位一体的就地就近就业模式,重点打造劳动密集型就业基地,卫星“小”工厂,促进了贫困农民“大”就业,贫困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助推了脱贫攻坚。

  三、高质量高标准做好扶贫车间工作对策

  一是必须明确车间建设标准。在扶持扶贫车间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吸纳多少贫困人口就业作为扶贫车间认定的硬性标准,把贫困人口在务工人员的占比不得低于30%作为奖补的依据,实现精准认定、精准帮扶。同时,对车间面积、补助标准都要提出明确的标准。比如,一个扶贫车间原则上不低于500平方米,按50万元资金补助。二是突出重点攻坚破难。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的关键阶段,要把就业扶贫作为关键节点,结合产业扶贫,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尽快在促进贫困人口家门口就业增收的思路、机制、方法、措施上进行创新,开发就业岗位,把岗位送到家门口,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要整合发挥人口资源优势,针对有劳动能力的农村贫困人员,创造机会让他们在家门口、村门口灵活就业,解决“不愿转、不能转”的问题,盘活贫困人口劳动力资源;在选择扶贫车间项目时,要立足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吸引县域龙头企业将生产线或加工点向贫困村延伸,实现县域经济产业转型升级的红利向贫困地区辐射;要整合发挥集体资源优势,借助各级驻村“第一书记”的牵线搭桥,整合村集体闲置或低效使用的办公用房、废旧校舍等房产资源或坑洼、滩涂土地资源,改造建设成“就业扶贫车间”,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降低车间建设成本。三是建立和完善机制。各区县要结合自身工作需求,建立完善区县、镇、村相互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协同协作,整合各方资源,强化资金扶持,广泛凝聚合力,为就业扶贫提供坚强保障。要强化“三项扶持”,增添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贫的长效动力。一是强化政策扶持,出台专门文件,将农村贫困人口纳入就业困难人员范围,对设立“就业扶贫车间”的企业通过给予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和创业扶贫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吸引企业投身扶贫车间建设;二是强化资金扶持,对满足扶贫车间建设标准的应通过扶贫资金补助和一次性奖补的方式,给予资金帮扶,填补基层扶贫车间运营的资金缺口;三是强化技能扶持,要围绕“就业扶贫车间”技能需求,推行“短平快”式培训,按规定实行免费培训项目清单制度,针对企业用工需求开展技能培训。在此基础上,要加大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养力度,做好吸引本土人才回归工作,招募贫困地区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投身家乡的脱贫攻坚事业中,强化大人才支撑,引领扶贫车间健康发展。

 

 

人力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4-03-29